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荔灣區

鎖定
荔灣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是廣州市老城區之一,是國家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區。 [28]  [33]  位於廣州市西部、北迴歸線南側。東北部與越秀區相連,東南部與海珠區番禺區隔江相望,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相鄰,西部、南部與佛山南海區接壤。總面積59.1平方千米。 [2]  截至2022年12月,常住人口112.37萬人,户籍人口79.58萬人。 [4]  [33]  截至2023年6月,荔灣區轄22個街道。 [37]  區人民政府駐石圍塘街芳村大道西2號。
荔灣區俗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 [2]  有“體味嶺南文化到廣州,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的美譽。 [28]  民國十年(1921年),廣州市市政廳成立,西關地段屬廣州市區範圍。1960年,西區改名荔灣區。 [1]  2005年,芳村區劃歸荔灣區。 [2] 
2022年,荔灣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5.57億元。 [4]  [32] 
中文名
荔灣區
外文名
Liwan 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
440103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廣東省廣州市
地理位置
廣州市西部
面    積
59.1 km²
下轄地區
22個街道
政府駐地
石圍塘街芳村大道西2號
郵政編碼
51014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2.37 萬(2022年) [34] 
火車站
廣州西站石圍塘站
車牌代碼
粵A
地區生產總值
1215.57 億元(2022年)

荔灣區歷史沿革

荔湖秀色 荔湖秀色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立南海郡,郡治番禺(今廣州)。此地隸屬南海郡番禺縣
吳黃武五年(226),設廣州,廣州州治設在番禺,轄南海、蒼梧郡鬱林郡,此地仍屬南海郡番禺縣。
隋仁壽元年(601),廣州改稱番州
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稱番州為廣州,設南海郡,復設番禺縣
五代,劉龔稱帝,國號南漢,定都廣州城,廣州改名興王府,廢南海縣,改設咸寧、常康兩縣。
宋開寶五年(971),廢除興王府和咸寧、常康兩縣,仍設廣州。劃廣州城東部屬番禺縣,西部屬南海縣。荔灣地段歸南海縣管轄。
荔灣區 廣州西關古玩城 荔灣區 廣州西關古玩城
民國10年(1921),廣州市市政廳成立,西關地段屬廣州市區範圍。民國17~19年,原屬南海縣管轄的南岸、澳口、增坳、西場等地劃入廣州市區範圍。今屬荔灣地段的警察局有長壽、寶華、陳塘、西禪、荷溪、逢源、黃沙等分局,另有西山、南岸、太平、鵝潭等分局管轄的部分地段屬現荔灣區範圍。民國34年,國民政府重新把廣州劃為28個行政區,收回的租界沙面設成區。此時今荔灣區域內設有長壽、西禪、逢源、黃沙、陳塘、沙面區,西山、南岸、太平區有部分地段屬今荔灣區地域範圍。
1950年,西禪區併入長壽區。逢源區與黃沙區合併,稱為荔灣區。南岸區改名西村區。陳塘區併入太平區(後太平區又併入中區),沙面區改為市直轄沙面辦事處。
1952年,長壽區、荔灣區及西村區的西村、泮塘、彩虹、西增、小梅街和南源鎮(西村區其餘部分併入郊區)合併,成立西區。
1960年,西區改名荔灣區。 [1] 
2005年,芳村區劃歸荔灣區。 [2] 

荔灣區行政區劃

荔灣區區劃沿革

1953年,西區接管三沙鄉(1959年4月該鄉又劃歸三元里人民公社)。
1958年,珠江區的如意坊水上段辦事處劃歸西區管轄。
 荔灣區標準地圖 荔灣區標準地圖
1960年4~7月,原屬中區的清平人民公社(含今清平、嶺南、沙面街地段)與秀麗、光揚、華林、寶華四街併入西區,同時接管三元里人民公社的同德、橫沙、沙鳳、三沙、西郊五個大隊和石井人民公社(龍湖、大塑兩個大隊除外),組成西區石井人民公社和夏茅人民公社。
1961年,區轄內農村大隊全部劃回郊區管轄。 [1] 
2002年,白雲區的大坦沙島(河沙、坦尾等3個村)劃入荔灣區。 [2] 

