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莊為璣

鎖定
莊為璣(1909—1991年)筆名沃若,字文山,福建泉州西街裴巷人。一生從事考古方誌學、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 [1] 
中文名
莊為璣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福建泉州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主要成就
考古學家 [2] 
籍    貫
福建泉州 [3] 
職    稱
廈門大學教授

目錄

莊為璣簡介

廈門大學教授,先後在廈門大學歷史系、人類博物館、南洋研究所、人類學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擔任教授。一生從事考古、方誌學、中外海上交通史研究,發現並參與發掘泉洲灣宋代海船等一批重要文物。編著學術論著8部,撰寫論文100多篇。主要有《古刺桐港》等。

莊為璣生平

莊為璣,清宣統元年(1909年)生,原姓黃,幼年過繼給大舅父莊篤亭,故改姓莊。
13歲考進泉州培元中學後,在《兒童世界》發表第一篇小説。18歲畢業後,在培元中學、西隅學校任教。
民國18年(1929年),莊為璣考進廈門大學文學院史學系。畢業時獲史學系文學士學位,到廈門大學附設中學任教。課餘時,選定泉州地方史作為研究方向。民國24年,他在《廈門大學學報》發表《中國方誌改革芻議》論文,提出“革新舊志,方誌入史”的新見解。次年,又發表《泉州方誌考》,提出重修新志的原則與方法。
同年4月,莊為璣和吳文良發現泉州中山公園(今體育場)的唐貞觀墓羣,因而參加由鄭德坤林惠祥主持的考古發掘。秋,他轉赴新加坡華僑中學任教,一年後回到集美中學任教。
民國27年秋,莊為璣隨集美中學內遷安溪,在後垵村發現一座唐初古墓,墓磚上印有“武呂”銘文。他報請批准發掘,後發表《安溪唐墓的發掘與研究》,得到史學界的重視,晉升為講師。
民國30年,莊為璣受邀來泉州晉江縣中(今泉州一中)擔任教務主任。民國33年秋,應聘出任縣教育科長。此時,他重新校訂乾隆版《晉江縣誌》。是年秋天,他辭去縣教育科長之職,往仙遊縣海疆學校擔任講師,將校訂十分之九的《晉江縣誌》交付晉江縣文獻委員會鉛印出版。
民國35年,莊為璣回廈門大學任教。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編纂成6卷60萬言的《晉江新志》。民國37年,鉛印出版第一冊10多萬字。解放後,莊為璣三修《晉江新志》,著名方誌學家朱士嘉教授譽之為“解放後第一部私人編寫的縣誌”。
1956年,莊為璣在泉州後渚港發現5座小石塔,內藏元代白瓷佛像,塔碑刻有“至元癸未仲夏……後山楊山澤”。經查證,這與《元史》記載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為進攻爪哇召集各地戰船雲集後渚港有關。
1973年,莊為璣應邀參加修訂泉州海交館陳列大綱。8月18日,陪同晉江地區革委會副主任張立到後渚港考察海交史蹟,尋訪古碼頭。經當地搬運老工人提供線索,發現一條沉埋在海灘中的古代木船。次年夏,由廈門大學歷史系、福建省博物館和晉江地區的考古人員聯合進行發掘,莊為璣積極參加。一艘殘長24.20米、寬9.15米的宋代遠洋貨船終於出土,震動世界考古界,極大地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這是研究宋代航海史非常重要的實物。 [4] 
莊為璣一生的學術研究成果累累,著述頗豐,除《晉江新志》外,還有《古刺桐港》、《泉州地方誌論集》、《福建歷史地理》、《廈門史蹟》、《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等專著,發表論文100多篇,著述總字數達400多萬字。
由於在學術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和貢獻,莊為璣被推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泉州歷史研究會副會長,並受聘為中國航海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地名學會、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以及福建、廈門、泉州等省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顧問。
1991年春節,莊為璣不顧年邁體衰,應邀來泉州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討論會,由於感受風寒引起併發症,於2月病逝,享年83歲。彌留之際,遺囑把一生所珍藏的2000多冊圖書分別捐贈給廈門大學圖書館和泉州市檔案局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