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莒,漢語二級字 [1]  [4]  ,讀作莒(jǔ),1、古代對“芋”的別稱。2、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一帶。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字    碼
U+8392
五    筆
AKKF
倉    頡
TRHR
鄭    碼
EJJ
字    級
一級(4113) [1] 
平水韻
上聲六語
四角號碼
44606
造字法
形聲:從艹、呂聲
注    音
注音
總筆畫
3+6
結    構
上下
電    碼
5447
區    位
6076
統一碼
8392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jǔ(ㄐㄨˇ)
1、古代對“芋”的別稱。
2、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山東省日照莒縣一帶。
基本詞義
〈名〉
(1) 芋頭 [taro]一種芋屬植物
(2) 周代諸侯國名 [Ju state]。己姓舊都介根,在今山東膠縣西南,後遷莒,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後為楚滅。如:莒刀(古代齊國的錢幣。莒邑所造,形如刀,故名)
(3) 古邑名 [Ju city]。一為春秋時齊邑,在莒縣;一為春秋時周邑(其地未詳) [2]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莒 康熙字典 莒
唐韻》《正韻》居許切《集韻》苟許切,𠀤音舉。草名。《説文》齊謂芋為莒。
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注》莒國,今城陽莒縣
莒父,魯下邑。《論語子夏為莒父宰
姓。《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莒氏。 [2] 
莒【卷一】【艸部】
齊謂芌為莒。從艸呂聲。居許切
説文解字注
(莒)齊謂芋為莒。所謂別國方言也。借為國名。從艸。呂聲。居許切。五部。顏氏家訓雲。北人之音多以舉莒為矩、唯李季節雲。齊桓公管仲於台上謀伐莒。東郭牙望桓公口開而不閉。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則莒、矩必不同呼。此為知音矣。按廣韻莒、矩雖分語、麌。然雙聲同呼。顏氏雲。北人讀舉莒同矩者。唐韻矩其呂切。北人讀舉莒同之也。李季節音諩讀舉莒居許切。則與矩之其呂不同呼。合於管子所云口開而不閉。廣韻矩俱雨切。非唐韻之舊矣又按孟子以遏徂莒。毛詩作徂旅。知莒從呂聲。本讀如呂。是所以口開不閉。不第如李季節所云也。 [2] 
字形對比-莒 字形對比-莒 [2]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gi3 li1 [客英字典] gi3 li5 [海陸豐腔] gi3 li1 [寶安腔] gi3 [客語拼音字彙] gi3
粵語:geoi2
潮州話:gi2 [3]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klaʔ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居許
上聲
三等
開口
上八語
ki̯wo
kĭo
kiɔ
kiɔ
kɨʌ
kiɔ
kɨə̆
ju3
kiox
kivv
草名亦國名又姓嬴姓之後漢有緱氏令莒誦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ꡂꡦꡟ
-
-
gÿu
-
-
ky
上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寧繼福
註解
魚模撮
魚模
上聲
撮口呼
kiu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居許
四語
上聲
分韻撮要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四諸主著
陰上
地名

地名

拼音:Jǔ Xiàn
莒 今山東省 莒縣 莒 今山東省 莒縣
莒縣位於山東東南部,屬新亞歐大陸橋頭堡日照市,面積1952.4平方公里,人口108萬. 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生代第四紀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哺乳動物蕃生.古人類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時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志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莒商為古幕國,春秋時期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區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 名城。

莒文化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區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故城堡 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羣已發現1291處;莒州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 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 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莒國

莒國 莒國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發現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王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歷史文獻有多種記載。據《春秋》隱公二年《正義》載,“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少昊為傳説中居住在山東一帶的古老部落首領,其後代一支在山東沿海一帶建立莒部落方國,周武王十三年封茲輿期為莒國國君。郭沫若則認為莒是伯益後裔。所著《中國史稿》中説:“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説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夷維、牟婁、諸、琅琊、鄆、密、向、餘丘、紀障 等31個城邑。大體相當於今東臨黃海,北到山東省膠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陰,南到蒼山、郯城、臨沭江蘇贛榆的範圍。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後,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公元前686年夏,齊公子小白鮑叔牙的保護下奔莒避亂,次年魯伐齊,小白回齊,是為齊桓公。此即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到春秋中後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戰國時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説齊先滅莒,後又為楚所取)。後屬齊地。前350年,齊國修建長城,經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琅琊入海。(今齊長城遺址仍高出地面近兩米。)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攻克齊都臨淄,齊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樂毅連克70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後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於復國。