荔灣區區劃詳情

荔灣區地理環境

荔灣區位置境域

荔灣區,位於廣州市西部、北迴歸線南側。介於東經113°10'~113°15',北緯23°02'~23°09'之間。東北部與越秀區相連,東南部與海珠區番禺區隔江相望,北部、西北部與白雲區相鄰,西部、南部與佛山市南海區接壤。總面積59.1平方千米。 [2] 

荔灣區地質

荔灣區地域地質基底為白紅巖體,上層為第四紀沉積岩、沙土、黏土、淤泥、雜填土等。北片區的基底大都為堊爾巖及其他巖系,分佈很廣,第四紀地層系統由表及裏分為表層土人工填土層和全新世海陸交替層,屬陸相湖盆地沉積,沉積物厚度在500米以上。南片區地處三水盆地,出露的地層由新到老有第四系、第三系及白堊系。 [3] 

荔灣區地形地貌

北片區(珠江西航道以北)地勢平坦且向南向西呈低落之勢。北面為台地,地勢較高,西南、南部略低,由西灣到小北江間,大部分為低窪平原。侵蝕平原分佈於區內的克山和西村一帶,堆積平原分佈於西關大部分地區。中山七路東段到西山最高,最低處在叢桂路湧邊。因地勢低窪,每逢大雨季節,局部地段地下水上升至地面,致排水不暢。
南片區(珠江西航道以南)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緣,相對高差2米左右,多為第四紀堆積層。在白鶴洞一帶,有頂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崗羣,台地東西長約1000米,屬二級台地。海北村、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崗,崗頂標高17—0米,崗體保留不夠完整,且面積很小。 [3] 

荔灣區氣候

荔灣區地處南亞熱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因臨海(距南海海岸100千米左右),海洋性氣候明顯,具有温暖多雨、日照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氣候特徵。全年平均氣温21.4℃~21.8℃,日均氣温在0℃以上,北部無霜期290天,南部無霜期346天。 [2] 

荔灣區水文

荔灣區北片內河流以珠江為主幹,北江、流溪河水匯流貫通。天然河涌水道均由東向西流出增埗河和西航道,其間串通多條人工開挖湧渠以利排水。南片地域三面環水,區內河涌多。 [3] 

荔灣區自然資源

荔灣區耕地主要集中在珠江南片區。有基本農田保護區264公頃,一般農地區335公頃,城鎮村建設用地區4510公頃,風景旅遊用地區41公頃,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384公頃,其他用地755公頃。允許建設區4510公頃,有條件建設區153公頃,限制建設區1242公頃,禁止建設區384公頃。 [3] 

荔灣區人口

2022年,荔灣區常住人口112.37萬人。年末户籍總人口79.58萬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0.57萬人,户籍死亡人口0.67萬人。户籍人口出生性別比108.76,人口自然增長率-4.33%。 [34] 

荔灣區經濟

荔灣區綜述

2022年,荔灣區地區生產總值1215.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4億元,增長 2.2%;第二產業增加值 351.46 億元,增長 3.8%;第三產業增加值858.57億元,增長0.1%。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0.5:28.9:7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9%、93.6%和5.5%。
財税
2022年,荔灣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43億元,增長0.6%,其中,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分別佔比重為66.6%和33.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7.24億元,增長11.4%。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荔灣區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3.3%。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7.6%。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 0.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4%。分投資主體看,民間投資增長 55.5%,港澳台投資下降28.1%,外商和國有投資分別增長2.0倍和10.3%。
人民生活
2022年,荔灣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33元,增長4.8%;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2849元,增長2.2%。

