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

鎖定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位於媽祖的故鄉——湄洲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中部,創辦於1959年,原名湄洲水產學校,後改稱莆田湄洲中學,後市教育局重新編制完全中學序列,學校又恢復“莆田第二十二中學”的名稱;2007年初,學校又加掛“莆田媽祖中學”校牌。
中文名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
簡    稱
莆田二十二中
創辦時間
1959年
辦學性質
公立高中
主管部門
莆田市教育局
所屬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學校簡介

學校環境優美,交通便捷,是一處師生授教求學不可多得的理想場所。學校佔地75.8畝,建有兩座教學樓,一座綜合辦公樓,四座教工宿舍樓和兩座學生公寓樓,開闢400米環形跑道運動場,建有電腦室及多媒體教室,教學設施齊全。共有39個教學班,其中高中16班,初中23班,共有在校生2355人,專任教師108人。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學校創辦五十年來,至二00七年初,共為社會培養、輸送初、高中畢業生數萬人。這些畢業生秉承母校“慎思篤行,求實奮進”的校訓,散居各地,為當地及家鄉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校師生上下努力,團結拼搏,學校迎來了跳躍發展的黃金時期: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日臻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中、高考多年成績突出,連續多屆本科上線率居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多人次獲得市高考“方偉廉獎學金”。
1999、2005年,黃進寶、黃珍英同學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比賽特等獎。68人次獲得省、市學科、技能科比賽一、二等獎項;
2003年,被評為市素質教育優秀學校;
2004年,被省總工會評為"模範教工之家"。
2005年高考,230名考生參加高考,123名上本科,上線率53.5%,上線率及所有學科平均分均位居農村中學榜首;
2006年高考,文綜、英語高考單科成績分別列全市第一、第三。國務委員陳至立、國家總督學柳斌先後為學校題字。學校被省、市有部門評為“素質教育優秀學校”、“為家用型人才培養、輸送生源先進學校”、“莆田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基地校”、“高考成績突出單位”等。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所授榮譽

時間
榮譽
1999年6月
被評為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1999年9月
被評為市“先進教工之家”
2000年
2000年度被評為區“先進集體”
2000年12月
被評為省“先進教工之家”
2001—2002年
被評為區“文明學校”
2001年
被評為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2年
被評為區“先進單位”
2002年5月
被評為市“先進單位”
2002年
被評為區“先進單位”
2002年
被評為“市第五屆校園文化節先進集體”
2002年
被評為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3年5月
被評為省“先進教育工會”
2003年8月
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素質教育優秀學校”
2003年9月
被湄洲島管委會授予“2003高考成績突出”
2004年1月
被評為2003年度區“先進單位”
2004年4月
被市教育局授予2003年度莆田市學校安全工作“先進單位”
2004年5月
被市委宣傳部等單位授予莆田市“小公民”道德建設“先進集體”
2004年9月
被湄洲島管委會授予“高考成績突出單位”
2004年12月
福建省總工會授予“模範職工之家”
2005年1月
被湄洲島管委會授予2004年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2005年1月
被湄洲島委會授予2004年度“先進單位”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歷任校長

序號
姓 名
職 務
任 職 時 間
1
陳金灶
主持工作
1959.1——1963.5
2
俞成烈
校 長
1963.7——1972.7
3
吳天賜
主持工作
1970.9——1973.9
4
黃啓明
書 記
1972.9——1979.7
5
吳主恩
主持工作
1978.1——1981.8
6
黃玉謀
副校長
1980.6——1983.10
7
陳景龍
校 長
1983.10——1999.7
8
林永福
校 長
1999.7——2006.6
9
陳福金
書 記
1999.7至今
10
魏春貴
校 長
2007.1至今

莆田第二十二中學辦學思想

學校堅持以“兩全”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形成了切合海島實際的素質教育辦學模式。提出“為湄洲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建設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辦學目標,以“艱苦奮鬥,揚長避短,團結一致,知難而進”作為學校的工作指針,以“師德高,品行端,愛國心,報國情,管理嚴,勤學習,質量優,環境美,身體健,知識全”作為學校的工作思路,狠抓“三風”建設,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本校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報國情。並結合現代課程改革進行。本校在“天時”和“地利’都遠不如人家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人和”的優勢,把大家擰成一股繩,集思廣益,齊抓共管。領導們以身作則,做到服務教師,服務學生。立足本崗位,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