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莎,漢語二級字 [8]  ,讀作莎(suō或shā),本義指草名,香附子。用於人名、地名時讀作莎(shā)。 [1]  [7] 
中文名
拼    音
shā、suō
部    首
五    筆
AIIT
倉    頡
TEFH
鄭    碼
EVKM
筆    順
橫、豎、豎、點、點、提、豎、點、點、撇
注    音
ㄙㄨㄛ、ㄕㄚ
部外筆畫
7
總筆畫
10
四角號碼
44129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838E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莎suō
⒈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塊根稱“香附子”,可入藥。 [7] 
其他字義
莎shā
⒈ 多用於人名、地名。 [2] 
基本詞義
◎ 莎 shā
〈名〉
(1) 莎雞,蟲名。即“紡織娘”。別名為“莎蟲”。學名“螽斯” [katydid]
六月莎雞振羽。——《詩·豳風·七月》
(2) 另見 suō [7] 
常用詞組
莎籠、莎帷
基本詞義
◎ 莎 suō
〈名〉
(1) (形聲。從艸,沙聲。本義:草名。香附子)
(2) 同本義 [cyperus]
莎,鎬侯也。——《説文》。亦名沙隨,一名地毛,其實附根而生,謂之緹。即今香附子。
薜莎青薠。——《漢書·司馬相如傳》
青鞦莎靡。——潘岳《射雉賦》
田無立禾,路無莎薠。——《淮南子·覽冥》
(3) 又如:莎池(周圍長有莎草的水池);莎岸(長着莎草的岸邊);莎洲(長有莎草的水洲);莎香(莎草的香氣);莎庭(長滿莎草的庭院);莎徑(長滿莎草的小路);莎階(長滿莎草的台階);莎台(長着莎草的樓台) [7] 
(4) 通“蓑”。如:莎笠(即蓑笠);莎衣(衰衣)
詞性變化
◎ 莎 suō
〈動〉
(1) 花葉脱落,凋謝 [wither]
爾杞未棘,爾菊未莎,其如予何,其如予何。——唐· 陸龜蒙《杞菊賦》
(2) 另見 shā [2-5] 

古籍釋義

唐韻》《集韻》《韻會》蘇禾切《正韻》桑何切,𠀤音唆。草名。《説文》薃侯也。一名侯莎。《爾雅翼莖葉似三稜,根周匝多毛,謂之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博雅》地毛,莎䔺也。
木名。《廣韻》似桄榔,其樹出麪。
《前漢·馮奉世傳》莎車王萬年。《注》莎車,國名。
亭名。《水經注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
《集韻》師加切,音沙。蟲名。《詩·豳風》六月莎雞振羽。
宣佳切,音綏。挼莎,以手切摩也。《禮·曲禮》共飯不澤手。《疏》澤謂挼莎。
摩莎洓之,出其香汁。
韻補莎草之莎,叶音綏。《馬融·廣成頌》鎭以瑤台,純以金堤,樹以蒲柳,被以綠莎。 [6] 

方言集匯

粵語:saa1 so1
◎ 客家話:[海陸豐腔] so1 sa1 [梅州腔] so1 [台灣四縣腔] so1 sa1 [客語拼音字彙] sa1 so1 [客英字典] so1 [東莞腔] sa1 [寶安腔] sa1 | so1
潮州話:思窩1 思亞1 ,so1 sa1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