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荒地

(克爾達巴蒂·魯吉婭著詩歌、小説合集)

鎖定
《荒地》是印度尼西亞作家克爾達巴蒂·魯吉婭著詩歌、小説合集,首次出版於1952年。 [1]  [5] 
《荒地》共分兩部。第一部是詩集,第二部是小説集。中譯本介紹了其中的短篇小説部分。這一部分的六個短篇小説,生動、真實地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印度尼西亞社會。《荒地》中的小説主人公經歷各異,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不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是平凡的,安分的普通人。作者正是着力描寫這些普通人,由此反映了印度尼西亞人民在祖國危亡時刻的民族大覺醒,大團結。 [1-2] 
作品名稱
荒地
外文名
Tandus
作    者
(印尼)克爾達巴蒂·魯吉婭
文學體裁
詩歌、小説合集
字    數
73000(小説部分)
首版時間
1952年

荒地內容簡介

漢譯本《荒地》收集了魯吉婭的六篇短篇小説。
《厄沙他媽》寫的是一個被大家稱為厄沙他媽的普通農婦的悲慘遭遇。她篤信真主,不問世事,“雖然她清清白白,沒有做過虧心事,沒有造過孽,但還是逃不出這個骯髒的,不合理的世界的魔爪”。她的女婿被荷蘭殖民者拉伕,死於異鄉。唯一的女兒也相繼去世。荷蘭的飛機轟炸了她的村子,許多無辜的村民死於非命。她出於同情幫助了游擊隊員,雖然自己已經家徒四壁,但仍將僅有的一點糧食獻出,招待游擊隊戰士。不料因此而激怒了荷蘭人,他們焚燬了她的房子,槍殺了這個善良的老人。 [1] 
《一位戰士的妻子》的主人公原是個自食其力的女裁縫,她的父母經營着一座菜園,一家人過着小康生活。但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破壞了他們的平靜生活。她的父親因為不願唯命是聽,改種蓖麻而遭日寇殺害,她也因為村民普遍貧困無人做新衣而斷了生意。後來她與一個愛國志士結婚。在丈夫的諄諄誘導下,她逐漸成長為一名自覺的革命戰士。 [1] 
《兩者之間》是從戀愛婚姻方面去反映印度尼西亞婦女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覺悟和獻身精神。《兩者之間》的伊爾萬和杜當都是政法學院的學生,他倆都是阿蒂的好朋友,都在熱戀着阿蒂。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印度尼西亞,學校被封,他們被迫停學了,許多愛國青年紛紛投入反法西斯鬥爭行列中去。但是,一向認為書本是解決生活中一切問題的鑰匙的杜當,對民族解放戰爭卻抱着與己無關的態度,他消極地、遙遙無期地等待學校復課,要待完成學業後“才會去考慮做人的深刻含義,才會去考慮自己對待生活的貴任”。他一心只想通過讀書去實現個人的理想,以便將來成就一番事業,好流芳百世。因此,在反帝鬥爭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他置國家和民族利益於不顧,遊離於現實鬥爭之外,依舊在家翻閲舊課本。 [4] 
和杜當完全相反,伊爾萬選擇了一條投身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道路。學校一停課,他便和阿蒂一起積極參加反法西斯地下組織活動,並擔任領導工作,他把實現祖國獨立和民族解放作為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他意識到培養和喚起民族意識,動員廣大民眾積極行動起來,投人民族解放鬥爭行列是當務之急。因此,他滿懷熱情, 積極地從事革命工作,並教育阿蒂去接近杜當,幫助他儘快地投身革命。 [4] 
《深山來鴻》寫的是一個女詩人的思想激變。過去她吟誦的無非是風花雪月之類的詩句,日寇的侵略,荷蘭軍的侵犯,激起了她民族意識的覺醒。在一位游擊隊戰士深山來信的鼓勵和幫助下,她終於走出了象牙之塔,創作出了反映人民偉大斗爭的作品。 [1] 
《歸家後的故事》中的努爾塞爾不滿現狀,常常坐在丹絨樹下長吁短嘆。然而生活教育了他。目睹荷蘭帝國主義者在他家鄉的種種獸行,他開始認識到在民族危亡時刻每個青年應負的歷史責任,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最後他參加了游擊隊,成了一名勇敢的戰士。 [1] 
《夜間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麗卡與努爾塞爾有相似之處。她不幸患了肺病,備受她那個生活圈子中的人們的歧視。這使她悲觀厭世,憤不欲生。然而一個革命者幫助她認清了生活的意義,認清了她所出身的階級―資產階級的醜惡面貌。最後,她衝出樊籠,毅然投身了革命。 [1] 

