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倫德拉·莫迪

鎖定
納倫德拉·達摩達爾達斯·莫迪(古吉拉特語:નરેન્દ્ર મોદી,英語:Narendra Damodardas Modi),1950年9月17日出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納加爾,印度政治家,第14任印度總理印度人民黨領導人。 [42] 
1982年,莫迪獲得古吉拉特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85年,加入印度人民黨。1988年,當選該黨在古吉拉特邦分部的組織秘書。1995年,任印度人民黨全國秘書長。1998年,任該黨全國總書記。2001年,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2013年9月,成為印度人民黨2014年總理競選候選人。2014年5月,印度人民黨贏得大選,莫迪出任總理。2019年,成功連任 [1-2] 
莫迪的第一任期內,印度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國內營商環境大幅改善,改革效果逐步顯現。莫迪打擊腐敗、提高印度國家地位。改革全國税制、發展“印度製造”、 強化中央集權三個方面為其連任奠定基礎 [3-5] 
中文名
納倫德拉·達摩達爾達斯·莫迪
外文名
古吉拉特語:નરેન્દ્ર મોદી;英語:Narendra Damodardas Modi
國    籍
印度
出生地
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納加爾
出生日期
1950年9月17日
畢業院校
古吉拉特大學
職    務
政治家
信    仰
印度教
主要成就
第14任印度總理(2014年-)
所屬政黨
印度人民黨
種    姓
Modh-Ghanchi-Teli(吠舍 [6] 

納倫德拉·莫迪人物經歷

納倫德拉·莫迪早年經歷

少年莫迪 少年莫迪
1950年9月17日,莫迪出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瓦德納加爾小鎮的一個下層種姓家庭,幼年時期曾幫助父親售賣紅茶。8歲時,莫迪開始接觸印度教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參加它的地方訓練課,併成為了一名小幹事 [6] 
20世紀70年代,莫迪正式成為國民志願團的一員,主要從事宣傳方面的工作,他經常在一些地下刊物上就緊急狀態和民主議題發表評論。1971年印巴戰爭後,莫迪辭去工作,成為國民志願服務團的一名正式“幹部” [6-7] 
1978年,莫迪被志願團委任為古吉拉特邦一個區的負責人;同年,莫迪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從德里大學得到了政治學學士文憑 [6-7] 
1981年,成為志願團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邁達巴德總部的宣傳和聯絡負責人,負責與其他印度教組織及海外印度人的聯繫。1982年,從古吉拉特大學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 [6-7] 

納倫德拉·莫迪從政經歷

莫迪總理
莫迪總理(2張)
1985年,莫迪受到國民志願團的指派,加入了印度人民黨。1988年,被任命為人民黨古吉拉特邦秘書長,正式進入主流政治圈 [7] 
1995年,莫迪辭去秘書長職務,到古吉拉特邦的一所中學擔任校領導;11月,莫迪被任命為人民黨全國秘書長,並搬到了新德里 [7] 
1998年5月,時任印度總理的瓦傑帕伊提拔莫迪為人民黨全國總書記,負責操盤即將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喜馬偕爾和阿薩姆等5個邦的地方議會選舉。1999年,兼任人民黨的新聞發言人 [7] 
2001年10月7日,莫迪成為第14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任職首席部長期間,莫迪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並積極引進外資。為爭取外國投資和學習經驗,莫迪還多次訪問中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在他的帶領下,古吉拉特邦經濟增長率創印度各邦之最 [1]  [7] 
2013年9月,莫迪成為印度人民黨2014年總理競選候選人。2014年5月16日,印度人民黨贏得大選。根據相關法律,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組建新一屆印度聯邦政府,而作為該黨領袖,他出任總理 [1]  ;5月26日,莫迪正式宣誓就職。
2019年5月24日,印度人民黨贏得大選;5月25日,印度總統拉姆·納特·科温德正式任命莫迪為總理,同時要求莫迪提名新一屆聯邦政府內閣成員 [2] 
2022年4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推特上發文,祝賀馬克龍成功連任法國總統。 [55] 
2022年10月27日,英國新任首相蘇納克表示,27日下午與印度總理莫迪通了電話,希望英國和印度能夠繼續在達成全面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中取得良好進展。 [58] 