荔灣區第一產業

2022年,荔灣區農業總產值8.47億元,增長 3.2%。其中,農林牧漁專業輔助性活動產值0.47億元,增長18.4%。

荔灣區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荔灣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1.21億元,增長5.2%。分行業看,產值前兩位依次是煙草製品業和醫藥製造業,分別增長5.5%和下降 15.7%,佔比重合計為78.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9.8%。
建築業
2022年,荔灣區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65家,全年建築業總產值236.26億元,增長0.1%;新簽訂合同金額382.38億元,增長17.9%。房屋施工面積1025.62萬平方米,增長1.7%。 [34] 

荔灣區第三產業

對外貿易
2022年,荔灣區商品進出口總值212.02億元,增長1.6%,其中,出口總值94.36億元,下降3.7%;進口總值117.65億元,增長6.3%。實際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6.60億美元。
國內貿易
2022年,荔灣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7.09億元,增長0.5%。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 199.49 億元,增長 4.8%;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 68.65 億元,下降 7.5%。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類別看,零售額前三類分別是中西藥品類、汽車類和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分別實現零售額 70.62 億元、67.82 億元和16.06 億元。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7.0%,佔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的22.1%。
民營經濟
2022年,荔灣區個體經營户8.26萬户、從業人員9.81萬人、資金數額31.45億元,分別增長3.1%、3.7%和6.2%;私營企業5.50萬户、從業人員49.59萬人、註冊資金1577.67億元,分別增長6.8%、2.9%和13.3%。 [34] 
旅遊業
2021年,荔灣區整合荔枝灣、永慶坊、粵劇博物館三大片區文旅資源,創建省級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實驗區,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永慶坊-沙面-西堤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入駐廣彩、廣繡等嶺南文化氣息濃郁的10個廣州非遺大師工作室。 [4] 

荔灣區交通運輸

廣州鐵路博物館(黃沙車站舊址)
廣州鐵路博物館(黃沙車站舊址)(3張)
荔灣區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 [29] 東沙—新聯高速公路 [30] 廣佛線 [31] 廣深高速公路 [28] 廣三鐵路、廣佛高速公路、廣珠西線高速公路的起點,廣州地鐵1號線廣州地鐵5號線廣州地鐵6號線均在荔灣區設有站點,環市西路、東風西路、中山七路、中山八路、龍溪大道貫通東西,黃沙大道、康王路、花地大道、芳村大道溝通南北,內環高架路縱貫。 [2] 

荔灣區政治

荔灣區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備註
區委書記
[35] 
區長
[36]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35] 

荔灣區社會事業

荔灣區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荔灣區共有基礎教育各類學校208所,其中,幼兒園124所,小學48所,完全中學5所,初級中學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2所。基礎教育在校學生14.88萬人,畢業學生3.25萬人,專任教師9785人。新增學位3420個,全年接收公建配套學校3所,新增教育用地3.6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0萬平方米。
2021年,荔灣區新開辦6所公建配套教育設施,完成5所配套幼兒園公開招標工作,新增教育用地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45萬平方米,新增學位3960個。完成學前教育“5080”目標,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佔比51.3%、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佔比82.6%。完成首批40所中小學,共67個區級高水平體育美育科技團隊的創建。 [4] 

荔灣區科學技術

2022年,荔灣區專利授權400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25件;PCT國際專利申請6件。年末,全區有效發明專利量2202件,同比增長21.2%,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量700件。 [34] 
截至2021年,荔灣區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7家,眾創空間4家,其中國家級2家,孵化面積30.5萬平方米,創新園區5個,入庫創新型企業96家,高新技術企業254家,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21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7家。實有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新增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3家,實有207家。建成5G基站2023座,完成率152.79%。 [4] 

