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荔枝角公園

(香港九龍荔枝角公園)

鎖定
荔枝角公園位於中國香港九龍荔枝角的荔枝角灣原址及其南面,分三期興建,佔地17.65公頃,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荔枝角公園位於深水埗西,東為美孚一期,南接葵涌貨櫃碼頭路,西靠荔景山道,北則為荔灣道,交通四通八達,可乘地鐵、西鐵及巴士前往。
中文名
荔枝角公園
外文名
Lai Chi Kok Park
地理位置
香港九龍荔枝角
佔地面積
17.65 公頃
著名景點
嶺南之風

荔枝角公園歷史沿革

荔枝角公園
荔枝角公園(7張)
早於1970年代後期,由於興建地鐵荃灣線,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內的荔枝角灣被填平,灣內的泳棚和划艇場消失。北端的荔枝角泳池和室內體育館首先於1980年代落成。南端亦落實興建荔枝角公園,第一期於1990年啓用。
1990年代初期,西九龍填海工程使荔枝角大橋以及美孚新邨以南的海域變成陸地,荔枝角公園就再向該處擴展,以作為西九龍公路和美孚新邨之間的緩衝帶。但有部分地段受到九廣西鐵工程所影響,在1998年-2003年間,九廣鐵路公司負責重置荔枝角公園內所有受西鐵工程影響的設施,第二及第三期發展亦作出相應修訂,進行加建及改善設施工程,西鐵美孚站上蓋亦加建了花園。

荔枝角公園園內設施

荔枝角公園分為三期建造,總面積達17.65公頃,園內提供多項康體設施,而鄰近配套設施則有荔枝角公園游泳池、體育館、硬地足球場及圖書館。 [1] 
嶺南之風
嶺南之風是一箇中式公園,於2000年11月11日正式開放給市民遊覽,每日的開放時間為上午7時正至下午11時正。由於公園位處九龍荔枝角的填海區,而荔枝又是嶺南名果,故以傳統嶺南風格造園。全園面積達12500平方米,水景面積約為2600平方米,佔全園面積約百分之二十。
整個公園分為十個景區,園內的建築物皆環繞着中央水池向外伸延,以院落迴廊為佈局。其建築藝術也是採用嶺南風格,如陶塑、瓦作、灰塑、石雕和木砌等,而假山石則以英德太湖石為主。此外,園內掛有多副對聯,撰聯人有梁啓超、劉華東、李文田、康有為等。公園由東門至橋廊屋檐,均綴以彩色光纖燈飾,令園景在月夜下更添嫵媚。園的內外廣植樹木,綠樹成蔭;此外,更有精緻的盆景擺設,供遊人欣賞。 [2] 
卵石徑
花園內的一個景點為“健康去屣”。這是一條用卵石鋪砌而成的小徑,遊人赤足或穿着布鞋,於卵石徑上來回步行,便能刺激足底的神經反射區,促進足部血液循環。每天的不同時段,均見遊人如鯽,可見卵石徑甚受歡迎。 [2] 
磚雕
公園的東門牆壁上刻有兩組磚雕,手工精細,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值得仔細欣賞。其中一組磚雕刻劃了《水滸傳》的36名英雄好漢。《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由元代施耐庵根據家喻户曉的梁山泊好漢事蹟為藍本,編撰而成。故事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當時有108位英雄好漢在梁山泊聚義,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當中以“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行者”武松最為人所熟悉。
至於另一組磚雕,則描述八仙渡海的情景。八仙是曹國舅、李鐵、鍾離權、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張果老和韓湘子;他們的法寶分別是拍板、葫蘆、葵扇、寶劍、荷花、花籃、漁鼓和洞簫。 [3] 
優質健行徑
公園(第三期)設有兩條優質健行徑,分別為紅色(約600米)及綠色(約1 000米)路線。步行的好處有:增強心臟功能、加強血液循環、改善肺部功能及呼吸系統、減低血脂及膽固醇、控制體重、調節血壓、減低精神壓力和改善內分泌功能等。適量及姿勢正確的步行運動稱為“優質健行”。市民可參照沿途電燈柱上的標誌,選擇喜愛的路線。建議的步行計劃是以20分鐘完成1.6公里的步速步行,每天步行最少30分鐘,每週最少3次。 [3] 
綠化配置
公園在綠化配置方面,共栽種了超過6 000株樹木,喬木和灌木品種多達300類。植物的主幹上掛了名牌,方便市民辨識。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