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莊靜庵

鎖定
莊靜庵(1909-1995)字孫靜,廣東省海陽縣城區(今潮州市湘橋區)人。少時家貧,14歲在潮城銀莊當夥計。後赴港經商,製售手錶帶,事業逐步發展。抗戰勝利後,創辦中南鐘錶公司,任公司董事長。曾任香港潮安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廣州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廣東省政協第五屆港澳委員。1995年10月31日,莊靜庵在香港逝世。1995年11月,被追認為潮州市榮譽市民。 [2] 
中文名
莊靜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廣東潮州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95年
職    業
廣東政協港澳委員
主要成就
香港中南鐘錶公司創始人
人物生平
急公好義 樂善好施
莊靜庵1909年生於潮州城,少時家境清寒,只讀幾年私塾就輟學打工。1928 年,他離家赴穗謀生,在廣州第八甫廣益昌商號任職,日為生計而勞碌奔波。先生少時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自己吃過苦,洞察貧窮人家的窘境。1930年,年方弱冠的他,就本着慈善為懷的信念,精心策劃,在潮州城內牽頭舉辦綿德善堂,發起“暮年施賑會”,扶危濟困,幫助窮人度過年關。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華後,廣州市場充斥日本貨,他激於義憤辭職到香港謀生,旋返潮城在私營銀行辦事。迨至 1934 年他再到香港投奔親友,做小生意,住高升街90號二樓;不久,在港成立“香港中南公司”(中南鐘錶有限公司前身),繼續做小本生意,經營手錶帶和手錶零件。時先生收入有限,事業尚未發達,業已經常寄錢寄物來潮接濟親鄰故舊。1938 年伊始,經艱苦創業,羽毛漸豐,生意日漸發展,稍有所得,更慷慨輸財回潮濟困。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逢天災人禍之年,他家總是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1943年潮汕旱災為害,發生饑荒,他家每以施粥、施米廣濟災民。四十年代後期,先生又體恤病黎,捐資在潮州城開展“贈醫施藥”活動,給貧病交加者帶來福音。據悉,當時“參加此項活動的醫師有蔡蔭庭、蔡少臣、王克和、湯德修等人,深得民望。 [1] 
莊靜庵先生寓港創業有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其中南鐘錶行業已發展為規模不凡的有限公司,生財有道,盈利可觀。伴隨商務旺盛,他在港九商界已佔有一席之地,躋身於巨賈行列。但他富不奢侈,生活一貫儉樸,平時吃飯連一碟醬油還不甘浪費。可是,其樂善好施的菩薩心腸,卻矢志不改。像六十年代初,國內經濟生活困難之時,他更加廣泛地寄贈物資、食品接濟親鄰故舊,甚至僅一面之交,如有求援,也有求必應,其古道熱腸,一時在潮城傳為佳話。隨着時間推移,時代前進,視野開闊的莊先生,樂善好施的固有美德,尤昇華到更高的境界,越富裕越熱心為社會造福,為國家為家鄉做實事,為同鄉謀福利。他生平善於聚財,又樂於散財,用他自己的話説:“我的錢財源於社會,理應施於社會。”十分難得的是他數十年如一日,躬身實踐,言出必行,始終不懈地做有益於大眾的事。 [1] 
莊靜庵先生素來措事,急公好義。諸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間,他鑑於旅港潮安同鄉甚眾,為謀鄉誼的聯繫,同鄉事業的互助,遂於1971年與旅港潮安諸鄉彥發起組織香港潮安同鄉會,旋被推舉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主持籌備事宜。1973 年10月12 日,香港潮安同鄉會即宣告成立,莊靜庵先生獲選為第一屆會長,復蟬聯第二屆會長,後又被舉為永遠榮譽會長。在世時,他推進鄉會會務,建樹卓著,同鄉欽佩,被公認為香港潮安同鄉會德高望重的元老。 [1] 
