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荒漠地貌

鎖定
荒漠地貌:荒漠地區各種地表形態的總稱·荒漠是指氣候乾燥,降水極少,蒸發強烈,植被貧乏,以及物理風化劇烈,風力作用強勁的現象,其蒸發量超過降水量數倍至數十倍·
中文名
荒漠地貌
表達式
蒸發量超過降水量數倍至數十倍
適用領域
乾旱防禦
應用學科
地理

荒漠地貌荒漠分佈

一是分佈在南北緯15°~35°之間的副熱帶,是由高氣壓帶引起的乾旱荒漠;一是分佈在北緯35°~50°之間的温帶,暖温帶,為大陸內部的乾旱荒漠.(阿爾及利亞),塔克拉瑪干沙漠區風蘑菇(中國),撒哈拉沙漠(非洲),利馬海岸沙漠(秘魯),甘肅鳴沙山,流沙堆積而成,沙崩時有如雷鳴聲而得名(中國),貝尼阿巴斯沙丘(阿爾及利亞),卡拉哈迪沙漠(非洲),南克羅斯沙漠尖塔巖(澳大利亞),新疆烏爾禾風蝕城堡(中國).

荒漠地貌地貌作用

地貌作用
荒漠地區主要有4種地貌作用,即風化作用,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
風化作用
荒漠地區的風化作用有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兩種。產生物理風化的主要原因,是該區晝夜温度的劇烈變化,如中國新疆北部氣温日較差達35~50℃。由於岩石導熱率很小,白天温度增高時,岩石表層比內部熱,產生膨脹,但受到內部聯結力的反抗作用,因而產生與表面平行的細微裂縫;晚上,岩石表層要比內部冷卻得快,發生收縮,在收縮過程中受內部的阻撓,於是產生垂直於岩石表面的纖毛狀裂縫。這樣,岩石表面佈滿着相互交錯的裂縫網,產生鱗片狀剝落。岩石表面的剝裂,使岩石變小,變細。另一種情況下也發生物理風化作用,即含鹽岩石在夜間從空氣中吸收了部分水分而順着毛細管滲入岩石內部,白天在烈日的烘烤下,水分又沿毛細管上升,蒸發而結成鹽類晶體,撐脹岩石裂隙致使岩石崩裂。由於空氣極端乾燥,化學風化較為微弱。礦化水將岩石溶化為鹽質粉末與溶鹽沉積在岩石表面,形成暗紅色至黑色的礦物薄膜,即荒漠巖漆,又稱荒漠漆,沙漠漆。其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氧化錳和二氧化硅。風磨蝕掉較軟的鹽類,並把巖漆磨出光澤。巖漆形成的速度因地而異,通常需2000年左右。
重力作用
強勁的物理風化作用使荒漠地區產生豐富的碎屑物質,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如懸崖或陡壁)便發生重力引起的崩落,在坡或陡壁下平坦地面上形成碎屑堆積。如在中國新疆克里雅河上游的崑崙山地段風化的石塊在重力作用下向坡下滾動,常發出轟隆聲,堆積在坡腳及其附近。
流水作用
儘管荒漠區多位於無水外泄的內陸區,河流很少,但流水在荒漠地貌形成中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動力。該區的驟然暴雨常形成力量巨大的洪流,它不僅沖刷山坡,使山坡更加陡峻,而且它攜帶風化物,在山口或山間盆地堆積起來,形成由洪積物組成的沖積錐,洪積扇乃至洪積平原。臨時性暴雨的侵蝕還使地表破碎不堪,形成劣地景觀。在荒漠地區漫流作用突出,該區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佔全年降雨總量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地表來不及滲透,便形成漫流。
風力作用
在荒漠地區風是地貌塑造的最重要營力,具體表現為風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