荒地創作背景

1941年歲末,太平洋戰爭爆發,印度尼西亞首當其衝,為日寇所陷。日本帝國主義在印度尼西亞實行殘酷的法西斯統治,美其名日“新秩序”,在這種“新秩序”下,成千成萬的農民被驅去從事強迫勞動,成千成萬的青年被抓去充當炮灰,無辜的人民遭到屠殺;糧食、財富被帝國主義者掠奪一空。但是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印度尼西亞人民並未屈服於日寇的淫威,人民奮起抗日,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鬥爭。
1945年日寇投降,是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宣告成立。但是英、荷帝國主義在美帝的支持下,立刻捲土重來,武力征服與收買分化雙管齊下,企圖以此扼殺新生的共和國。後來,英國在世界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從印度尼西亞撤出它的軍隊;可是,它又同美帝一起唆使荷蘭於1947年、1948年兩度對共和國發動軍事進攻,侵佔了共和國一切重要地區,並大肆破壞印度尼西亞的民主組織,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袖慕梭和沙裏佛丁相繼被害。但是,人民的力量是扼殺不了的。在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領導下,印度尼西亞的愛國志士拿起槍桿,深入山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游擊戰爭。這就是《荒地》一書的時代背景。 [2] 

荒地作品目錄

小説集目錄
厄沙他媽
一位戰士的妻子
兩者之間
深山來鴻
歸家後的故事
夜間的故事 [3] 

荒地人物介紹

  • 厄沙他媽
《厄沙他媽》中的主人公厄沙他媽,是一個農婦。她的女婿被荷蘭人拉去當了伕子,死於異鄉,她唯一的女兒也去世了。當荷蘭的飛機濫炸她所居住的村子,國恥家仇使厄沙他媽的民族意識甦醒了,她營救和掩護了游擊隊員,以致激怒了荷蘭鬼子,焚燬了她的房子,奪去了她的生命。 [2] 
  • 茜蒂
《一位戰士的妻子》中的主人公茜蒂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女裁鏈。日本帝國主義者破壞了他們一家平靜的生活,她的父親被日寇殺害,她也失了業。後來,她和一個愛國志士結婚了,在她丈夫的諄諄教導下,在事實的教育下,她成長了,成為一名自覺的戰士。 [2] 
  • 伊爾萬
《兩者之間》的伊爾萬是政法學院的學生,熱戀着阿蒂。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印度尼西亞,學校被封,伊爾萬便和阿蒂一起積極參加反法西斯地下組織活動,並擔任領導工作。 [4] 
  • 杜當
《兩者之間》的杜當是政法學院的學生,熱戀着阿蒂。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印度尼西亞,學校被封,他們被迫停學了,一向認為書本是解決生活中一切問題的鑰匙的杜當,對民族解放戰爭卻抱着與己無關的態度,他等待學校復課,置國家和民族利益於不顧,遊離於現實鬥爭之外,依舊在家翻閲舊課本。 [4] 
  • 伊斯蒂
《深山來鴻》中的主人公伊斯蒂是一個女詩人,她所詠的無非是風花雪月之類的東西。但日寇的侵略、荷帝的進犯激起了她的民族意識,在一位游擊戰士的鼓勵和誘導下,她走出了象牙塔,創作出了反映人民偉大斗爭的作品。 [2] 
努爾塞爾
《歸家後的故事》中主人公努爾塞爾是一個青年職員,他不滿現狀,卻又不敢去肯定現實生活中的革命力量,以致苦悶仿徨。當荷蘭帝國主義侵佔了他故鄉之後,他目睹帝國主義者的種種獸行,認識到唯有與之鬥爭才是民族的出路,於是他參加了游擊隊,成了一名勇敢的戰士。 [2] 
  • 麗卡
《夜間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麗卡不幸患了肺病,備受歧視,以致悲觀厭世,憤不欲生,然而一位革命者卻使她認清了生活的意義,認清了她所出身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醜惡面貌,她終於衝出了樊籠,投身革命。 [2] 

