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莊子·內篇·應帝王

鎖定
《莊子·內篇·應帝王》是戰國時期莊周創作的一篇古文,出自《莊子》。
作品名稱
莊子·內篇·應帝王
作    者
莊子
作品出處
莊子
文學體裁
古文

莊子·內篇·應帝王作品原文

齧缺(1)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2)。
蒲衣子曰:“而乃今(3)知之乎?有虞氏(4)不及泰氏(5)。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卧徐徐(6),其覺于于(7)。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肩吾(8)見狂接輿(9)。狂接輿曰:“日中始(10)何以語女?”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11),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夫聖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 [1]  弋(12)之害,鼷鼠(13)深穴乎神丘(14)之下以避 [2]  鑿之患,而曾(15)二蟲之無知?”
天根(16)遊於殷陽(17),至蓼水(18)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曰:“請問為天下。”無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19)也!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厭則又乘夫莽眇(20)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以處壙 [3]  之野。汝又何為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又復問,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陽子居(21)見老聃,曰:“有人於此,向疾強梁(22),物徹疏明(23),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24),勞形怵心(25)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猿狙(26)之便執嫠(27)之狗來藉(28)。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居蹴然(29)曰:“敢問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30)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鄭有神巫曰季咸(31),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32)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33),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 壺子曰:“吾與汝既(34)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35),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36)。”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37)吾示之以地文(38),萌乎不震不正(39),是殆(40)見吾杜德機也(41)。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42)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43),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44)。是殆見吾善者機(45)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46),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47)莫勝,是殆見吾衡(48)氣機也。鯢(49)桓之審(50)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51),此處三焉。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52)而走(53)。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54)。吾與之虛而委蛇(55),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56),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57),食豕(58)如食人,於事無與親(59)。雕琢復樸塊然(60)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61),一以是終。
無為名屍(62),無為謀府(63),無為事任(64),無為知主(65)。體盡無窮(66),而遊無朕(67)。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68),應而不藏(69),故能勝物而不傷。
南海之帝為儵(70),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71),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莊子·內篇·應帝王註釋譯文

