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莫邪寺

鎖定
莫邪寺是位於安徽定遠縣城西北六十里深山中的一座寺廟。
中文名
莫邪寺
地理位置
安徽定遠縣 [1] 
來    源
干將莫邪
分    類
景點

目錄

莫邪寺歷程

莫邪寺曾隱卧在定遠西部青山北邊的五峯山下,如今遺蹤尚存。據史料記載,春秋時代,定遠屬於楚國,由於秦國勢力強大,迫使楚國向東遷移,都城由郢(今湖北省江陵縣北)遷往壽春(今安徽壽縣),仍稱“郢都”。定遠西部距壽春不足百里,很多方面留有楚國遺風,山野鄉村現在仍有不少帶“郢”字的,如唐伯郢、鄭家郢、郢裏張、司皇郢、老郢董等。當時這裏鐵、木豐裕,山泉水質優良—水稱冶溪,鑄件用它來蘸火,堅硬鋒利無比,再加上鑄造技術水平高,使干將莫邪受命於楚王,在這一帶山中鑄造莫邪劍成為可能。收集故事的東晉史官幹寶,家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官邸在建康(今南京),常途經定遠古驛道莫邪山中,他有機會,也有責任採集流傳於定遠民間的故事《干將莫邪》:莫邪在山中鑄劍三年,磨成神劍二把,他在臨獻雌劍給楚王時,交待懷孕的妻子及將來的兒子找雄劍:“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後來莫邪被楚王殺害,兒子眉間赤(兩眉之間有硃砂膚色)按父語索劍,出門南望,不見有山,只見廊檐下有石鼓基石頂着粗大的廊柱。眉間赤心領神會,破開木柱,得到雄劍,遇有壯士相助,殺了楚王,報了殺父之仇,留下了三王墓。

莫邪寺現狀

如今莫邪寺遺址左、右、後,山峯重巖疊嶂,獨有寺南倚山地勢和緩,空曠開闊,樹木蔚然,無遮無檔,當地人稱之為“椅子”寶地。繼幹寶之後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沿鍾離國(今鳳陽縣臨淮一帶)至陰陵(今定遠靠山一帶)古道南行六十里,進入莫邪山峽谷中。古傳干將莫邪在山腰幽洞鑄劍而得名。按文學史家遊國恩、朱東潤先生觀點:干將是姓,莫邪(yá)為名。由此可知,南北朝時代,定遠西北部一帶的鳳陽山脈就稱為“莫邪山”。莫邪山東西橫亙者,現名為槎丫山;南北連綿者,為五峯山,峽谷寬約三十米,長約十里。
《定遠縣誌》(1995年版)記載:“隨着佛教興盛於南北朝,當時在定遠鳳陽山南麓建有寺廟120餘座,聞名全國的就能仁寺、莫邪寺、中九華寺……等等。”
據傳,在莫邪鑄劍處的五峯山建莫邪寺,一是為紀念鑄劍大師干將莫邪,用梵語經文超度他與兒子眉間赤早入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二是借莫邪雄劍的神威,來弘揚佛法無邊,普渡眾生;三是因為莫邪寺地處於古代驛道旁,便於眾生與信徒來此參禪悟道,傳教揚名。這些也體現了古代寺院的特點。
莫邪寺在千百年歷史長河中幾經變遷,到清代“康乾盛世”時規模最大。據《定遠縣誌》記載:“莫邪寺相傳乃干將莫邪攜子隱居避難之所,當年佛像千尊,晨鐘暮鼓,百僧誦經,香火不斷。”莫邪寺在儒道佛合一時代,依道家“九九歸一”法則,建殿宇九十九間,鑿井九十九眼,有三步二井之説,有屋上井,樑上泉,泉上廟,泉上泉,星羅棋佈。井與泉之多,一是為了供奉當年干將莫邪鑄劍蘸火的聖靈之水;二是説明寺院水源充沛,寺內僧侶眾多,人流量龐大,用水量很多。今天依稀可見的遺址有從山下到山頂寬約200米,長約300米的建築帶,很是宏大壯觀。莫邪寺神奇的傳説、優美的景色與空濛玄秘的佛教融為一體,留在了古人吟詠的詩句中。清人王溥《莫邪山》詩寫到:“山空人跡杳,犬吠碧雲深。劍氣銷為雪,松風擊作音。到門寒滴翠,入室晝生陰。若有幽入卧,孤雲自古今。”王溥在《五峯山》詩寫到:“隔面數峯迥,披雲徑可尋。山空悲霸氣,草冷想虞心。落木依僧空,幽禽卧月深。古今離別恨,流水弄清音。”清代王衷《登五峯山寺》詩寫到:“偶經棲佛地,碧草冷雲峯。梵語落塵慮,龍宮起拜容。拈花初見月,隔水忽聞鍾。獨坐山房靜,潛風度竹松。”
莫邪寺香火興盛,煙霧繚繞不絕,到民國初年,尚存殿宇三出三進,每進有七間。每年農曆三月三日逢廟會九天,百里同赴,拜謁者數千。當地山野老者依稀記得當年龐大的進香隊伍,繁華的廟會景象。那時莫邪寺古柏葱蘢,參天入雲,有笆斗粗的銀杏樹數百棵,有傳經、獻藝、唱戲的高台很多處。莫邪寺毀於日本侵華戰火,如今夷為平地,還留有二十多米高的銀杏樹一棵,直徑有一米多,已枯死。西畔山崖與東邊山坡遺有石砌平台二處。殿宇遺址上存有頂廊柱的石鼓基石多個,枯井偶見幾眼。由於山洪沖刷,寺院斷垣殘壁少見,可被當地人稱為“千年柴”,直徑約在一米五左右的老樹根,在寺廟庭院及四周偶然可見。
如今定遠西部民間還保留有,稱小孩打架鬧事方言為“莫邪(yá)割角”、“莫邪(xié)”。干將莫邪的故事也詮釋了定遠西部人民強悍驍勇,不畏強暴性格成形的深層文化淵源。撫今惜古,引以為憾。千古名剎莫邪寺根植於一個古老而悲壯的故事,記錄着鳳陽山一帶佛教與寺院興衰的歷史,積澱着定遠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後人留下一段超越時空的思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