興學育才 帶頭垂範
遠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他就帶頭垂範,捐資在潮州古城綿德善堂舊址開辦綿德小學,聘請名儒程翮南為校長,興辦義學,免費招收貧苦兒童入學,兼贈課本、作業簿。時先生事業才初露端倪,經濟並不富裕,可每季度給綿小匯經費一次, 如期守信。1952年起,按當時我國政策,綿德小學一度收歸公辦。迨至1956年,根據國家華僑政策,綿德小學再由莊先生獨力興辦,由教育界知名人士陳維文出任校長,從此學校規模日益發展,到六十年代已辦了12個班,自1956至1968年這十三年間,綿小培育了一千多名高小畢業生,升中率高,辦學成績優良,連續被評為市、縣先進單位,受到汕頭地區的表彰。 [1] 
“文革”動亂之年,綿德小學被迫停辦改名易轍,在相當程度上挫傷了莊靜庵先生的赤誠愛鄉之心。粉碎“四人幫”後,其時的潮安縣政府(稱革委會)立刻為莊靜庵先生恢復名譽,落實歸還了被擠佔的祖屋,重申肯定他過去捐資辦學的愛國愛鄉行動,並恢復綿德小學校名。1979 年,莊靜庵到首都北京觀光。他表態願為家鄉繼續辦些有益於人民的公益事業。旋到廣州與潮州知名人士餘華章等一行協商,決定復辦綿德小學,委託陳維文校長起草復辦計劃,並毅然捐資港元40萬在綿小原址興建一座教學樓,改善教學環境。1980年春,綿小教學樓落成,莊靜庵先生專程回潮參加綿德小學教學樓落成剪綵。隨後再建兩座教學樓,使總建築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形成設備齊全的小學,教育業績更上一層樓,成為一所家長信賴、社會好評的先進學校,遐邇聞名。 [1] 
1981年,莊靜庵先生在穗與潮州市政府代表商談,確定獨資創辦綿德中學,並隨即捐款。綿中校址選擇於橋東環境幽靜的東湖右側之獅頭山,建校工程分五期進行,耗資 1100多萬港元。從1982年9月即創辦初中部,經兩三年趕工興建校舍,擴充教育設施,到1985年就增設了高中部。在建校過程中,他老人家不顧年事已高,多次親臨綿中,督促工程進度,過問教育大計,為校舍落成剪綵,並語重心長地勉勵老師精於施教,學生勤奮求學。他還要求綿中前種榕樹,後面植竹,山頭播下相思籽,湖邊垂柳綠蔭苗,將校園園林化。在莊先生親切關注下,綿中建校工程於1988年全面竣工,學校配套齊全,設備先進,運動場寬闊,為潮州市規模頗大的一所完全中學。當年2月,莊先生特地蒞校參加在綿中舉行的潮州市中學生運動會。這一年,綿中首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已有 46名學生被錄取,受到潮州市政府通報表彰。喜訊傳到香港,莊先生十分欣慰,喜悦心情,溢於言表,特在香港潮安同鄉會設宴慶賀,並撥來專款獎勵師生。 [1] 
1990年6月,莊先生“捐資120萬元作綿德中小學和創辦綿德幼兒園之經費。”從而形成綿德名下從幼兒園、小學到完全中學一條龍的辦學體系,其發展桑梓教育的誠心,感人肺腑。據資料顯示,莊靜庵有生之年在潮州興學捐資約達二千萬港元,充分展現了這位旅港鄉彥熱愛桑梓的情愫。 [1] 
熱心公益 惠及潮汕
海外潮屬人士,素以鄉土觀念濃厚著稱於世,赤子心誠,故鄉情深,歷來有急故鄉之所急、襄助潮汕舉辦公益福利事業的優
良傳統。在近代潮僑的歷史上,就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記載,像“二哥豐(鄭智勇)做堤”、1922年“八·二”風災賑災……不勝枚舉。然自祖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年高德劭的莊靜庵先生,猶率先在故鄉發揚光大了潮僑這一傳統美德,除為潮州興學育才作出卓越貢獻外,對其它促進潮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之舉,也熱情出錢出力,竭誠籌劃襄助,屢有過人表現,為鄉親父老所稱道。