荔灣區文化事業

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場館
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場館(9張)
國家一級圖書館:廣州市荔灣區圖書館 [5]  國家三級文化館:廣州市荔灣區文化館(區文化發展中心)。 [6] 
2022年,荔灣區舉辦各類公共文化活動1200餘場,文化惠民效果明顯。其中區文化館全年舉辦羣眾文化活動260場,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送演出5場、惠民培訓50場等惠民活動,惠及人數200餘萬人次;區圖書館全年接待讀者42.25萬人次,向讀者推出新書 2.11萬冊,外借圖書45.92萬冊次,新辦借書證0.42萬個,開展讀者活動471場;荔灣博物館全年接待遊客6.8萬人次,講解導覽246場次,舉辦專題展覽5場,開展宣傳教育活動7場;粵劇藝術博物館全年接待遊客約43萬人次,講解導覽530場次,舉辦專題展覽3場,開展宣傳教育活動22場,粵博廣福台開展常態演出270場次;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全年接待遊客7.8萬人次,講解導覽325場次,舉辦專題展覽2場,開展宣傳教育活動20場;泮塘五約歷史文化街區全年接待人數87萬人次,開展講解55場,舉辦市集、講座、培訓、音樂交流等文化活動102場。 [34] 

荔灣區體育事業

2022年,荔灣區舉辦和承辦各類羣體賽事活動12項,線上線下參與人數累計約3862次。區屬各公共體育場館累計開放3.98萬小時,其中優惠開放3.04萬小時,免費開放0.49萬小時,惠民109.64萬人次。全年新建21條健身路徑、17張乒乓球枱。

荔灣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荔灣區共有各類衞生機構263個,其中,醫院28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0個、社區衞生服務站13個、門診部89個、區衞監所1個、區疾控中心1個,其他基層醫療衞生機構107間。年末全區實有牀位7039張;各類衞生技術人員1206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562人。根據衞生統計報表顯示,全年局屬醫療衞生機構門診量463.68萬人次,其中,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門診量250.33萬人次,門診量佔局屬醫療衞生機構門診總量53.99%。

荔灣區社會保障

2022年,荔灣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1.3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30.7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30.6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36.84萬人。年末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3.28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6.67萬人。
截至2022年,荔灣區共有社會福利養老機構56間,養老牀位總數7751張,全年建成頤康服務站120個,覆蓋128個社區。全年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累計提供助餐配餐服務、康復護理、日常託管等服務39.03萬人次。年末擁有長者飯堂91個,全年服務居民23.9萬人次。
2022年,荔灣區登記在冊城鎮失業人員3.1295萬人,全年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1.9262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0.5761萬人。全年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36場,提供就業崗位6.4688萬個。開展“綠馬甲”就業服務,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和技能大賽。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3788人次,培訓就業率60%。 [34] 

荔灣區歷史文化

荔灣區地名由來

荔灣區,得名於區內舊日“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荔枝灣。 [2] 

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2年6月,荔灣區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6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0項、市級18項、區級31項。非遺傳承人78名,其中,國家級傳非遺承人3名。 [7] 
廣州玉雕
廣州玉雕,是流傳於廣東省廣州市的一種民間雕刻工藝,歷史相當久遠。廣州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即有玉環存在,西漢就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清道光年間,已成行成市,且出現行會組織。
廣州玉雕,多以粵西信宜出產的南方玉為原料,玉質呈草綠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紋,琢磨後晶瑩通透,可以加工製成玉鐲、戒指、耳環、玉墜等首飾和花卉、人物、鳥獸及玉球、花舫、寶塔、瓶罐等擺設品。典雅秀麗,輕靈飄逸,剔透玲瓏,顯示了嶺南文化的特色。 [8]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 