莒縣由來

秦滅六國後始行郡縣制莒國改稱莒縣,屬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漢時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陽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陽國,都莒。東漢末年稱莒縣,治在莒城,屬徐州部琅琊國。三國魏地,屬青州部城陽郡。晉先後屬城陽郡、東莞郡,郡治莒縣。南北朝時先後屬青州東莞郡、莒州義塘郡。隋屬琅琊郡。唐、五代初屬河南道莒州,後屬河南道密州。宋屬密州。金元屬莒州,州治莒縣。明省縣入州,屬青州府清稱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隸州,後為散州,先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後屬山東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為縣,先後屬岱南道濟寧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後直屬省。1940~1945年,變動頻繁,先後分設莒南、莒北、莒中、莒沂邊、莒臨邊、莒諸邊、沂東等縣。1945年7月莒中縣改稱莒縣,駐莒城,隸屬山東省濱海專區。1950年屬沂水專區。1953年屬臨沂專區。1992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莒縣臨沂地區劃歸日照市管轄。雖時代更替、版圖數變,然數千年來,莒名始終未易。莒國故城一直是州、縣治所。

勿忘在莒

發音

wù wàng zài jǔ

成語釋義

釋義 比喻不忘本。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於莒也。”
俗話説: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尤其酒桌上,喝得正在興頭時。可這次,鮑叔牙竟揭了一圈,頭一個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頂頭上司”——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當年也曾和喪家犬一樣躲在莒國寄人籬下;緊接着,“提醒”公佈令上印在自己前邊的管仲:別忘了綁在囚車裏等死時的滋味;最後是排名不分先後的甯戚:趕車喂牛的,記着自己的出身。
此即成語“勿忘在莒”的出處。

成語典故

“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對大陸人來説比較生僻,但對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來説可謂耳熟能詳。因為蔣介石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後,基本以“毋忘在莒”為座右銘,並常以此提醒台灣軍民。“勿忘在莒”成為台灣的一個流行口號。莒(jǔ),是一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戰國時歸附齊國,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勿忘在莒”,大體有兩個出處:一出自《呂氏春秋·直諫》:“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這段歷史説的是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在莒”還有另一出處,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佔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佔,齊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在這裏“勿忘在莒”,就是告誡“不要忘記復國”。“勿忘在莒”,在這裏是比喻“不要忘本”。蔣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單復國”這一歷史典故。
1952年1月,蔣介石給金門守軍題詞 1952年1月,蔣介石給金門守軍題詞
1952年1月,蔣介石到金門島視察,特意給金門守軍題詞:“勿忘在莒”,當時,國軍駐防金門的司令官胡璉將軍對此心領神會。當年就在金門督造了一座“莒光樓”,樓內有“勿忘在莒”匾額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與“光復大陸”的縮寫吧。“莒光樓”已成為觀光景點。
據説,1964年12月2日,蔣介石視察金門時又發起了“勿忘在莒”學習運動。蔣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確,就是想借着這個歷史典故,鼓勵台澎金馬的國軍勵精圖治,卧薪嚐膽,向莒人學習,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
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被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還讓中國台灣地區台灣防務部門制發了“勿忘在莒”徽章。總之,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台灣的“勿忘在莒”之聲直到蔣經國去世後方才消停下來。兩蔣時代的台灣歌曲中也貫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復國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鄉親。我們的國土,我們的鄉親。不能讓俄寇欺侮,不能讓血肉屈辱。我們要反攻回去,我們要反攻回去,把大陸收復,把大陸收復!”
今天,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蔣介石的“勿忘在莒”,無疑會發現蔣介石終其一生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終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大業!在“一箇中國”的理念上,國共兩黨是認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莒山

莒山 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高平市交界處,西接雙王莊,東到高平市劉莊,南接西張村,北達高平市焦河,面積約16平方公里。主峯海拔1003米。為荒山禿嶺。山頂曾有藺相如廟。山西蘭花集團莒山煤礦有限公司坐落於山腳下。山麓有金玉嶺,相傳藺相如完璧歸趙,差舍人持璧自秦歸趙時曾經此地,故名金(經)玉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