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莊子·外篇·馬蹄

鎖定
《莊子·外篇·馬蹄》是戰國時期莊子創作的散文,作品出自《莊子》。
作品名稱
莊子·外篇·馬蹄
作    者
莊子
創作年代
戰國時期
作品出處
《莊子》
文學體裁
説理散文

莊子·外篇·馬蹄作品原文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1),翹足而陸(2),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3),無所用之。及至伯樂(4),曰:“我善治馬。”燒之(5),剔之(6),刻之(7),雒之(8),連之以羈馽(9),編之以皂棧(10),馬之死者十二三矣(11);飢之,渴之,馳之(12),驟之,整之(13),齊之,前有橛飾之患(14),而後有鞭筴之威(15),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鈎,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鈎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18),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19),命曰天放(20)。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21),其視顛顛(22)。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 梁;萬物羣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羣,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遊,鳥鵲之巢可 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 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23)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蹩躠(24)為仁,踶跂(25)為義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26)為樂,摘闢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27)!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28),怒則分背相踶(29)。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30),齊之以月題(31),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32)。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赫胥氏(33)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34)。民能以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35)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36)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1] 

莊子·外篇·馬蹄作品註釋

(1)齕(hé):咬嚼。
(2)翹(qiáo):揚起。陸:通作踛(lù),跳躍。
(3)義(é):通“峨”,“義台”即高台。路:大,正;寢:居室。
(4)伯樂:姓孫名陽,伯樂為字,秦穆公時人,相傳善於識馬、馴馬。
(5)燒之:指燒紅鐵器灼炙馬毛。
(6)剔之:指剪剔馬毛。
(7)刻之:指鑿削馬蹄甲。
(8)雒(luò)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鐵留下標記。
(9)連:系綴,連結。羈(jī):馬絡頭。?(zhì):絆馬腳的繩索。
(10)皂(zào):飼馬的槽櫪。棧:安放在馬腳下的編木,用以防潮,俗稱馬牀
(11)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2)馳:馬快速奔跑;下句“驟”字同此義。“馳之”、“驟之”,意指打馬狂奔,要求馬兒速疾奔跑。
(13)整:整齊劃一;下句“齊”字同此義。“整之”、“齊之”,意指使馬兒步伐、速度保持一致。
(14)橛(jué):馬口所銜之木,今用鐵製,謂馬口鐵。飾:指馬絡頭上的裝飾。
(15)筴:“策”字的異體。馬鞭用皮製成叫鞭,用竹製成就叫“策”。
(16)埴(zhí):粘土。
(17)稱:稱舉,讚揚。
(18)常性:一定的規律。天有常性,人有常順。
(19)黨: 唐·成玄英解釋:“黨,偏也”。
(20)天放:放任自然。 成玄英 疏:“直置放任,則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21)填填:穩重貌。
(22)顛顛:專注貌。成玄英 疏:“填填,滿足之心。顛顛,高直之貌……所以守真內足,填填而處無為; 自不外求,顛顛而遊於虛淡”。
(23)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為素樸:人人都蠢笨而無智慧,人類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會喪失;人人都愚昧而無私慾,這就叫做“素”和“樸”。
(24)蹩躠:《辭源》注為bié s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注為bié xuè。盡心用力貌。
(25)踶跂:讀音dì qí,用盡心力,勉力行之的樣子。
(26)澶漫: chán màn,寬長貌;廣遠貌。
(27)犧尊: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稱為純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
(28)相靡:相繼分散;遞相消失。
(29)相踶:互踢,成玄英 疏:“踶,蹈也”。
(30)衡扼:衡、軛是同義詞,是駕在牲口脖子上、並與轅相連的部件。
(31)月題:馬額上的佩飾,其形似月。
(32)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束縛馬的器具。
(33)赫胥氏:中國古代傳説中部落首領,後人追尊他為帝王。
(34)含哺而熙,鼓腹而遊:哺:口中所含的食物;熙:遊戲;鼓腹:鼓起肚子,即飽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
(35)縣跂:懸掛於高處而令人仰慕。
(36)踶跂:見註釋(25)。 [1-2] 

莊子·外篇·馬蹄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説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説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史記》説“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但莊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齊同萬物的差別,與老子頗有不同。

莊子·外篇·馬蹄作品鑑賞

本篇表現了莊子反對束縛和羈絆,提倡一切返歸自然的政治主張。 在莊子的眼裏,當世社會的紛爭動亂都源於所謂聖人的“治”,因而他主張摒棄仁義和禮樂,取消一切束縛和羈絆,讓社會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文章對於仁義、禮樂的虛偽性、矇蔽性揭露是深刻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