納倫德拉·莫迪為政舉措

納倫德拉·莫迪政治方面

  • 計委整改計劃
莫迪上台後廢除了存在65年之久的計劃委員會,以 “全國改革印度協會”取而代之。旨在以“自下而上”的“親民、積極、參與性強的發展規劃”政策形成模式取代計劃委員會 “自上而下”的傳統決策模式。並用“三年行動計劃”“七年戰略規劃”“十五年遠景文件”替代原有的五年計劃 [8]  [9] 
  • 打擊腐敗
莫迪 莫迪
莫迪上任後推出了一系列反腐措施。這些措施包括:2014年6日,印度政府下發被譽為“莫迪11條戒律”的文件,旨在敦促公務員精簡辦事流程、清理陳舊政務文件以及設定明確工作目標,以期整頓公務員隊伍,除掉“蛀蟲”;為緊縮開支,莫迪政府禁止所有官員乘坐飛機頭等艙、在五星級酒店開會及買公車;2015年,莫迪頂住保守派的壓力,宣佈砍掉已有65年曆史的國家計劃委員會,把權力轉移到財政部。
莫迪政府還啓動了一項讓國有銀行為窮人開辦帳户的活動,希望藉此提升扶貧力度,同時剷除腐敗的温牀。
  • 強化中央集權
莫迪始終把建立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經過2017年多個邦的選舉,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在全國27個邦中的19個得到執政權,讓國大黨和很多地方政黨邊緣化,莫迪政府和印人黨對印度政局的控制力增強,有利於他的政策在全國推行 [4] 
  • 國有企業私有化
2014年莫迪上台不久,最高法院就宣佈1993年到2010年所有政府批准的214件礦山許可凡未開工的一律撤銷。六個月後,莫迪重啓礦山私有化進程。對有爭議的國有企業私有化,莫迪政府的進展則較為緩慢 [10] 

納倫德拉·莫迪經濟方面

  • 印度製造”計劃
2014年9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正式推出“印度製造”計劃,重點發展基礎設施、數字網絡、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等,立志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業中心,轉變基本依賴服務業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莫迪政府希望通過“印度製造”計劃,在2025年將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由16%提高至25%,以期每年新增1200萬個就業機會。
同時,印度政府還放寬了外國投資者在國防、保險、航空、電子商務和房地產等重要領域的准入限制和退出機制,並對投資在製造業的企業給予優待。
  • 税收制度改革
為了使“印度製造”等計劃順利實施,莫迪政府對税收制度進行了改革。2017年4月,在莫迪的努力下,印度國會下院通過了“商品和服務税”法案,掃除了邦與邦之間的税收障礙,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有利於企業在全國範圍內分工合作,更加有效合理地配置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 廢鈔令
2016年11月9日,為了打擊黑錢、逃税、假幣等問題,莫迪宣佈廢除面額500及1000盧比的紙幣,現有紙幣必須在50天之內存入銀行或兑換為新幣,否則將淪為廢紙。由於印度90%的交易都是通過現金完成的,廢鈔令一下子讓佔印度貨幣流通總額86%的現金變成“廢紙”。
  • 修訂破產法
2016年5月,莫迪政府的破產法修訂獲印度國會通過。修訂把4條重複的法規統一,以減少關閉死亡企業或讓欠債企業重生的時間。