莊子·內篇·應帝王詞語釋義

(1)齧缺(niè quē):傳説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莊子·天地》:“ 堯 之師曰 許由 , 許由 之師曰 齧缺 , 齧缺 之師曰 王倪 。”
(2)蒲衣子:成玄英 疏:“ 蒲衣子 , 堯 時賢人,年八歲, 舜 師之,讓位不受,即 被衣子 也。”
(3)乃今:如今,方今。
(4)有虞氏:指舜。古部落名。傳説其首領舜受堯禪,都蒲阪。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有:詞頭。
(5)泰氏:指伏羲
(6)徐徐: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雲:“徐徐,安穩貌。”;成玄英 疏:“徐徐,寬緩之貌。”
(7)于于:成玄英疏:”于于,自得之貌。”
(8)肩吾:傳説中的神名。《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里曰 崑崙之丘 ,是實惟帝之下都,神 陸吾 司之” 晉 郭璞 注:“即 肩吾 也。”
(9)接輿:春秋時楚國隱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隱士。《論語·微子》:“ 楚 狂接輿 ,歌而過孔子 。” 邢昺 疏:“ 接輿 , 楚人,姓陸名通 ,字接輿也。 昭王時,政令無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見”楚狂接輿歌“。
(10)日中始:李雲:“日中始,人姓名,賢者也。 ”崔本無“日”字,雲:“中始,賢人也。”俞雲:“ 日,猶言日者也。義見左文七年、襄二十六年、昭七年、十九年傳。”
(11)經式義度:皆謂法也。“義”通“儀”。
(12)弋(yì):用帶繩子的箭射鳥。
(13)鼷(xī)鼠:鼠類最小的一種。古人以為有毒,齧人畜至死不覺痛,故又稱甘口鼠。
(14)神丘:祭社神之壇。
(15)曾(zēng):竟,簡直,還。
(16)天根:崔曰“人姓名也”。
(17)殷陽:殷山之陽。一説殷陽乃地名。
(18)蓼(liǎo)水:川名,未可實考也。
(19)豫:歡喜,快樂,安閒,舒適。
(20)莽眇(miǎo):成玄英 疏:“莽眇,深遠之謂。”
(21)陽子居:居,名也;子,對男子的通稱。姓名未可考,莊子自造者也。
(22)向疾強梁:強梁:強勁有力;勇武。《老子》:“強梁者不得其死。”。言“辦事迅疾敏捷、強幹果決”
(23)物徹疏明: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物,事也;徹,通也;事能通而開明也。” 成玄英 疏:“鑑物洞徹,疏通明敏。”
(24)胥(xǖ)易技系:成玄英 疏:“技術工巧,神慮劬勞,故形容變改;繫累,故心靈怵惕也。” 郭慶藩 集釋:“技系,若《王制》‘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謂為技所繫也。”
(25)怵(chù)心:猶“驚心”。
(26)猿狙(jū):泛指猿猴。
(27)嫠(lí):髦牛
(28)藉:繩索;田:畋獵
(29)蹴(cù)然:亦作“蹵然”。 驚慚不安貌。一説為恭敬貌。
(30)化貸:猶言感化也。
(31)季咸:古代神巫名。《隋書·藝術傳序》:“語醫,則 文摯扁鵲 、 季咸 、 華佗 。”
(32)列子: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古有列子能御風之説。又為中國道教典籍之一。列子,本名列禦寇,信奉道家的與世無爭思想,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他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農耕之餘,醉心讀書著述,潛心撰文二十篇,約十萬多字。流傳有《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後已部分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説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夸父追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黃帝神遊》、《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餘篇,篇篇珠玉,妙趣橫生,且影響極大,可謂家喻户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
(33)壺子成玄英疏:“ 壺子 , 鄭之得道人也。號壺子 ,名林 ,即列子之師也。”
(34)既:一言“盡”也,一言“教授”。
(35)亢:匹敵。
(36)吾見怪焉,見濕灰焉:我觀察到他臨死前的怪異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燼一樣。
(37)鄉:剛才。
(38)地文:地面山嶽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北齊 劉晝 《新論·慎言》:“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語者人之文也。天文失則有謫蝕之變,地文失必有崩竭之災,人文失必有傷身之患。”
(39)萌乎不震不正:萌:本意指“植物發芽”;震:動;正:或指“止”。
(40)殆:大概,幾乎。
(41)杜德機:杜:杜絕,堵塞;德機:亦作“ 德幾 ”。 猶生機。
(42)杜權:謂閉塞中有所變動。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杜閉中覺有權變。”
(43)天壤:天和地。~~之別。
(44)踵:腳後跟。
(45)善者機:未甚明白,待高人修改補充。
(46)不齊:謂生機變化莫測,前後不一致,忽有忽無,忽靜忽動。
(47)太沖:謂極其虛靜和諧的境界。《淮南子·詮言訓》:“聰明雖用,必反諸神,謂之太沖。” 高誘 注:“衝,調也。”
(48)衡:平衡。
(49)鯢:或謂泛指“大魚”。
(50)鯢桓(huán)之審(shěn審):或謂“大魚盤桓逗留的地方”。
(51)九淵:九淵之説,出於《列子》,指鯢桓、止水、流水、濫水、沃水、氿水、雍水、汧水、肥水。
(52)自失:謂自知道行尚淺。
(53)走:逃跑。
(54)未始出吾宗:不曾顯露的大道。未始,未曾也。宗,本原,《老子》有“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可作大道解。
(55)委蛇(wēi yí):同"逶迤";成玄英 疏:“委蛇,隨順之貌也。”
(56)弟靡(mí):謂柔順而隨波逐流。郭象 注:“變化頹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 成玄英 疏:“頹者,放任;靡者,順從。”
(57)爨(cuàn):燒火做飯。
(58)食(sì)豕(shǐ): 拿東西給豬吃,餵豬。
(59)於事無與親:或解為“對於各種世事不分親疏沒有偏私”。 未甚明也。
(60)塊然:木然無知貌。成玄英 疏:“塊然,無情之貌也。”
(61)紛而封:或謂“涉入世間的紛擾卻能固守本真”。
(62)名屍:名譽之主,謂囿於名譽。成玄英 疏:“屍,主也。身尚忘遺,名將安寄?故無復為名譽之主也。”
(63)謀府:指謀慮所從出之處。成玄英 疏:“虛淡無心,忘懷任物,故無復運為謀慮於靈府耳。”
(64)事任:猶言承擔職務。 郭象 注:“付物使各自任。” 然物可任事乎?吾於此甚惑,待高人指點。無為事任,則何以立世乎?何以養親?人可無情乎?
(65)知主:智慧的主宰,出主意的人。
(66)體盡無窮:潛心地體驗真源而且永不休止。
(67)朕:我。中國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自稱,秦始皇之前普通人也可稱朕。
(68)不將不逆:未甚明也。
(69)應而不藏:應者,指照鏡子,原本地反映事物本來的面目。
(70)儵(shū):同“倏”。倏忽:迅疾貌。
(71)視聽食息:看,聽,吃,呼吸。

