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莫相疑行

鎖定
《莫相疑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六句追憶昔日獻賦得到唐玄宗賞識的往事,後六句感慨眼下的日暮途窮及世態炎涼。詩人運用對比手法,將自己曾經受到皇帝賞識而聲名顯赫與如今同幕互相排擠相對比,襯托出當時官場的醜惡,同時表達了詩人對人世冷暖的、世態炎涼的厭倦和憎惡。
作品名稱
莫相疑行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莫相疑行作品原文

莫相疑行
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
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烜赫
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飢寒趨路旁
晚將末契託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
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 [1] 

莫相疑行註釋譯文

莫相疑行詞句註釋

⑴莫相疑:不要相猜疑。
⑵男兒生無所成:意謂男子漢大丈夫生活在世上無所成就。皓白:純白,潔白。
⑶落:脱落。真:實在,的確。可惜:值得惋惜。
⑷憶:回想。獻三賦:三賦,指杜甫所作的三大禮賦,即《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蓬萊宮:唐宮名,在陝西省長安縣東。原名大明宮,唐高宗時改為蓬萊宮。
⑸自怪:自己也奇怪。怪,奇怪、驚奇。煊(xuān)赫:即顯赫。
⑹堵牆:指集賢殿內的學士們站立圍觀者密集眾多,排列如牆。
⑺落筆:下筆。中書堂:中書省的政事堂。
⑻往時:以往的時候。往,即過去、從前。動:驚動,觸動。人主:指唐玄宗。
⑼此日:即如今。趨:奔走。
⑽末契:指長者與晚輩的交誼.
⑾輸心:掏心,表示真心。
⑿不爭:不論。好惡:指交情的疏密。 [2] 

莫相疑行白話譯文

生為七尺男兒卻一生無所成就,如今滿頭白髮,牙齒將要脱落,實在值得惋惜。
回想當年我獻三大禮賦於皇宮,為皇帝所賞識,自己也奇怪竟一日之間便聲名顯赫。
集賢殿的學士們站立圍觀者密集眾多,排列像堵牆,爭相觀看我在中書堂下筆應試文章。
以往的時候以文彩驚動君王,而如今卻因飢寒交迫奔走在路旁。
晚年時把自己的真情託給年輕的同僚,而他們卻當面推心置腹,背地裏把我嗤笑。
告知你們這些世俗的世間小兒,不論交情親密還是疏遠,都不應相互疑忌。 [2] 

莫相疑行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永泰元年(765)辭掉嚴武幕職後,杜甫居草堂之時。唐廣德二年(764),嚴武復鎮成都後,杜甫應邀入幕,本想有所作為,然而事與願違,詩人既受不了幕制拘束,又受不了其他幕僚的排擠、嫉妒,於唐永泰元年(765)正月初二日辭幕府,歸浣花溪草堂,作此詩一為一吐心中的積鬱與不快,二為向幕僚們表明自己的心志。 [2]  [3] 

莫相疑行作品鑑賞

莫相疑行整體賞析

此詩十二句。前六句追憶往事,後六句感慨日暮途窮及世態炎涼。從詩中可以看出,在嚴武幕府中的生活給杜甫留下很不愉快的印象。王嗣奭據《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分曹失異同”,認為杜甫”似與諸公不合而歸”,而他與同僚不合的原因有三:“與嚴公故交,一也;才高,二也;部郎官尊,三也。犯此三忌,宜致參商。”杜甫犯此三忌,又屈居幕府、受制於人,就勢必要遭到同僚中輕薄之徒的嫉妒和輕視了。
詩就自傷老大發端,定下一個悲愴痛楚的調子。“憶獻三賦”以下六句,陡轉筆鋒,極寫昔日的榮寵。天寶十載(751年)正月,唐玄宗祠太清宮、太廟,祀南郊。杜甫作《三大禮賦》,投延恩匭以獻,玄宗見了很賞識,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由於李林甫從中作梗,杜甫當時雖然只得到個“送隸有司,參列選序”的候補資格,但這在他個人的經歷上仍然是件引以為殊榮的大事。獻賦之後,皇帝賜青眼,集賢學士刮目,一日之間,聲價輝赫。這“往時文采”影響之大,連自己都感到驚怪。然“此日”卻受到輕薄後生的擠對,他氣不過,忍不住搬出這一殊榮來傲視對方,難免有點“我們先前一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的精神勝利法元素。“飢寒趨路旁”,寥寥五字,即將“往時”景象抹倒,用筆大起大落,跌宕生姿。“晚將”以下四句,是時下的感慨,並用勸世之語作結,對於世態炎涼的洞觀和對於疑忌他輕賤他的憤懣,都掬出紙上。“當面輸心背面笑”一語,用以刻畫心口不一而又故作姿態的人物嘴臉,十分傳神。這不是對世俗頹風一般性的慨嘆,這是他供職期間爾虞我詐人事糾葛的實錄。 [4] 

莫相疑行名家點評

宋代張戒《歲寒堂詩話》:“當面輸心背面笑”,乃俗子常態,古今一也。夫子美名垂萬年,豈與世上兒爭好惡哉!而或者疑之,故有“寄謝”之句,且題曰:莫相疑行。
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他人於“當面輸心背面笑”之下文必有餘怨,公卒章優遊閒暇,了無忿懟。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須溪雲:寫得徹至,懷抱如洗。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徐中行曰:人情紙薄。果如此,掩袂老妓《琵琶行》未可與白髮宮娃道也。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胡夏客雲:“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飢寒趨路旁”,雖懷抱如斯,亦品地有失。凡詩,必説憂君憂國,太迂;但言愁飢愁寒,太卑。杜公不免有此二病。今按:公之憂君國,根於至性;愁飢寒,出於真情。若欲避此而泛言景物,反非本來面目。宣子之説,未為少陵知音。追昔撫今,無限悲慨,於結尾露意。自怪妙(“自怪一日”句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此詩追昔撫今,不勝悲慨,於篇尾流露其意。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一句寫盡世情(“當面輸心”句下)。 [5] 

莫相疑行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唐開元年間後期,舉進士不第。唐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作品,顯示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代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27-528
  • 2.    姜海寬.杜甫詩歌選讀(詳註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
  • 3.    張忠綱 孫微 編選.杜甫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37
  • 4.    陳貽焮.杜甫評傳(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50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79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