納倫德拉·莫迪社會方面

  • “數字印度”戰略
2014年10月,印度政府發佈了《物聯網策略》,目標是2020年培育實現150億美元的物聯網產業。2015年7月,莫迪政府提出“數字印度”倡議。這一倡議聚焦於發展電子政務、發展遠程醫療和移動醫療服務、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讓印度廣大的農村人口也能接入互聯網等 [11] 
  • “智慧城市”戰略
“智慧城市”的官方LOGO “智慧城市”的官方LOGO
莫迪把推進印度城市化進程放到了政策制定的優先位置,一方面,印度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計劃在五年時間裏向500個印度城市提供約75億美元資金,用於投資清潔飲用水、下水道系統、公共交通以及公共空間等基本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莫迪政府啓動了“智慧城市”計劃,推行以“智慧城市”為引領的城市化戰略。
“智慧城市”戰略,計劃在全印度建造100座智慧城市,在大多數邦建立至少2個智慧城市。印度政府將為智慧城市提供基本基礎設施、公共交通工具、網絡連接和電子政務體系等,鼓勵公共私營合作(PPP)模式、金融公司和IT服務企業參與該計劃。
  • “創業印度”計劃
2016年1月16日,莫迪推出“創業印度”計劃。該計劃從多個方面鼓勵印度民眾創新、創業,有助於培育印度的“企業家精神”。該計劃提供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包括成立4000億盧比的政府基金投資初創企業、成立簿記小組、簡化公司註冊程序、快捷審批、優化資金獲取渠道等。專利申請的批覆時間也大大縮短,相關申請費用降低80%;印度政府還宣佈,創業公司成立後最初3年內無須交税並免受勞工法律的審查。
  • 勞工政策改革
莫迪政府的勞工政策改革的重點是修訂三部與勞動僱傭制度相關的法案,其分別為1948年的《工廠法》,1961年的《學徒條例》和1988年的《勞動法》,目的在於增加管理層和僱主的靈活性。其中後兩部法律獲議會兩院通過。
《勞動法》修改的內容主要是將小型企業的定義由之前的僱傭人數在0人到19人之間提高到10人到40人之間,這使得小型企業免於受其監管的法律從之前的8部增加為16部。
《學徒法》的修改主要是擴大企業生產車間中能接受的學徒數量,根據工作性質引人非技術工人型學徒。修改後的法律廢除了“公司必須吸收一半以上的學徒作為其正式員工”、“違反該項法律的企業領導面臨監禁處罰”等條款,企業可吸收其員工總數2.5—10%規模的學徒工;僱傭超過5人以上的企業都有資格吸收學徒工。關於學徒工的薪資水平,修改後的法案將其與半熟練工人的工資掛鈎 [8] 
  • 清潔印度
2014年10月2日,莫迪政府發起“清潔印度”運動(也稱“廁所革命”),旨在提升城市環境衞生,並改善農村公共廁所環境,消滅露天排便情況。該運動為期五年,定於2019年10月2日聖雄甘地150週年誕辰結束。
2019年11月,莫迪宣佈,印度在推行“清潔印度”五年內建造了超過1億個廁所,讓99%的農村民眾實現“廁所自由” [12] 
  • 國家清潔空氣五年規劃
2018年,莫迪政府公佈了“國家清潔空氣五年規劃”,旨在將印度全國範圍內100餘個嚴重污染城市的污染水平在未來三年減少35%,未來五年減少50% [13] 
  • 應對疫情
2020年3月19日,莫迪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佈週日(22日)為“全民宵禁日”,呼籲民眾除非必要不要外出;3月20日,莫迪與印度各邦首席部長舉行了視頻會議,討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 [14]  ;3月24日,莫迪宣佈從週三(25日)開始實施全國封鎖,持續21天 [15] 
2020年4月14日,莫迪宣佈原定於14日到期的全國封鎖將延長至5月3日,且管控措施將比先前更為嚴格,但從20日起將在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地區逐步復工復產 [16]  ;4月27日,莫迪與各邦首席部長舉行視頻會議,建議5月3日之後,全國疫情的高發區應該繼續封鎖。各地要按疫情嚴重程度進行區分,然後拿出退出封鎖的路線圖 [17] 
2020年5月12日,莫迪宣佈印度將推出總額為20萬億盧比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同時將再次延長全國封鎖措施。

納倫德拉·莫迪民族方面

  • “反穆斯林”法
因“反穆斯林”法而騷亂的阿薩姆邦 因“反穆斯林”法而騷亂的阿薩姆邦
2019年12月11日,莫迪政府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通過,修正案針對的最主要目標是阿薩姆邦的非法移民,旨在通過立法將甄別出來的非法移民遣送回原籍所在國。修正案允許在印度居住超過6年的從孟加拉國、阿富汗、巴基斯坦非法進入印度的少數族羣成為合法的印度公民。法案規定,於2015年前來到印度的非法移民中,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天主教的教徒可獲得印度國籍,但穆斯林除外。該法案引起了印度全國性的騷亂 [18-19] 

