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莫土司衙署

鎖定
莫土司衙署,是莫姓土司在土縣的土司衙署兼私人住宅,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城關鎮西寧街翠屏山北麓,總佔地面積38.9萬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 [1] 
莫土司衡署是廣西唯一的、歷史悠久的、具有壯族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 [3]  莫王司衙署祠堂被北京中華民族園按照1:1的比例複製在中華民族園內,是園內壯族的瑰寶之一。 [3] 
1996年11月20日,莫土司衙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中文名
莫土司衙署
地理位置
忻城縣城關鎮西寧街翠屏山北麓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389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開放時間
8:00-18:00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4-0153-3-75

莫土司衙署歷史沿革

忻城莫氏土司,始祖莫保系永定(今宜州市)壯族人。
元至正年間,莫保被授予宜山(今宜州市)八仙屯千户職。
洪武初年,莫保率子孫及親丁遷居忻城。
明永樂二年(1404年),莫氏被推舉為土官。 [7] 
明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忻城降為土縣,由莫氏任土知縣治理,並欽準世 [1] 
明萬曆十年(1582年),土司衙署由第八任土司莫鎮威始建 [3]  後經歷任土司不斷擴建,形成規模龐大的建築羣,含衙門、祠堂、官邸、大夫第、參軍第、漢堂邸(朝廷派來的漢典史衙署)、三清閣、兵營、練兵場、龍隱洞、鎮威亭和伴雲亭、土司官塘、土司陵園、關帝廟、城隍廟、花婆廟等建築。 [1]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土司衙署改土歸流被廢;歷明清兩朝411年,從其始祖莫保協理算起,時間跨度500年。 [1]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之後,莫土司衙署建築羣部分先後作為彈壓公署。
民國十七年(1928年),忻城縣恢復正縣後為政府辦公駐地,一部分作為莫氏家族的居住用房。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莫土司衙署一部分先後作為縣政府、縣圖書館、文化館及公、檢、法、司等單位的辦公場所,原由莫氏後人所居的部分建築土改時分給居民居住。
1963年,土司衙署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80年代,忻城縣政府成立文物管理機構後,交由文物部門管理使用,闢為忻城縣土司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 [1] 

莫土司衙署建築格局

莫土司衙署結構

莫土司衙署主要由土司衙門、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廟等建築組成土司衙署建築羣, [4]  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 [3]  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十年(1830年)按清工部營造法式重建,由前門照壁,大門、頭堂、後堂、長廊、左右花廳等構成。主體建築皆飛檐挑脊,鏤花雕窗,圖案多姿,浮雕技藝頗為精湛。 [2] 

莫土司衙署特點

衙署建築皆為磚木結構,屋頂蓋雙層瓦,木構件採用格木,門窗鑲嵌木格花雕,牆和檐繪油彩畫。 [7]  既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築的風格,又有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韻味。整個衙署氣勢大、格調典雅、古色古香。幽深的殿堂和精製的屋脊翹角、鏤空花窗、浮雕圖案,使這座古典宮廷式建築富有濃郁的壯族藝術特色。 [1] 
衙署建築皆磚木結構,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於一身,具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築的特點,氣勢恢宏,格調典雅,特別是鏤空的壯錦圖案和形象過真的動物雕刻花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其館藏文物有石器、金器、織錦等近千件。 [3] 

莫土司衙署主要建築

莫土司衙署土司衙署

莫土司衙署
莫土司衙署(20張)
土司衙署由照壁、大門、頭堂、二堂、三堂、後苑、東花廳、西花廳、兵房、牢房、禮房、卡房等組成。 [7]  大門外為石板街道,隔街立照壁。東西兩側街口立轅門,門額分別書“慶南要地”.“粵西邊隅”。兩側圍牆連接大門.照壁,構成相對封閉的廣]外院落。大「門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鬥與抬梁結合構架,小青瓦硬山頂,正脊兩端鰲魚吻,兩山垂脊塑卷草花葉。正廣]前設青石垂帶踏步四級,兩側置抱鼓石、石獅。中開板門,其上為直欞木欄柵。明間樑架為前後三步梁出挑承挑檐桁,兩次間設磚牆隔斷。大門後有“儀門”,平時只開左右兩扇,只有迎送上級官吏等重大事情,方開中門。儀門後為天井,左、中,右各有通道達頭堂。天井西側為兵房,東側設牢房。頭堂面闊,進深皆三間,前檐開敞,堂前有青石垂帶踏步、抱鼓石。明間為土司開堂辦案之處,後設屏風。頭堂與二堂間以木構花廊為接廊,為敞開式捲棚懸山頂,廊兩邊裝木欄杆,左右兩側各有小天井,分別砌有花壇。兩側圍牆各砌券拱門,可通東、西花廳。二堂為小青瓦硬山頂,屋脊塑卷草花葉,正中立面塑“福壽圖"。二堂前設兩級踏步,明間為會客室,居中設對開門。兩次間設檻牆、檻窗,分別為土司辦事及師爺住房。三堂為土司家居之地。光緒二十八年(1892年)為覃火生義軍燒燬。在三堂後院設有閨房,為土司女眷住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設踏步十-級,有前檐廊,兩側山牆開券拱門,各房以磚牆擱桁。西花廳為土司審判人犯場所。花廳面闊、進深皆三間,前檐設檻牆、檻窗,後檐砌“十字”通花檻窗。東山牆壁有券拱門。花廳前有雨廊,面闊三間,為歇山頂,灰塑博古脊,五架抬梁式,山牆擱桁。兩次間前後檐皆砌“十字”通花檻牆。東花廳為土司請客宴會的地方,民國十一年(1922年),為軍閥張烈剛部燒燬。1989年,按原貌修復 [8] 