荔灣區風景名勝

荔灣文旅
荔灣文旅(3張)
荔灣區轄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陳家祠堂(陳氏書院)、廣州沙面建築羣粵海關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廣雅書院舊址、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錦綸會館通福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包括華林寺羅漢堂、沙基慘案紀念碑、仁威祖廟西關大屋、南方大廈、毓靈橋真光書院等。市級歷史文化保護區8處,包括沙面聚龍村耀華大街等。 [2]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位於清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之上(荔灣區廣州文化公園內),佔地30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090平方米,館藏文物超4800件(套)。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文物專室陳列展”。 [10] 
陳家祠堂
陳家祠堂 陳家祠堂
陳家祠堂,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築。
陳家祠堂的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祠堂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集嶺南建築工藝裝飾之大成,展示了嶺南建築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磚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鐵鑄工藝的高超技藝。 [11]  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廣州沙面建築羣
廣州沙面建築羣,位於珠江岔口白鵝潭畔,佔地面積330畝。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九年(1859年),英、法侵略者,以“恢復商館洋行”為藉口,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填土築基,形成沙面島。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公共設施基本完備,建築主要有領事館、教堂、銀行、郵局、電報局、商行、醫院、酒店和主宅,另外還有俱樂部、酒吧、網球場和游泳場等。 [13]  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粵海關舊址
粵海關舊址
粵海關舊址(4張)
粵海關舊址,又稱“廣州大鐘樓”,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中國首批海關口岸之一,正中拱券門上有着“粵海關”三個字。
粵海關舊址,整體呈現乳白色,是古羅馬式的建築,也是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典範。見證了廣州口岸經濟的發展,也是廣州近代史的一段縮影。 [15]  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 
中國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
“沙基慘案”紀念碑 “沙基慘案”紀念碑
中國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多寶路221號、223號。作為辦公地主體的223號,因興建地鐵於1996年被整體拆除。221號是一棟五層的洋樓。不足100平方米的一樓店面曾經是一家名為“潮寶小食店”的店鋪,二樓和三樓已經整體開闢為中國致公黨的黨史陳列館。作為有着僑海特色的致公黨中央機關舊址,還有助於開展與海外華僑社團的聯誼,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作用。 [17] 
沙基慘案紀念碑
沙基慘案紀念碑,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嶺南街十三行社區。1925年6月2日,廣州各界羣眾舉行大規模反帝示威遊行,聲援五卅運動。6月23日,香港罷工工人和廣州市的工人、農民、學生、青年軍人及其他羣眾10萬餘人,中共廣東區委領導人陳延年周恩來等參加了遊行。下午2時40分,遊行隊伍路過沙基西橋時,遭到沙面租界英國軍警的排槍射擊,停泊在白鵝潭的英、法軍艦也開炮轟擊,造成慘重傷亡。1926年,廣州市政府在“六月二三路”沙面西橋東側建立紀念碑,碑上鐫刻“毋忘此日”四個字。1963年,被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8] 

荔灣區地方特產

順記椰子雪糕
椰子雪糕,是馳名遠近的西關名牌小食。選用肥厚結實的椰肉做原料,加工成鮮椰絲後榨汁,再配上新鮮的水牛奶和雞蛋、白糖,獨特的製作使雪糕格外軟滑可口,椰氣濃郁,別具風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外國元首、貴賓如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都曾慕名品嚐並讚不絕口。歷屆均獲“廣州市名牌美食”稱號。 [2] 
泮塘馬蹄糕
馬蹄,為“泮塘五秀”之一,加工後的馬蹄粉粉質細膩,清甜味香。泮塘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當家名點,質量出類拔萃,晶瑩剔透,金黃脂潤,爽滑清甜。1997年12月,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2] 
銀記腸粉
銀記腸粉,1958年創建於荔灣區文昌北路167——169號,以“粉薄、味鮮、爽滑、口感獨特”而贏得“白如玉,薄如紙,爽滑微韌,味道鮮美”的評價。 [2] 

荔灣區著名人物

何香凝
何香凝,廣東南海棉村(今廣州市芳村區)人。 [19]  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生於香港,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1924年,改組中國國民黨。1935年與宋慶齡等率先響應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的《八一宣言》,擔任全國各界救國會理事。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20] 
詹天佑
詹天佑,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今荔灣區),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負責修建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21] 
馬萬祺
馬萬祺,1919年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今荔灣區)。 [22]  1938年移居香港,1941年由香港移居澳門。1948年加入澳門中華總商會。1950年起任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副會長、名譽顧問等職。曾任暨南大學、仲愷農業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副董事長,廣州大學南海中學、何香凝紀念學校名譽校長;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3] 

荔灣區榮譽稱號

2017年,荔灣區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 [27] 
2019年,荔灣區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4] 
2020年,荔灣區入選廣東省雙擁模範城。 [25] 
2021年,荔灣區入選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