納倫德拉·莫迪外交方面

  • 季風計劃
季風計劃 季風計劃
2014年6月,莫迪政府推出了“季風計劃”,嘗試“借古謀今”深化環印度洋地區的互利合作。通過“季風計劃”的實施,印度謀求可持續的區域戰略利益,保障更加牢固的地區領導權,進而實現印度的全球戰略抱負。
莫迪政府的“季風計劃”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從2014年6月20日印度文化秘書拉文達·辛格(Ravindra Singh)首次提出“季風計劃”的概念到2014年9月,是該計劃發展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的“季風計劃”實際上是一個文化項目。印度依託印度洋國家的共有歷史,強化印度在印度洋地區在文化、心理、認同方面的存在,擴展印度文化軟實力的影響。2014年9月,在拉文達·辛格與外交秘書蘇賈塔·辛格(Sujatha Singh)舉行關於“季風計劃”的特別會議後,“季風計劃”進入第二發展階段,逐漸超越文化項目範疇而成為一項被賦予外交、經濟功能的準戰略規劃 [20] 
  • 佛教外交
莫迪上台以後,將宗教、文化作為印度與各國接觸的重要媒介。莫迪認為,佛教可以作為印度與亞洲各國關係中的“粘合劑”,有助於喚起亞洲各國對印度的記憶並轉變為印度的外交特色、有助於提升印度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佛教外交”可以贏得周邊國家的人心、可以鞏固與亞洲各國的關係。
莫迪上任之後便任命印度宗教學者羅凱什·錢德拉為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印度外交部的一個獨立機構。該委員會曾邀請少林寺方丈訪問印度參加佛教學術會議,並向中國僧侶訪問印度寺廟提供旅行簽證,在新德里舉辦中國佛教繪畫展,邀請日本首相出席佛教活動等。
除此之外,莫迪在訪問亞洲國家時也通過強調彼此之間的佛教聯繫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 鄰居優先政策
印度總理莫迪 資料圖 印度總理莫迪 資料圖
莫迪注重發展和鞏固與南亞各國的關係,將周邊穩定視作印度崛起的基石。莫迪上任後,邀請包括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在內的所有南亞國家領導人出席其就職儀式。莫迪承諾與鄰國和睦相處,密切經濟聯繫,振興南盟,推進區域合作,在全球問題上聯合發聲。例如,莫迪將不丹作為首訪國家並承諾提供更多經濟援助,與孟加拉國簽署《陸地邊界協定》解決幾十年懸而未決的邊界爭端,提振原本低迷的印度與斯里蘭卡關係,並且成為17年來首位訪問尼泊爾的印度總理。
除了鞏固與南亞國家的關係外,莫迪更加重視其印度洋“後院”。2015年3月,莫迪訪問塞舌爾、毛里求斯、斯里蘭卡三國,與之強化防務合作,打造印度洋安全體系 [21] 
  • 東向行動政策
自2003年印度外長賈斯旺特·辛哈宣稱東向政策進入第二階段並已擴展到亞太地區以來,印度的亞太外交就在東向政策的框架下進行。莫迪上台後,強化東向政策,把“東向”升級為“東向行動”,並把“東向行動”的範圍擴展到包括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斐濟以及蒙古、韓國在內的整個亞太地區,“東向行動政策”演變成名符其實的亞太政策。
莫迪與安倍晉三 莫迪與安倍晉三
東向行動政策與東向政策相比,在目標定位上更為明確。“東方”既是相對於歐洲等西方國家而言,同時也是指印度以東的亞洲國家,在地域上應該涵蓋整個亞太地區。東向行動政策實施範圍大大擴展,把東向政策時期忽略的一些國家囊括在內,比如澳大利亞、斐濟、蒙古。東盟以及東盟國家仍然是東向行動政策的核心,而日本是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又一核心 [22] 
2021年7月28日,莫迪在新德里會見了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雙方討論深化美國-印度全面全球戰略伙伴關係。布林肯和莫迪討論了區域性挑戰、新冠疫情應對工作、氣候變化、共同價值觀和民主原則以及區域安全方面日益擴大的合作範圍。 [41] 
  • 西聯政策
印度“西聯”戰略源自辛格政府的“西望”政策,莫迪政府將其明確定性為戰略並付諸實踐,主要覆蓋中東、非洲和西印度洋地區等地緣政治空間。在該戰略指引下,印度積極精耕伊朗、阿聯酋、沙特、以色列等中東國家,將其打造為印度“西聯”的核心地帶;推出並充實“亞非增長走廊”,實踐“印非戰略伙伴關係”;走實走深印度版“印太戰略”,積極布控西印度洋地區,加大在印度洋島國的存在 [23] 
  • 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問題
莫迪執政以來一直主張結束克什米爾的特殊憲法地位。2018年6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地方政府聯盟解散,執政的印度人民黨退出了和該地區人民民主黨的執政聯盟,該地區隨後受到新德里政府的直接管治。
2019年4月8日,印度人民黨表示,它將取消查謨和克什米爾(即指“印控克什米爾”)人民數十年來的特權;8月,莫迪政府廢除憲法第370條,取消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特殊地位”。之後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將會重組,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另一部分是拉達克,後者不設立法機關。
2019年10月31日,印度政府正式實施《查謨一克什米爾重組法》,成立“查謨-克什米爾中央轄區”和“拉達克中央轄區”;11月2日,印度發佈新版政治地圖,對所謂的“聯合領土”——查謨、克什米爾和拉達克邊界進行了詳細界定,在地圖上直接將爭議地區劃歸自己的版圖;11月3日,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表聲明,對印度企圖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劃分為兩個直屬新德里的“直轄區”並試圖將巴控克什米爾地區佔為己有的做法,巴方不予承認 [24-26] 
  • 對華政策
東湖會晤 東湖會晤
以往印度政府認為中印矛盾不解決,就無法全力推動中印經濟合作。莫迪破除了這種慣性思維,對中印經濟合作持積極態度。在美國和日本都反對的情況下,印度果斷加入中國發起的亞投行,最終成為亞投行借款最大接受國。
然而,莫迪政府對中國發起了“問題外交”,在印度未能加入核供應國集團,未能將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列入聯合國安理會1267名單等問題上指責中國,在印度激起反華情緒,對中印關係產生了很大的負面作用。莫迪政府還多次安排達賴喇嘛到藏南,甚至邀請達賴進印度總統府參加活動,產生印度仍然在“打西藏牌”的印象。
6·18中印洞朗對峙事件後,輿論認為兩國關係將陷入一段時間的低潮,但在中印兩國領導人的努力下,很快就使中印關係觸底反彈。特別是2018年4月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在武漢舉行的非正式會晤,就兩國關係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進行溝通,讓兩國關係迅速回到了正軌 [27] 
