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莢蒾(原變種)

鎖定
莢蒾(原變種),落葉灌木,高1.5~3米;當年小枝連同芽、葉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黃色或黃綠色開展的小剛毛狀粗毛及簇狀短毛,老時毛可彎伏,毛基有小瘤狀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幾無毛,有凸起的墊狀物。葉紙質,寬倒卵形、倒卵形、或寬卵形,長3~10 (~13) 釐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至鈍形或微心形,有時楔形,邊緣有牙齒狀鋸齒,齒端突尖,上面被叉狀或簡單伏毛,下面被帶黃色叉狀或簇狀毛,脈上毛尤密,脈腋集聚簇狀毛,有帶黃色或近無色的透亮腺點,雖脱落仍留有痕跡,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8對,直達齒端,上面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 (5~) 10~15毫米;無托葉。
中文名
莢蒾(原變種)
外文名
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var. dilatatum
科中文名
忍冬科
屬中文名
莢蒾屬
屬拉丁名
Viburnum
科拉丁名
Caprifoliaceae

莢蒾(原變種)形態特徵

復傘形式聚傘花序稠密,生於具1對葉的短枝之頂,直徑4~10釐米,果時毛多少脱落,總花梗長1~2 (~3) 釐米,第一級輻射枝5條,花生於第三至第四級輻射枝上,萼和花冠外面均有簇狀糙毛;萼筒狹筒狀,長約1毫米,有暗紅色微細腺點,萼齒卵形;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5毫米,裂片圓卵形;雄蕊明顯高出花冠,花葯小,乳白色,寬橢圓形;花柱高出萼齒。果實紅色,橢圓狀卵圓形,長7~8毫米;核扁,卵形,長6~8毫米,直徑5~6毫米,有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5~6月,果熟期9~11月。

莢蒾(原變種)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1000米的山坡或山谷疏林下,林緣及山腳灌叢中。

莢蒾(原變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河北南部、陝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四川、貴州及雲南(保山)。日本和朝鮮也有分佈。

莢蒾(原變種)主要價值

韌皮纖維可制繩和人造棉。種子含油10.03~12.91%,可制肥皂和潤滑油。果可食,亦可釀酒。 [1] 

莢蒾(原變種)資料來源

中國植物誌:72:088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