莊子·內篇·應帝王白話譯文

齧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問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齧缺於是跳了起來高興極了,去到蒲衣子處把上述情況告訴給他。
蒲衣子説:“你如今知道了這種情況嗎?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懷仁義以籠絡人心,獲得了百姓的擁戴,不過他還是不曾超脱出人為的物我兩分的困境。伏羲氏他睡卧時寬緩安適,他覺醒時悠遊自得;他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馬,聽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實在真實無偽,他的德行確實純真可信,而且從不曾涉入物我兩分的困境。”
肩吾拜會隱士接輿。接輿説:“往日你的老師日中始用什麼來教導你?”肩吾説:“他告訴我,做國君的一定要憑藉自己的意志來推行法度,人們誰敢不聽從而隨之變化呢?”
接輿説:“這是欺誑的做法,那樣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開鑿河道,讓蚊蟲揹負大山一樣。聖人治理天下,難道去治理社會外在的表象嗎?他們順應本性而後感化他人,聽任人們之所能罷了。鳥兒尚且懂得高飛躲避弓箭的傷害,老鼠尚且知道深藏於神壇之下的洞穴逃避燻煙鑿地的禍患,而你竟然連這兩種小動物本能地順應環境也不瞭解!”
天根閒遊殷山的南面,來到蓼水河邊,正巧遇上無名人而向他求教,説:“請問治理天下之事。”無名人説:“走開,你這個見識淺薄的人,怎麼一張口就讓人不愉快!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結成伴侶,厭煩時便又乘坐那狀如飛鳥的清虛之氣,超脱於‘六極’之外,而生活在什麼也不存在的地方,居處於曠達無垠的環境。你又怎麼能用夢囈般的所謂治理天下的話語來撼動我的心思呢?”天根又再次提問。無名人説:“你應處於保持本性、無所修飾的心境,交合形氣於清靜無為的方域,順應事物的自然而沒有半點個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
陽子居拜見老聃,説:“倘若現在有這樣一個人,他辦事迅疾敏捷、強幹果決,對待事物洞察準確、瞭解透徹,學‘道’專心勤奮從不厭怠。像這樣的人,可以跟聖哲之王相比而並列嗎?”老聃説:“這樣的人在聖人看來,只不過就像聰明的小吏供職辦事時為技能所拘繫、勞苦身軀擔驚受怕的情況。況且虎豹因為毛色美麗而招來眾多獵人的圍捕,獼猴因為跳躍敏捷、狗因為捕物迅猛而招致繩索的拘縛。像這樣的動物,也可以拿來跟聖哲之王相比而並列嗎?”陽子居聽了這番話臉色頓改,不安地説:“冒昧地請教聖哲之王怎麼治理天下。”老聃説:“聖哲之王治理天下,功績普蓋天下卻又像什麼也不曾出自自己的努力,教化施及萬物而百姓卻不覺得有所依賴;功德無量沒有什麼辦法稱頌讚美,使萬事萬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於高深莫測的神妙之境,而生活在什麼也不存在的世界裏。”
鄭國有個占卜識相十分靈驗的巫師,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禍福壽夭,所預卜的年、月、旬、日都準確應驗,彷彿是神人。鄭國人見到他,都擔心預卜死亡和兇禍而急忙跑開。列子見到他卻內心折服如醉如痴,回來後把見到的情況告訴老師壺子,並且説:“起先我總以為先生的道行最為高深,如今又有更為高深的巫術了。”壺子説:“我教給你的還全是道的外在的東西,還未能教給你道的實質,你難道就已經得道了嗎?只有眾多的雌性可是卻無雄性,又怎麼能生出受精的卵呢!你用所學到的道的皮毛就跟世人相匹敵,而且一心求取別人的信任,因而讓人洞察底細而替你看相。你試着跟他一塊兒來,把我介紹給他看看相吧。”
第二天,列子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見壺子。季咸走出門來就對列子説:“呀!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了,用不了十來天了!我觀察到他臨死前的怪異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燼一樣。”列子進到屋裏,淚水弄濕了衣襟,傷心地把季咸的話告訴給壺子。壺子説:“剛才我將如同地表那樣寂然不動的心境顯露給他看,茫茫然既沒有震動也沒有止息。這樣恐怕只能看到我閉塞的生機。試試再跟他來看看。”
第二天(後一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見壺子。季咸走出門來就對列子説:“幸運啊,你的先生遇上了我!症兆減輕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經觀察到閉塞的生機中神氣微動的情況。”列子進到屋裏,把季咸的話告訴給壺子。壺子説:“剛才我將天與地那樣相對而又相應的心態顯露給他看,名聲和實利等一切雜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機從腳跟發至全身。這樣恐怕已看到了我的一線生機。試着再跟他一塊兒來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見壺子。季咸走出門來就對列子説:“你的先生心跡不定,神情恍惚,我不可能給他看相。等到心跡穩定,再來給他看相。”列子進到屋裏,把季咸的話告訴給壺子。壺子説:“剛才我把陰陽二氣均衡而又和諧的心態顯露給他看。這樣恐怕看到了我內氣持平、相應相稱的生機。大魚盤桓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淵,靜止的河水聚積的地方叫做深淵,流動的河水滯留的地方叫做深淵。淵有九種稱呼,這裏只提到了上面三種。試着再跟他一塊兒來看看。”
第二天,列子又跟神巫咸季一道拜見壺子。季咸還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壺子説:“追上他!”列子沒能追上,回來告訴壺子,説:“已經沒有蹤影了,讓他跑掉了,我沒能趕上他。”壺子説:“剛才我把我未曾顯露出來的大道給他看。我給他看玄虛之象,且與他隨和應付,他分不清彼我萬物,因而感覺自己變得頹靡低順,好像水滴隨波逐流一樣,所以他逃跑了。”
這之後,列子深深感到像從不曾拜師學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裏,三年不出門。他幫助妻子燒火做飯,餵豬就像侍侯人一樣。對於各種世事不分親疏沒有偏私,過去的雕琢和華飾已恢復到原本的質樸和純真,像大地一樣木然忘情地將形骸留在世上。雖然涉入世間的紛擾卻能固守本真,並像這樣終生不渝。
不要成為名譽的寄託,不要成為謀略的場所;不要成為世事的負擔,不要成為智慧的主宰。潛心地體驗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遊樂而不留下蹤跡;任其所能稟承自然,從不表露也從不自得,也就心境清虛淡泊而無所求罷了。修養高尚的“至人”心思就象一面鏡子,對於外物是來者即照去者不留,應合事物本身從不有所隱藏,所以能夠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損心勞神。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説:“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的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着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

