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莒州博物館

鎖定
莒州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位於縣城東部新區,該館佔地面積29畝,總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2009年9月8日開館啓用並免費開放,年接待觀眾10萬餘人次。
2022年10月24日,莒州博物館臨時閉館通告:莒州博物館自2022年10月24日(星期一)起臨時閉館,各項展覽同時停止舉辦,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3] 
中文名
莒州博物館
地理位置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銀杏大道260號
類    別
國家二級館
投用時間
1989年10月1日 [4]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開館,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夏季: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冬季: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5] 
地    點
山東省莒縣
竣工時間
2009年9月8日
館藏精品
綠穿孔玉鏟、鳥獸紋規矩鏡、龍鳳紋儀杖、裸人方鼎、雙鋬白陶鬹
藏品總數
13010件(套) [4] 

莒州博物館館舍簡介

莒縣博物館位於莒縣縣城青年路南端,是展示莒地歷史文化及其發展現狀的綜合性博物館。始建於1986年,佔地5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館藏文物12000餘件,一二三級文物200餘件。分為“莒國文物基本陳列”、“莒縣流散文物珍品專題展覽”兩大系列,1989年對外開放,與青州、滕州並稱山東省三大縣級博物館。
該館通過千餘件出土文物和大量考古發掘資料再現了莒地歷史輝煌。展出了陵陽河遺址出土的距今約5000年的圖象文字、鳥形鬹、牛角形陶號,其造型生動形象,為同時期其它地區所罕見,並多次出國展覽,特別是“日月山”形圖像文字經考證比甲骨文還早1500年,堪稱中國文字的鼻祖;西大莊西周墓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種類之多,器形、紋飾之精美,更令學術界驚歎不已;沈劉莊漢墓出土的“親吻圖”更是引起了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1] 

莒州博物館發展歷史

莒州博物館 莒州博物館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莒為少昊之後,東夷重要的一支。建國以來考古發現的沂水南窪洞、日照秦家官莊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説明遠在數十萬年以前魯東南地區已有人們在此勞動生息。此後,這一地區發現的眾多的距今2萬年至1萬年前的細石器文化遺存説明這裏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重要的發祥地區之一。莒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是山東東南部地區的文化中心和代表。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發達的莒文化,留下了豐富的古代歷史文明遺存,文物勝蹟更如羣星璀璨。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
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像文字,把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推了1500餘年。憑藉着輝煌的歷史和影響力,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山東三大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始建於1976年的原莒縣博物館到2005年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不少是舉世罕見的一級文物。但是隨着莒縣經濟文化的發展,莒縣博物館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進一步宏揚莒文化,打造莒文化品牌,提升莒縣文化品位,更好的展現城市形象,於2005年開始籌建新館——莒州博物館。莒州博物館總投資7500萬元、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館藏文物20000餘件,位於縣城東部新區,緊靠縣城主路振興東路,交通便利,相關配套齊全,區位優勢顯著;另一方面,展覽大樓共分四層,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展覽空間增大,展出文物由原來的800餘件增加至2000餘件;同時,整個展區設計、展覽方式更為科學,使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方便遊客參觀,同時還增加了休息區和排椅供遊客休息。
合併圖冊
1976年,莒縣博物館成立,位於縣政府東邊,是一間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
莒州博物館
莒州博物館(11張)
1979年,擴大到200平方米;
1986年,在縣城青年路南端建了陳列樓,建築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
1989年,對外開放,與青州博物館、滕州博物館並稱為山東省三大縣級博物館;
2005年,開始籌建莒州博物館;
2005年11月4日,山東省省長韓寓羣專門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發改委、財政廳、建設廳等部門,就莒州博物館規劃和建設資金等給予支持;
莒州博物館 莒州博物館
2007年4月3日,莒州博物館開工建設;2007年10月23日,主體框架封頂;2009年8月17日,莒州博物館啓用籌備工作會議召開;
2009年9月8日,新建成的莒州博物館在莒縣隆重開館。

莒州博物館建築佈局

莒州博物館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共有13個展廳,館藏文物12000餘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文物200餘件。該館展陳由基本陳列、館藏精品展覽和臨時展覽3部分共7個專題陳列。展廳分別為歷代石刻廳、文心雕龍廳、近現代革命史廳、東夷序曲廳、文明曙光廳、莒國春秋廳、城陽史影廳、文物遺珍廳、書畫精粹廳、當代書畫廳、毋忘在莒廳、劉勰紀念館和3D影院。展廳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展出以莒文化載體為主的文物2500餘件,充分展示莒縣文化的悠久和博大精深。