莫土司衙署土司衙門

土司衙門,大門臨街,門前為寬廊,廊柱上有陰文楹聯,上聯為“守斯:土蒞斯民十六堡羣黎誰非赤子”,下聯是“闢其疆利其賦三百里區域盡隸王封”。華表立在土司陵園入口處兩側,作為裝飾用的圓形石柱,高約6米,分為柱頭、柱身、基座三部分。柱頭鐫成葫蘆狀,柱身為圓簡形,陰刻龍鳳草,像是古代越族文身一樣。基座比柱身粗大,是一個長約1米的四方體。整座華表筆直光亮,刀工流利,技法精巧。 [3]  由於土司自詡“皇帝”,擁有“三宮六院",衙署比擬京城皇宮稱為“金蜜寶殿”,被譽為“壯鄉故宮”。 [3] 

莫土司衙署土司祠堂

莫氏宗祠位於土司衙門以東,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外門、大門、祭堂、寢堂組成,乃土司祭祀祖宗之場所。佔地面積960平方米,建築面積410平方米。 [7]  外門,大門佈局結構與土司衙署略同。祭堂面闊,進深均三間,小青瓦硬山頂。明間前檐出雨篷,卷篷懸山頂。祭堂明間一、二進深敞開無隔斷,二、三進深間設六扇隔扇門,兩次間前,後檐設檻牆,上置鏤花格子窗。 寐堂正脊、兩山垂脊均塑花葉卷草,正脊正、背立面均塑半浮雕“仙葫飛蝠”圖案。前設檐廊,深三步,次間廊檐下為“十字"通花磚牆。 [8] 

莫土司衙署代理土司官邸

代理土司官邸位於土司衙署西側,由大門,頭堂、中堂、東西連廊、廂房等組成。大門為硬山頂,居中凹形小檐廊,設對開板門,各房隔木板壁,正、垂脊均塑博古。頭堂面闊、進深各三間,穿鬥式木構架,博古脊,表施彩繪。前檐有軒廊,兩次間前檐設欄杆,中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無大木構架,明、次間之間砌磚牆擱桁。 [8] 

莫土司衙署三界廟

忻城三界廟,原稱三清閣,位於忻城土司衙署右側、翠屏山右側,由山門(戲台)、大殿、配殿、後罩房等組成,佔地面積1092平方米,建築面積474平方米。 [7]  明萬曆十年(1582年)第七任土官莫鎮威興建,光緒十一年(1885年)土知縣莫繩武重修,1980年回收修葺,2003年重新對外開放。 [4] 

莫土司衙署文化活動

莫土司衙署是中國影視拍攝基地。1996-2003年,《包公》、《一代廉吏于成龍》、《流亡大學》、《石達開》、《劉三姐》、《忻城古月》等近20部影視作品曾在衙署內拍攝。 [3-4] 
忻城第十一任土官莫猛,字懷仁。據史料記載,統治期間頒佈過《禁歌令》。 [3] 

莫土司衙署文物價值

莫王司衙署及其內藏文物是研究中國土司制度、壯族文化和早期的民族自治制度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3] 
土司制度為中國封建時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社會政治典章制度,而土司衙門、上司桐堂則為鮮見的可供研究考據的實物例證。 [2] 
莫土司衙署是由土司衙門、祠堂、官邸、東西花廳、廂房、閨房等建築羣組成是已發現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羣 [3] 
莫氏土司衙署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建築,具有中原古典官廷建築的特點,被譽為“壯鄉故宮”。是研究瞭解土司制度、壯民族及民俗文化、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例證。 [1]  [4] 

莫土司衙署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莫土司衙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莫土司衙署旅遊信息

莫土司衙署地理位置

莫土司衙署,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翠屏山麓,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 [5] 

莫土司衙署開放時間

莫土司衙署8:00-18:00免費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