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莢囊蕨

(烏毛蕨科莢囊蕨屬植物)

鎖定
莢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 (Christ) Ching)是烏毛蕨科、莢囊蕨屬植物。植株高18-60釐米。根狀莖直立,粗短,或長而斜生,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6毫米,先端纖維狀,邊緣全緣或偶有少數小齒牙,棕色或中部為深褐色,有光澤,厚膜質。葉簇生,二形。葉堅革質,幹後暗綠色或帶棕色,無毛,上面有時呈皺褶狀;葉軸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縱溝。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而較狹;孢子囊羣線形,着生於主脈與葉緣之間,沿主脈兩側各1行,幾與羽片等長,但不達羽片基部及先端;囊羣蓋紙質,拱形,與孢子囊羣同形並緊孢子囊羣,開向主脈,宿存。
分佈於中國安徽(銅陵)、湖南(龍山)、湖北(咸豐、宜恩)、四川(峨眉山、城口、峨山、寶興、南川、灌縣)、貴州(貴陽、德江、大定、平塘、石矸、獨山、遵義、務川、安順)、廣西(龍勝)、福建及台灣。生長於海拔500-1800米的溪邊岩石上。
莢囊蕨是中國西南境內海拔1800米以下陰濕環境下鎂質石灰岩的指示植物。莢囊蕨葉形美觀,特別是新葉呈桃紅色,使人賞心悦目,適於配置山石盆景,也可作盆栽觀葉。全草可藥用,性味甘、澀,涼。入肺、心、肝、膀胱四經。利尿通淋、涼血化瘀、解毒療瘡。用於淋證、跌打損傷、瘡癤癰腫。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莢囊蕨
拉丁學名
Struthiopteris eburnea (Christ) Ching
別    名
象牙烏毛蕨
天長烏毛蕨
羅曼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烏毛蕨科
莢囊蕨屬
莢囊蕨
命名者及年代
(Christ) Ching,1940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 )

莢囊蕨形態特徵

莢囊蕨標本
莢囊蕨標本(27張)
植株高18-60釐米。根狀莖直立,粗短,或長而斜生,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6毫米,先端纖維狀,邊緣全緣或偶有少數小齒牙,棕色或中部為深褐色,有光澤,厚膜質。葉簇生,二形;柄長3-24釐米,粗1-2毫米,禾稈色,基部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漸變光滑;葉片線狀披針形,兩端漸狹,長14-45釐米,中部以上寬2-(-6)釐米,一回羽狀;羽片多數,篦齒狀排列,下部羽片向基部逐漸縮小,基部一對成為小耳形,向上的羽片為狀披針形,長1.5-3釐米,寬4-6毫米,尖頭,基部與葉軸合生,邊緣全緣,幹後略內卷,平展,彼此接近或略疏離。葉脈不明顯,在羽片上為羽狀,小脈斜向上,二叉,不達葉邊。葉堅革質,幹後暗綠色或帶棕色,無毛,上面有時呈皺褶狀;葉軸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縱溝。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形而較狹;孢子囊羣線形,着生於主脈與葉緣之間,沿主脈兩側各1行,幾與羽片等長,但不達羽片基部及先端;囊羣蓋紙質,拱形,與孢子囊羣同形並緊孢子囊羣,開向主脈,宿存。 [2]  其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濃縮期有33個雙價體,每個孢子囊產生64個孢子,是個有性生殖的二倍體。 [3]  [10] 

莢囊蕨近種區別

莢囊蕨近似寬葉莢囊蕨Struthiopteris hancockii (Hance) Tagawa),葉片同為一回羽狀;羽片都是多數,呈篦齒狀排列。不同在於莢囊蕨葉片線狀披針形,兩端漸狹,長14-45釐米,中部以上寬2-(-6)釐米,孢子囊羣同形並緊孢子囊羣,開向主脈,;而寬葉莢囊蕨葉片闊披針形,長30-40釐米,中部寬5-8釐米,短漸尖頭或急尖頭,基部變狹,孢子囊羣線形,着生於主脈與葉緣之間。 [2]  [4] 

莢囊蕨生長環境

莢囊蕨生長於海拔500-1800米的溪邊岩石上。 [2]  只生長在岩石的表面或縫隙中,多分佈於溝邊、泉旁、峽谷或北向的陡壁上。喜陰濕環境。土壤要求疏鬆透水略帶鹼性。 [5]  在貴州廣佈於石灰岩山地,生於海拔400-1650米的石灰岩石壁上,常可大片成羣。 [6] 

莢囊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浙江(淳安、石林)、安徽(銅陵)、湖南(龍山)、湖北(咸豐、宜恩)、四川(峨眉山、城口、峨山、寶興、南川、灌縣)、貴州(貴陽、德江、大定、平塘、石矸、獨山、遵義、務川、安順)、廣西(龍勝)、福建及台灣。 [2]  [7] 

莢囊蕨育植技術

莢囊蕨以分株或孢子繁殖。盆裁用土可用等量的腐葉土、沙和壤土混合配成。光滑的葉片能耐一定乾燥,空氣濕度保持50-60%為好,生長季節水肥供應要充分,經常擦拭葉面以保持葉面光潔美觀,每週施1次薄肥。冬季減少澆水,水分過大會使根系腐爛。 [5] 

莢囊蕨主要價值

生態:莢囊蕨是中國西南境內海拔1800米以下陰濕環境下鎂質石灰岩的指示植物。 [5] 
觀賞:莢囊蕨葉形美觀,特別是新葉呈桃紅色,使人賞心悦目,適於配置山石盆景,也可作盆栽觀葉。 [5] 
藥用:全草可藥用,性味甘、澀,涼。入肺、心、肝、膀胱四經。利尿通淋、涼血化瘀、解毒療瘡。用於淋證、跌打損傷、瘡癤癰腫。 [8] 
化學成分:莢囊蕨含有黃酮、萜類及甾醇、糖、酚、氨基酸、蛋白質、揮發油、內酯、香豆素等化學成分,其中糖和苷類的含量較豐富。 [6] 

莢囊蕨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9] 
參考資料
  • 1.    莢囊蕨  .中國遷地保護植物大數據平台 | CUBG[引用日期2020-07-21]
  • 2.    莢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 (Christ) Ching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王中仁,夏羣,張志憲.25種中國蕨類植物的細胞學觀察[J].植物學報,1984,(第6期):595-605
  • 4.    寬葉莢囊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7-23]
  • 5.    邵莉楣主編;石雷等編著.觀賞蕨類的栽培與用途:金盾出版社,1994.11:103
  • 6.    萬路平,李繼新,吳潔,安愛,羅國勇,高雷,聶昌平.莢囊蕨化學成分預試驗[J].廣東化工,2019,(第2期):113,96
  • 7.    金水虎,王祖良,丁炳揚.浙江蕨類植物分佈新記錄——莢囊蕨屬[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3,(第2期):224-225
  • 8.    莢囊蕨  .植物通[引用日期2013-10-03]
  • 9.    莢囊蕨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1-06-16]
  • 10.    莢囊蕨|Struthiopteris eburne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