莒州博物館館藏文物

陶尊
陶尊 陶尊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距今約5000年前的禮器,1960年陵陽河遺址出土。器高52釐米,口徑30釐米,壁厚3釐米。夾砂灰陶,侈口,口沿外折,深直腹,下部漸收成尖底。火候較高,胎骨堅硬,器體甚重。器身飾淺籃紋。腹上部刻有陶文“”此類陶文莒縣陵陽河、大朱家村、杭頭等三處遺址均有發現,現已出土八種類型20個單字。在莒縣陵陽河、大朱家村遺址正東方,分別聳立着寺崮山。屋樓崮兩座山峯。每年春分、秋分時節,早晨紅日正從山頂冉冉升起,就依稀呈現出“”形圖像。這是莒地先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長期觀察太陽發現了春秋二分的天文奧妙。“”是東海之濱的莒人為祭祀太陽神,因形見義,隨體詰 的傑作。最初為祭祀的祭文,反映一個事物。隨着漢字的發展,而後演化為一個單字。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將其解釋為“旦”字。字上部的“”像太陽,中間的“”像雲氣,下部“”像山峯。宛然如繪。寫成楷書責作“”。它已具備了漢字音、形、義的因素,並正向臻於成熟的漢字發展。與甲骨文極為相近,但遠遠早於甲骨文1500多年。應是漢字的祖形,是中華民族5000年前由矇昧進入文明的重要標誌。
陶尊 陶尊
雙鋬白陶鬹
雙鋬白陶鬹 雙鋬白陶鬹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存。1977年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白陶。橢圓形口,鳥喙形流上翹,頸部細而高,腹部微鼓,三袋足。背部安雙帶式鋬,鋬各飾三條凹線,腹中部飾一週附加堆紋,後部飾一短尾;其上有小圓餅形,器形如鳥展翅欲飛狀。其構思巧妙、造型生動、製作精美。東夷民族以鳥圖騰為其族徽,故創造出似鳥的雙鋬鬹作為日常生活用具,成為富有地方文化特徵的典型器物。它是莒人崇拜鳥的物證。
綠穿孔玉鏟
綠穿孔玉鏟 綠穿孔玉鏟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存。1979年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長19.6釐米,寬10釐米,孔徑1.6釐米。深綠色。長方形,扁平,頂端平整,兩側較直,通體磨光,中部微收,四邊較薄,兩面刃,刃部略呈弧形,上部一圓孔,兩面對鑽,製作精美。無使用痕跡。為部落首領權杖或者財富的象徵物。
鳥獸紋規矩鏡
鳥獸紋規矩鏡 鳥獸紋規矩鏡
新莽。照容用具。1985年莒縣陳家樓出土。直徑18.5釐米,重800克。鏡作圓形,柿蒂紋鈕座。座外單線方欄與雙線方欄內飾十二乳釘,乳釘間有篆書銘文“子醜演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欄外飾八乳釘與規矩紋,其間用陽線刻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天祿,辟邪、蟾蜍等;外篆隸書銘文“尚方作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宜侯王而兮。”鏡邊環射線紋、鋸齒紋、雲紋、窄平素邊。
封口白陶鬹
封口白陶鬹 封口白陶鬹
新石器時代大汶文化遺存。1977年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白陶。圓口,口上有蓋封住,蓋上有篩眼,口部向上斜伸出鳥喙形流,細頸,鼓腹,三袋足。頸腹間安寬鋬,腹部飾一週附加堆紋。封口上篩眼,煮水時可透氣,又可講究衞生防止灰塵雜物入內,還能起過濾作用。其設計科學,製作精緻。在同時期文化中,流口封閉扎孔者僅此一例。
[2] 

莒州博物館遊客感受

一樓的莒文化展廳中有關於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的展廳,詳細的介紹了劉勰一生的主要經歷和重要成就。舉證齊全,資料詳細,是我們瞭解一代文學理論大師的絕佳去處。
陶器 陶器
二樓主要展示的是整個莒州歷史與重要出土文物。且不説“鉅鹿之戰”、“勿忘在莒”等重要的歷史留痕,就光是那些遠古的陶器就讓人能夠以斑窺豹,領略莒州遠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了:蛋殼陶、古酒樽、蒸餾陶器等,讓人真的是歎為觀止——我們的祖先怎麼會有如此的智慧與才能呢?在二樓展廳還有一件文物,是一把刀形的用於切削的器具,講解員説這件器具,專家們還是沒有弄明白它到底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研究發現,它的構成成分類似於不鏽鋼,可是不鏽鋼技術到今天為止也不過是百來年的歷史,大量使用更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數千年前的古代莒州人民,到底是運用了什麼匪夷所思的神技將它鍛造出來的呢?難不成,真的像干將莫邪那樣,上古人類也有神的本領、仙的法術,能夠締造讓幾千年後的人類也為之稱奇的神劍仙刀?
三樓展廳裏充溢着濃濃的人文氣息,幾百幅莒州名人字畫,攜古挽今,淺吟低唱,鮮活了博物館四面的牆壁,氤氲了觀者目不暇接的驚喜。唐伯虎、祝枝山、劉墉等等,且不説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的真跡是如何讓人讚歎,就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士子也一樣演繹着莒文化的精彩。且看那份清代莒州舉子的試卷,一筆一劃,勾金描銀,字字俊逸,整張試卷無一處塗抹,無一處不妥,流暢的字句,秀逸的書法,真正彰顯出了古人書與文的功底。我們今天強調了文,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卻讓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寫。看了這份試卷,真是感受到了書寫與文采結合起來的震撼。語文能力訓練中,閲讀與寫字教學應該是並駕齊驅,哪一個都不應該被忽視呢?

莒州博物館獲得榮譽

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博物館”、“山東省文化系統先進集體”、“山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