莫迪接受勳章合照 莫迪接受勳章合照
2020年12月21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宣佈,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政府向印度總理莫迪頒發了美國“功績勳章”(the Legion of Merit)。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在推特賬號上發佈署名奧布萊恩的推文稱,向印度總理莫迪頒發勳章,是為了表彰他“在提升美印戰略伙伴關係方面的領導作用”,印度駐美大使代表莫迪總理接受了勳章。 [28] 
  • 冬奧表態
2022年1月13日,據知情人士消息,印度政府一直以來的外交政策都堅持着所謂的“鄰里優先”,在這樣的情況下,莫迪強調,在北京冬奧會的問題上印度“拒絕跟風”,不會選擇跟隨美國採取行動,並不會對外宣佈不派遣官員參與此次冬奧會。
  • 對法政策
2021年12月17日,印度總理莫迪會見了到訪的法國國防部長帕利。莫迪承諾,印度要進一步深化印度和法國的戰略伙伴關係。 [43] 
  • 日本訪問印度
2022年2月1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進行日程調整,計劃3月份前往印度訪問,並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首腦會談。 [44] 
2022年3月18日消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計劃19日啓程對印度和柬埔寨進行訪問。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介紹稱,岸田此訪行程共3天,他將與印度總理莫迪就日印建交70週年等議題進行會談。 [50] 
日本時間2022年3月19日晚,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抵達新德里。按計劃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首腦會談,內容將包括俄烏局勢以及推進日本、印度、美國和澳大利亞“四國機制”的合作等。 [51] 
  • 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
2022年2月24日晚間,印度總理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普京向莫迪介紹了目前俄烏局勢。莫迪總理表示,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分歧只能通過真誠的對話來解決,希望儘早結束現在出現的衝突。 [45] 
當地時間2022年3月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印度總理莫迪通話時説,烏克蘭武裝人員用印度留學生作“人盾”,阻止他們離開烏克蘭進入俄羅斯。俄方將努力保障他們安全撤離。 [46] 
當地時間2022年3月7日,俄羅斯總統辦公室發佈消息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了電話交談,探討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 [49] 
當地時間2024年1月1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印度總理莫迪通電話,雙方就雙邊經貿、科技、能源、交通和物流等領域合作進行了討論。 [62] 
當地時間2024年3月20日,克里姆林宮網站發佈消息稱,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了電話會談。兩國領導人指出,俄印雙邊貿易、經濟和投資領域以及能源和運輸領域的互利關係蓬勃發展。雙方還就國際問題,特別是烏克蘭周邊局勢交換了意見。 [64] 
  • 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
2022年3月1日,據法新社巴黎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了電話交談。報道稱,馬克龍與印度總理莫迪一致同意這場衝突“儘快達成停火的重要性”。
2022年8月16日,印度政府發表聲明説,印度總理莫迪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雙方討論了兩國在國防、民用核能領域的合作,並對俄烏衝突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的風險表示關注。 [57] 
  • 四方安全對話
印度外交部2022年3月3日稱,“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美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領導人將於3月3日舉行線上會晤。印度總理莫迪、美國總統拜登、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再次在線上會晤,就“印太地區”的重要事態發展交換意見。 [47] 
  • 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
當地時間2022年3月7日中午,印度總理莫迪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雙方主要探討了當下烏克蘭的局勢。 [48] 
  • 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會面
當地時間2022年3月31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將在訪問印度期間於4月1日與印度總理莫迪進行會面。 [52] 
當地時間2022年4月1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見了印度總理莫迪,拉夫羅夫對於印度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獨立、不易受敲詐影響”的立場表示讚賞,並稱俄方不反對印度在促進俄烏和談中發揮作用。 [53] 
  • 訪問尼泊爾
2022年5月16日,應尼泊爾總理德烏帕邀請,印度總理莫迪對尼泊爾進行為期1天的訪問,屆時莫迪將到訪尼泊爾著名佛教聖地藍毗尼,並出席相關活動。 [56] 
  • 訪問希臘
當地時間2023年8月25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雅典,開始對希臘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印度總理40年來首次訪問希臘。根據希臘方面公佈的行程安排,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將與莫迪會談。 [60] 
  • 訪問卡塔爾
當地時間2024年2月14日晚,印度總理莫迪抵達卡塔爾首都多哈,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這是莫迪繼2016年之後再次訪問卡塔爾。 [63] 

