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莊上土樓

鎖定
莊上土樓,因葉姓客家人居住,故又名莊上客家土樓,繫世界上最大的土樓,當地居民又稱之為莊上大樓於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建於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系生土夯築的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土樓民居建築。平面形狀呈前方後圓,南北相距220米,周長700多米,樓高9米,建築面積9000多平方米,佔地34650平方米。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內部建築分內外兩環,均為穿鬥式木構樑架,外環三層,共有142個單元。土樓有東、西、南、北四個大門及1處小東門。樓內除住房外,社會生活諸多功能方面所需的公共建築和設施應有盡有,是中國農村傳統社會的一個縮影。
中文名
莊上土樓
別    名
莊上客家土樓
所在地
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
年    代
清代順治至康熙年間
建築面積
9000多平方米
榮譽1
世界最大土樓
榮譽2
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1] 
居住民族
客家人

目錄

莊上土樓簡介

正當福建土樓積極申報“世遺”的時候,福建專家發現了一座“土樓王”。位於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的“莊上城”土樓被專家證實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土樓,由此也可認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土樓。
莊上土樓 莊上土樓
“莊上城”土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據福建省建築設計研究院黃漢民院長介紹,這個土樓外形不規則,作為方形土樓,卻四角抹圓。樓正面徑長220米,北牆長190米,南牆長123米,東南北三面為直線,西面則呈弧形,類似一個馬蹄形,總佔地面積34450平方米。是目前所知的土樓中佔地面積最大的。土樓將一個近10米高的小山丘包圍在其中,整個建築依山丘周圍地勢而建,這樣的土樓建造形式十分少見。土樓外還有個在後期建造的小土樓,依附在大土樓旁邊。
在現場勘測過的福建博物院研究員王振鏞向記者介紹説,土樓特別之處在於大量使用鵝卵石,連山丘上都被鋪滿了,此舉能很好地防止雨水把山上的泥土沖刷下來。整個土樓為三層建築,共有147開間房,屬全封單元式結構。樓坐西向東,共開五個門。土樓內有四座宗祠,其中最大的宗祠雕樑畫棟,構件十分精美,對研究客家建築風格特點很有價值。由於土樓依山勢而建,因此土樓以及內部的各個建築在分佈上顯得不規則。
據當地人介紹,“莊上城”為明末清初天地會首領葉衝漢祖居地,也是該村葉姓客家人聚居地。土樓建造者曾替鄭成功在當地收税,而且得到鄭成功部將的支持,因此財力頗豐。樓內住着180多户,1300多葉姓客家人,也是居住人數最多的客家土樓。

莊上土樓發展歷史

最大的土樓——大溪鎮莊上樓
最大的土樓在平和可是數易其主。樓外徑長77.6米的蘆溪鎮蘆豐村的豐厥樓,曾享有“世界之最”的美譽。但豐厥樓的“世界之最”紀錄很快被打破了,有人發現霞寨鎮西安村的西爽樓長度竟達96.8米,豐闕樓只好屈居第二。最大的桂冠同樣沒有停留在細爽樓,內圍直徑達220多米的大溪鎮莊上土樓,因為大獲得了莊上城的稱呼,被學術界廣泛認可,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大桂冠的更迭,不僅僅是各領風騷三五年,更為重要的是歷史的不斷髮現。
土樓曾經是熱鬧的,如今的土樓卻是冷清的了。許多土樓已經不再有塵世的煙火,只是靜默地在那裏成為故事的主角,而講故事的人已經在土樓之外。平和土樓在曾經的風光之後有的土樓已經破損了,或者部分坍塌,或者即將坍塌,它們已經逐步退出生活,也許若干年之後,它們也將退出目光之中的故事,成為記憶被越來越少的人提及。留存的土樓彌足珍貴,不再是生活的場所,而是需要保護的研究對象。任何事物,提升到保護的層面,離消亡也就不太遙遠了。