諸如,1980年春,莊靜庵先生返到話別了三十餘載的潮州城,看見有些巷道破爛不堪,即煙捐50萬港元整修城內小巷道。要求達到三通一亮的標準(路面通、下水道通、水管通、路燈亮),與此同時,另捐資恢復“梨園公所”。1987 年間,當潮州韓江大橋動工之際,香港潮安同鄉會特地組成支助韓江大橋籌資委員會,公推莊靜庵先生為主任委員,他力肩艱鉅,負責向旅港鄉親發動籌資,他本人即帶頭捐資港元60萬,其女婿李嘉誠先生亦捐450萬港元,名列榜首,促成捐款熱潮。這一年,莊靜庵先生另捐港元50萬,資助汕頭市潮汕體育館的建設。1988 年,莊先生還捐資襄建庵埠華僑醫院。1989年潮州市體育館籌建期間,莊靜庵先生又被推為香港潮安同鄉會資助體育館籌資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個人捐資80萬港元,仍以年逾八旬的高齡,廢寢忘餐,為故鄉潮州市體育館建設的籌資,辛勞不懈。
及至1990年9月,時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汕頭市委書記林興勝兩同志發起創立潮汕星河獎的消息見報後,莊靜庵先生稱讚這是培育人才、振興潮汕的善舉,衷心表示支持,遂欣然向潮汕星河獎基金會捐款人民幣50萬元,並主動出力做宣傳工作。讓海外潮屬鄉親更充分理解潮汕星河獎創立的深遠意義,為創立潮汕星河獎作出積極的貢獻。另外,莊先生尚給其它福利項目基金捐款,不勝贅述。 [1] 
慷慨解囊 修建古蹟
改革開放以來十多年,莊靜庵先生在興學和舉辦社會公益事業的同時,還頻頻捐資修建名勝古蹟,尤其以古剎為多。此舉既為國家維護文物出了力,也對旅遊業起着繁榮的作用。 [1] 
例如,早在開放初的1980年,莊靜庵先生和女婿李嘉誠等一批愛國愛鄉人士,就率先發動修復潮州古剎開元寺,他帶頭捐了款,促使舉行奠基,破土動工。嗣後,又陸續捐款修建開元寺的地藏閣、山門、藏經樓。據悉,他對修建開元寺之先後捐資累計已超過了150萬港元。可以説,在莊靜庵先生熱心帶動下,經過羣策羣力的修復,促使在“十年浩劫”中遭到破壞殆盡的千年古剎重煥新顏,成為粵東旅遊勝地,吸引着千千萬萬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為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市增色生輝。 [1] 
1981 年間,莊靜庵先生個人捐資港元 24 萬元,並發動其他熱心修建名剎的愛國人士樂捐,共籌建60萬港元襄修浙江普陀山寺院。此外,他又捐資予廣州光孝寺、揭陽雙峯寺和寶蓮寺,以及龍華寺、妙法寺等,為修建工程添磚加瓦,促使這批古剎及早復原。同時,還連續捐款修建別峯庵及別峯庵山路、雨亭等。1990年,又獨力捐資重建潮州市古大士庵,為數也頗可觀。 [1] 
《潮州市首屆榮譽市民紀念冊》載:“莊靜庵先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先後捐資復辦綿德小學;興辦綿德中學、綿德幼兒園;帶頭捐資支助建設韓江大橋、潮州體育館;還捐資修建潮州開元寺等,捐資總額摺合人民幣 2408 萬元。” [1] 
1995年10月 13 日莊靜庵老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壽 86 歲。港穗潮汕有關機構及各界人士、親戚故舊聞悉,函電交濟,深致哀悼。專程前往弔唁者,絡繹不絕,悼唁場面甚是隆重,莊嚴靜穆,風聞港九,極盡哀榮。 [1] 
參考資料
  • 1.    政協潮州市委員會文史編輯組.潮州文史資料 第21輯:政協廣東省潮州市委員會教體衞史委員會,2001:161-166
  • 2.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編. 廣東省志 1979-2000 32 人物卷[M]. 北京:方誌出版社, 2014.08, P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