納倫德拉·莫迪軍事方面

  • 設立新職位
2019年8月15日,莫迪宣佈設立一個新職位:國防參謀長。印度此前不設類似於“總參謀部”性質的統一領導機構,制約了印度的聯合作戰能力。莫迪稱,設立這一新職位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按照西方的方式協調印度的海陸空三軍 [29] 
  • 試乘戰機
2023年11月25日,《印度教徒報》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在班加羅爾試乘了印度國產雙座輕型戰鬥機(LCA)“光輝”(Tejas),試乘時長30分鐘。 [61] 

納倫德拉·莫迪個人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
2018年9月26日
“地球衞士”政策領袖類別獎 [30] 
2018年10月24日
第14屆首爾和平獎 [31] 
2019年4月12日
聖安德烈勳章 [32] 
2019年9月24日
全球目標守衞者獎 [33] 
2023年6月25日

納倫德拉·莫迪社會活動

莫迪與貝爺 莫迪與貝爺
2019年6月21日“國際瑜伽日”,莫迪與三萬名印度民眾齊聚北部城市昌迪加爾,在晨光中一同練瑜伽慶祝這一節日。莫迪希望人們能夠把瑜伽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認為瑜伽不分貧富貴賤,任何人都可以練習;人們不需要花一分錢,就可以得到健康 [34] 
2019年7月,莫迪參加了由貝爾·格里爾斯主持的冒險類真人秀節目《荒野求生》,旨在向世界展示印度豐富環境遺產,並強調保護自然,以及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35] 