莊上土樓重建

莊上土樓已完成景區1500平方米停車場綠化、水衝式廁所3座、鋪設遊步道500米以及大樓內排污處理工程,修繕練武場、武館、書塾,總投資200萬元;高隱寺景點也投入200萬元,已完成800平方米停車場建設及硬化道路3公里等。吳鳳故里壺嗣景點計劃徵地20畝,將投資100萬元,如今已完成50萬元。靈通大酒店項目建設,將投資2800萬元,已完成1號樓一層、2號樓三層主體建設,預計在2011年投入使用。還有大溪鎮遊客服務中心和旅遊產品等也在穩步進行。
驢行路線
福州駕車沿瀋海高速公路前行,至漳州高速出口下高速;沿文峯鎮方向到平和縣城後,走官九線到大溪鎮莊上村,全程約500公里。
一座房屋無論以何種方式出現,能夠被稱得上城,肯定有足夠的恢宏和厚重。在漳州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藏着一座福建最大的土樓,被稱為土樓城。它雖還未加入“世遺”之列,但卻比福建其他土樓更為壯觀、恢宏。
其貌不揚的“城”
初識莊上土樓不免讓人失望:遠觀,感覺它就像一座城堡,黑瓦屋頂、粗泥土牆,門面有個大方水塘,一條鵝卵石小路通向大門,實在是“其貌不揚”。
走進土樓頓覺豁然開朗,這儼然是一座“城”:三層的單元式土樓,沿土樓內牆環繞一圈,裏面還建有很多小土樓。“城”內道路縱橫交錯,不時有村民騎着自行車匆匆穿過小巷。如今在土樓裏,依然居住着不少人家,居民走動、小孩嬉戲、老人咳嗽等聲音,把土樓充盈得熱鬧非凡。
行走在土樓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精緻的石木雕刻,石雕以高浮雕為主,木刻以立體鏤空透雕為主。而推開土樓祠堂厚重的木門,看到祠堂布局合理,前廳、天井、通廊、大堂錯落有致,別具特色。
土樓內有“葆真齋”、“毓秀堂”、“半天寮”和宮廟等公用建築設施。從這些建築,可以遙想當年土樓的熱鬧。
土樓環山抱水
“莊上土樓共有五個大門,內有兩座小山,三口水井,四個主祠。”在村幹部老葉的指點下,我們站在莊上土樓內的山上,來不及感嘆土樓中有山有水的非同尋常,就被目光所及的莊上土樓的氣勢給鎮住了。
只見土樓前端為方形,轉角抹圓,沿土樓外牆而建設的土樓羣高約九米,共有三層。在土樓內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土樓,這些土樓之間竟然還有不少菜地、果樹,土樓之外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和鬱鬱葱葱的果林。
“這是當年的練武館和練武場。”老葉指着不遠處的一座房屋和一片平地説。如今在莊上大樓,依稀可以想象當年的刀光劍影,兵丁齊走踢踏揚起的塵土厚厚沉積。
“這座土樓周長700多米,佔地面積34650平方米,共有142開間屋子,最高峯時居住了1800人;繞土樓走一圈至少要半個小時,是目前福建最大的土樓。”老葉報出的一系列數字,終於讓我明白它何以被稱作一座城了。
兩次地震仍安在
“莊上土樓原設計建築模式是葫蘆形,因當時福建、廣東一帶明清二軍還處在拉鋸戰,地方上盜賊猖獗,社會動亂。”老葉説,為加強防衞作用,房主便以原“舊寒樓”作為葫蘆頂,左右配建兩座耳樓“漕洄樓”和“恆升樓”作為葫蘆耳,再建一座連體樓“嶽鐘樓”。
老葉介紹,嶽鐘樓沒有北牆,它直接依靠在莊上大樓的南牆外,成為小樓依大樓的獨特景觀,這在福建土樓史上絕無僅有。莊上土樓雖然為土木結構建築,但各樓的樓牆都建有窗口和槍眼,可以防衞、防震、防水、防火。該樓先後經歷了兩次大地震、一次特大洪災,而安然自在。
樓主故事流傳至今
尋根溯源,莊上土樓迄今流傳着該樓創建人葉衝漢的故事。據説,莊上土樓是天地會首領張耍(又名萬禮)和葉衝漢以萬為姓早期結義的舊址。
據葉氏族譜記載,張耍,原是個窮書生,一年赴考落第,行乞回家,途經大溪莊上村時,已深夜,到葉家借宿。
葉衝漢為人講義氣,樂善好施,見張耍憨厚,且一表人才,願結為友,留居3年,供其練武,視為兄弟。
之後葉衝漢為他備足路費,讓他上路投軍,還特別做了32個餅,讓他帶着路上做點心,並交代若要給別人吃,一定要先切開面餅。張耍途中歇腳,拿出麪餅吃,覺得好奇,切開一看,原來兄嫂怕他路費不夠,在每個餅中藏一塊白銀,張耍看後感激萬分。
清順治七年,張耍率部眾數千人投奔鄭成功,屢建戰功,後官封廈門水師提督,統管閩南各縣。之後不久,葉衝漢在張耍的幫助下,開始建莊上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