荒地作品鑑賞

荒地主題內容

小説創作時期的歷史事實告訴人們,帝國主義反動派的軍事侵略也好,鎮壓也好,只能使印度尼西亞人民從鬥爭中得到鍛鍊,受到教育,學會如何戰勝敵人;敵人越反動,就越能激發人民的革命性。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魯吉婭在《荒地》中告訴人們的也正是這一條真理。 [2] 
《荒地》中的主人公雖然出身不同,經歷各異,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不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是平凡的,安分的普通人。他們性格中的懦怯一面也往往表現得很明顯。茜蒂能在家縫衣做裁縫,覺得比起在十字路口賣茶水要強多了;麗卡患了肺病,悲觀失望,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伊斯蒂雖説是個頗有才華的女詩人,但她最大的滿足是呆在家裏看書吟詩,寫一些風雅的詩歌、小説;至於厄沙他媽,更是一個安於現狀,不諳世事的農婦,對生活毫無侈望。但是,嚴酷的現實鬥爭打破了他們生活的平靜,把他們從狹小的生活圈子裏驅趕出來,不同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懦怯性格,使他們投身到時代的激流之中。他們或者醒悟到昔日渾渾噩噩生活之乏味,或者成了獻身民族解放鬥爭的戰土,為反帝反殖鬥爭作出了貢獻。魯吉婭曾説:“在追求民主時,大多數人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們彷徨在兩種勢力——即懦弱的追隨者和覺醒了的人們(其中包括知識分子在內)―之間。”《荒地》正是着力描寫這些“大多數人”,寫他們的彷徨、矛盾和痛苦,以及在堅持反殖鬥爭的愛國志士的感召之下終於覺醒的精神歷程,由此而反映了印度尼西亞人民在祖國危亡時刻的民族大覺醒,大團結,歌頌了全民族人民奮起反抗,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預示了民族解放,祖國獨立的必然實現。
魯吉婭以女作家特有的敏感,善於捕捉婦女的心理變化。她描寫她們在苦難面前的痛苦和困惑,描寫她們在選擇人生道路時的猶豫和彷徨,無不真實生動,細緻入微。她的人物常常是處於舊生活習慣的惰力和新生活蓬勃向上的感召力同時拉扯的合力場中,她們的矛盾心理隨着這兩種截然對立的勢力的彼此消長而起伏變化。家仇國恥的嚴峻現實又總是如一隻巨大的砝碼破壞了她們的心理平衡,使她們的思想發生決定性的進步變化。魯吉婭用細膩的筆調記錄了這些不同出身,不同經歷的婦女所共有的心理變化趨勢,肯定和讚揚了她們的進步,從一個側面藝術地再現了印度尼西亞人民民族覺醒的過程。 [1] 

荒地藝術特色

小説沒有離奇的情節,沒有複雜的結構,語言樸素,簡潔,很少運用誇張和隱喻,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真切。 [1] 

荒地作品影響

《荒地》是魯吉婭的代表作,曾獲得印度尼西亞全國文化協進會文學獎。 [2] 

荒地出版信息

《荒地》於1952年首次出版。196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雪飛的中譯本《荒地》,內收六篇短篇小説:《厄沙他媽》《一位戰士的妻子》《兩者之間》《深山來鴻》《歸家後的故事》和《夜間的故事》等。譯本後附有譯者寫的《關於魯吉婭和〈荒地〉》一文,對作者的生平和創作,作了評介。 [5]  [1] 

荒地作者簡介

克爾達巴蒂·魯吉婭,1927年出生,印度尼西亞“1945年代派”作家,詩人。生於西爪哇的普哇卡達。畢業於師範學校,曾任女子小學教員並主辦《旋律》週刊多年。遷居雅加達和萬隆後,歷任《新作家》等雜誌的編輯、印尼人民文化協會中央理事和印尼文學協會理事。著有長篇小説《失落與丹心》(1950)、《拉温及其祖國》(1955)和《英雄德古·哈桑·約翰》(1957);詩集《小人物的詩苑》(1959); 詩歌與小説合集《荒地》(1952)等。 [5]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134-136.
  • 2.    (印尼)魯吉婭(S.Rukiah)著;雪飛譯. 荒地[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2.10:111-112.
  • 3.    (印尼)魯吉婭(S.Rukiah)著;雪飛譯. 荒地[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2.10:目錄頁.
  • 4.    陳邵羣.四十年代印尼婦女覺醒的形象——評印尼作家魯吉婭的短篇小説集《荒地》[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1983,(4):98-105.
  • 5.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婦女讀物研究委員會主編. 20世紀世界著名女性[M]. 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5.06: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