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荔蝽

鎖定
荔蝽是蝽科昆蟲,別名荔枝椿象、臭屁蟲、荔枝鰭。 [3]  成蟲全體黃褐色,似盾形,腹面有白色蠟粉,觸角絲狀4節,短粗深褐色,蟲體長24-27毫米,雄蟲22.5-24.5毫米。頭小,複眼、單眼各1對。複眼紅褐色,腎臟形。觸角絲狀,4節;口刺吸式,喙堅,4節。翅2對,前翅膜質部全紅色而有光澤。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多少具光澤,具有細密的同色刻點,有時有淺皺。若蟲共5齡,初鮮紅後變深藍色。前胸背板兩側鮮紅色,後體變橙紅色。外緣灰黑色。 [4] 
荔蝽在國際上分佈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中國分佈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台灣。 [4]  荔蝽耐飢性強,絕食12天仍能生存,生活力頗強。荔蝽喜棲息於枝條的頂端,吸取嫩芽、嫩枝及幼果的汁液。夏季高温,烈日當空,荔蝽常落於地面,稍涼即自行爬上樹冠,有遷移另株習性,遇風雨,避居葉背。成蟲在冬季嚴寒、霜凍的早晨,不易起飛。每年3月上、中旬性器官逐漸成熟,開始交尾。交尾後1-2天開始產卵於葉背、葉面、小枝條、花穗等處,產卵於葉背上的居多。每頭雌蟲一生一般產卵5-10次,每次產卵14粒,卵粒排列成塊。 [3] 
荔蝽在受到驚嚇、攻擊就會分泌出臭液,會損害人的眼睛及皮膚(被噴到要及時用清水沖洗)。 [4] 
中文名
荔蝽
外文名
Tessaratoma papillosa
昆蟲綱
半翅目
蝽科
學    科
生命科學

目錄

荔蝽簡介

成蟲全體黃褐色,似盾形,蟲體長24-27毫米,雄蟲22.5~24.5毫米。頭小,複眼、單眼各1對。複眼紅褐色,腎臟形;單F鮮紅色,位於複眼之間。觸角絲狀,4節;口刺吸式,喙堅,4節。翅2對,前翅膜質部全紅色而有光澤。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多少具光澤,具有細密的同色刻點,有時有淺皺。
位於胸部後胸腹面之間有臭腺孔1對,射出臭液量多程較若蟲為遠。成蟲腹部覆蓋白色蠟粉狀物,部10節,腹面可見腹節8節;前6節堅硬,其4節為膜質。腹部背面有白斑,靜止時蓋入翅下。氣門8對,1對介於後胸之間,其餘生於第1~及第8腹節之腹面兩側。雌蟲腹面第7節分成2片中史有1條窄縫,根據出特徵可識別雌蟲 [1] 

荔蝽危害

荔蝽
荔蝽(5張)
是荔枝、龍眼的主要害蟲,常年減產20-30%,大發生年份則達80-90%。還危害柑橘、梅、梨、桃、橄欖、香蕉等果樹。成蟲和若蟲吸食花、幼果和嫩梢的汁液,造成落花落果,甚至枯死,尤為幼果結成30天內最為嚴重。荔蝽分泌的臭液有腐蝕作用,能使花蕊枯死,果皮發黑,影響質量。在受到驚嚇、攻擊就會分泌出臭液,會損害人的眼睛及皮膚(被噴到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幼蟲的危害有時比成蟲更烈。

荔蝽形態

成蟲體長21-31毫米,寬11-17毫米。呈粉紅色至深紅色。三齡若蟲體長10-12毫米。體表有臭腺。
成蟲體盾形,黃褐色,腹面有白色蠟粉;觸角絲狀4節,短粗深褐色;若蟲共5齡,初鮮紅後變深藍色。前胸背板兩側鮮紅色,後體變橙紅色。外緣灰黑色。

荔蝽分佈

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台灣等南方各地;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 [2] 
參考資料
  • 1.    李軍德,黃璐琦,曲曉波主編,中國藥用動物志 上 第2版,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6。
  • 2.    胡德具主編,寧波林業害蟲圖冊,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5,第252頁
  • 3.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主編. 中國果樹病蟲志[M]. 1994.559-561
  • 4.    [科普中國]-荔蝽 · 科普中國網  .科普中國[引用日期202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