莊子·內篇·應帝王作品鑑賞

《應帝王》是《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它表達了莊子的為政思想。莊子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基於“道”,他認為整個宇宙萬物是渾一的,因此也就無所謂分別和不同,世間的一切變化也都出於自然,人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於此,莊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體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於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説出理想的為政者,聽任人之所為,從不墮入物我兩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蟲之無知”,指出制定各種行為規範乃是一種欺騙,為政者無須多事,倘要強人所難就像“涉海鑿河”,“使蚊負山”一樣。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進一步倡導無為而治,即“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的主張。第四部分至“而遊於無有者也”,提出所謂“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貸萬物”的無為之治。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終”,敍述神巫給得道的壺子看相的故事,説明只有“虛”而“藏”才能不為人所測,含蓄地指出為政也得虛己而順應。第六部分至“故能勝物而不傷”,強調為政清明,應像鏡子那樣,來者就照,去者不留,“勝物”而又“不傷”。餘下為第七部分,敍述渾沌受人為傷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
寓指有為之政禍害無窮。全篇以這七個故事,寓託了他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莊子·內篇·應帝王作者簡介

莊子
莊子(1張)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華夏族。名周,字子休(一説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着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偽。
參考資料
  • 1.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第一版,2022年7月第8次印刷:第265頁
  • 2.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第一版,2022年7月第8次印刷:第265頁
  • 3.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第一版,2022年7月第8次印刷: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