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菊江社區

鎖定
菊江社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的南面,東起陶公路、西臨長江、南抵東流大閘、北至長江路,共劃分為10個居民小組,社區面積1.3平方公里。
中文名
菊江社區
住    户
1702户
人口數量
4296人
地    址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的南面

菊江社區基本概況

社區有1702户,4296人,駐社區單位23家。菊江社區集商貿、旅遊為一體,有較濃厚的文化底藴,商業街學湖路、長江路貫穿社區,沿街個體工商户200多家。

菊江社區旅遊資源

菊江社區 菊江社區
轄區內的陶公祠、千年古塔秀峯塔、保護得比較好的徽派建築羣東流老街,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森林公園、陶公塑像、東流大閘等旅遊景點融為一體,被國家定為AA級旅遊區,是東至縣重要的旅遊聖地。

菊江社區基層組織

社區兩委幹部五人,選聘幹部一人,黨總支部下設七個支部委員會,黨員189人。

菊江社區獲得榮譽

菊江社區曾先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百佳社區”;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個好’居民區黨支部標兵”、“依法治市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授予“標準化社區”;縣綜治委、文明委授予“安全文明居委會”等榮譽稱號。  [1] 

菊江社區特色資源

菊江社區陶公祠

坐落於菊江社區的陶公祠 [2]  ,又名靖節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時東流屬江西彭澤,陶淵明任彭澤縣令時,曾住東流種菊,並作《勸農》、《九月閒居》等詩篇,故東流又雅稱“菊邑”,流經東流的長江謂“菊江”。後人們慕陶公高風亮節,建祠祀之。陶公祠玲瓏秀麗,四周松菊掩映,柳枝婆娑。陶公祠,又名陶靖節祠,坐落在東至縣東流鎮的鱉石山上,它是為紀念東晉大文學家、詩人陶淵明建立的始建於宋代初期。陶淵明,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江西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秋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餘日,逢退督郵來縣,須束帶揖見,陶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來,折腰向鄉里小兒!”乃自解印綬而去,回到故里,隱居田園,讀書種菊。東晉時今東流地域屬彭澤縣,相傳陶淵明辭官後,為避州、郡官吏的糾纏,曾乘舟下東流,隱居種菊。因此,東流留下了不少關於陶淵明種菊的傳説。並傳下“菊圃”。陳/子《花鏡》中説:“昔陶淵明種菊於東流縣治,後因而縣亦名菊。”

菊江社區秀峯塔

秀峯塔矗立在東流鎮南面牛頭山上。其結構、外形與天然塔大致相同。此塔與陶公祠為鄰,始建於乾隆24年(1759年)為候選刑部司獄金城捐資所建。舊縣誌載:“縣學之脈,發自歷山,少聳拔之勢。雖東有迎龍亭,北有天然塔,柳堤外接,湖亭內峙,控引有情,若南關當學宮之巽,再峙一峯,培補文樞,更增秀氣。金城因慨建浮圖,立石甓磚,為方者六,為級者五,有彩筆幹霄氣象。”塔頂是“鬥筆”裝飾,頂形彩筆幹霄,意在倒寫天文。所幸的是該塔歷經二百多年風雨和戰火的侵蝕,外觀雖然破敗,但主體骨架依然聳立。1998年,政府撥款將它按原貌修葺一新,許多市縣領導欣然題額祝願。拾級而上,登臨塔頂,俯視古樸的陶公祠,翠竹悠悠,菊花燦燦。遠眺東流古鎮,但見江流浩蕩,樓房鱗次櫛比,街道逶迤,隱約還能聽到北面“紡織城”機器的轟鳴。站在高高的塔頂,撫摸着古老的塔磚,使人想到無論從它的外觀造型還是從它的文化內涵來看都寄託着挺拔向上、安定祥和的美好願望。感謝我們的祖先造出瞭如此壯美的雙塔,為我們家鄉撐起了一片藍藍的天。

菊江社區東流老街

東流老街在鎮西,是由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古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老街全長1217米,其中東西街道長858米,路面寬3至4米,共佔地0.2平方公里。老街明清古民居鱗次櫛比,共 1067幢,5300間,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1989年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老街是昔日東流縣城的中心繁華地帶。沿街官民混居,店鋪林立,車伕、馬販、掮客、茶商穿梭不息,菜農、漁家、屠夫、攤販叫賣不停。明清時,老街四周建有城牆,由山城、水城、平城構成。如今城牆雖塌,但仍是“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閣窗”,保留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日風貌。
據專家考察鑑定,在保存較完整的460餘米街道上,大多數古民居為清末所建,明代建築為數甚少,其中朱家大屋迄今有400餘年的歷史。保存較好、年代較久、特色鮮明的古建築還有汪家、金家、高家、安家、李家、鮑家、楊家、周家大屋,原縣府、炎高廟及子母井等。據專家評估,東流老街古民居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與屯溪老街不相上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