納倫德拉·莫迪個人生活

納倫德拉·莫迪家庭成員

莫迪的父親叫達摩答達斯·穆爾昌德(1915-1989年),是在火車站外賣茶水的小販;母親叫希拉本·莫迪(生於1920年),一直生活在家鄉的農村,由小兒子照顧。莫迪的父母共生育了6個孩子,他排行老三 [6]  [36] 
莫迪與母親 莫迪與母親
莫迪的長兄索姆出生於1944年,高中畢業後取得衞生檢驗部門頒發的文憑資格,隨後在地方公共衞生站充任衞生檢驗員。二哥阿姆利特生於1946年,畢業後又在工業培訓機構進修短期課程,而後在艾哈邁達巴德市的一傢俬人企業做車工。在莫迪之後,他的父母還為他生下了一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妹妹名叫瓦珊緹(Vasanti),兩個弟弟分別叫普拉拉德(Prahlad)和潘卡基(Pankaj),兩人在學業方面都未能繼續深造。潘卡基從學校畢業後自修了新聞專業課程,後來進入古吉拉特邦政府信息部門工作 [6] 
莫迪的妻子叫賈蘇達本,出生於1952年。2歲時,賈蘇達本的母親就去世了,她按照印度種姓制度,被家人安排與莫迪訂婚。在莫迪13歲時,這對“夫妻”就舉行了婚禮的宗教儀式。按照印度當地農村的習慣,1968年莫迪18歲時,兩人開始了同居生活。但三個月後,莫迪便離家出走,之後二人再也沒見過面 [36] 

納倫德拉·莫迪人物關係

關係
姓名
父親
達摩答達斯·穆爾昌德
母親
希拉本·莫迪
妻子
賈蘇達本
長兄
索姆
二哥
阿姆利特
妹妹
瓦珊緹
弟弟
普拉拉德
潘卡基

納倫德拉·莫迪人物評價

肖像漫畫家臧強作品莫迪肖像漫畫漫畫
肖像漫畫家臧強作品莫迪肖像漫畫漫畫(2張)
莫迪的政治能量非常之大。他是從基層一步步拼殺出來的,對印度的從上到下的政治生態相當熟悉,對印度民眾的真實心態和心理期盼有着與印度其他政治家不同的準確把握。簡單説,莫迪比較瞭解廣大印度人在想什麼、要什麼、希望什麼。第一任期,莫迪雖然並沒有完全承諾他的競選諾言,印度的經濟社會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總體看來,沒有太致命的弱點和失誤。相反,可圈可點之處不少,特別是實現了印度經濟增速在世界大國中獨領風騷的成績,讓印度人倍感自豪。此外,莫迪在處理國際和地區複雜事務時,也迎合了印度人的普遍風格,體現了印度八面玲瓏的機靈與老道。(東南大學文化傳媒與國際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周遠評)
莫迪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雖然出身於草根,有着坎坷的人生經歷,但其心裏存在着一個強大的“印度夢”。從莫迪成長的環境及過程來看,其堅定的意志磨練出堅韌的性格,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然而,在關係到國家利益時,莫迪有時又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因此,莫迪依靠堅強的性格,大膽表達人民黨的政治主張和其本人的治國方案,吸引了許多年輕選民的支持 [37] (《時代人物》評)

納倫德拉·莫迪人物爭議

  • 古吉拉特邦暴亂
2002年,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爆發了大規模暴力衝突,時任該邦首席部長的莫迪備受指責。美國政府指責莫迪未能妥善處理古吉拉特邦暴亂,於2005年以此為由拒絕向他發放簽證。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裁定,對於古吉拉特邦暴亂,莫迪無罪。2014年2月,美國駐印度大使南希·鮑威爾與莫迪會晤,這才意味着美國結束對他長達近10年的抵制。
2014年訪美期間,莫迪因暴亂事件遭美法院傳喚。一家名為“美國司法中心”的民間團體代表印度2002年這起暴亂中的兩名倖存者,向紐約一家法院遞交訴狀,尋求根據外國人侵權索賠法和酷刑受害者保護法,讓莫迪就反人類罪和法外處決作出補償和懲罰性賠償。而莫迪團隊並沒有作出迴應 [38-39] 
  • 民族主義
2019年大選前,莫迪在山洞“修禪” 2019年大選前,莫迪在山洞“修禪”
莫迪政府上台以來,隨着印度人民黨贏得聯邦大選上台執政,在其母體國民志願服務團的幕後操控下,印度國內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潮與印度教教派主義思潮迅猛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早超出了印度國界的限制 [40] 
2019年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通過後,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率先爆發騷亂,騷亂隨後擴散至全國23個邦、56座城市,25人因此死亡。印度旅遊業也遭到重創,官方表示同年12月泰姬陵遊客同比大減60%。然而,莫迪態度強硬,表示議會通過修正案是“百分之1000正確的” [18-19] 
恐嚇郵件
2022年4月,據媒體報道,印度國家調查局(NIA)孟買分部收到一封恐嚇郵件,郵件中威脅要殺害印度總理莫迪和數百萬人。目前該機構正在對此展開調查。 [5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