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阮

鎖定
荊阮,拼音是jīnɡ ruǎn,是傳説中的古九塞之一。 [1]  出自《呂氏春秋·有始》。
荊阮,是指楚國早期建築的以圓形為主的楚方城寨。
中文名
荊阮
讀    音
jīnɡ ruǎn
釋    義
是傳説中的古九塞之一
出    處
《呂氏春秋·有始》

目錄

荊阮相關記載

《呂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餚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誘 注:“ 冥阸 、 荊阮 、 方城 皆在 楚 。”

荊阮考證

據2016年10月1日,航拍漢江以東,丹江以南,分佈在湖北省河南省界上老河口、丹江口、淅川、鄧州四縣邊界上的楚方城時,發現鄧州境內的堰寨山是大圓套小圓的雙園型城寨,淅川的裴家寨是橢圓形的,與阮的結構有一定的區別,老河口與鄧州各佔一半的大山寨,山頂上的圓形寨牆,從縮小的衞星地圖看,居然是標準的正園,大山寨沿北坡而上的山道,與圓形的阮咸樂器阮的形狀驚人一致。
起源於漢代的“阮咸”樂器,是一種古老樂器的簡稱。是古琵琶的一種。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現也有三絃的阮。
漢代有眾多的馬上樂器傳入我國。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獵驕靡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築、卧箜篌等創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流行於晉唐至清。
因為,公元前656年已有的“荊阮塞”,早於漢代始稱“阮”的阮咸樂器450多年,因為“阮”字的左耳旁,是從"阜(fù)"字的"阜"字形,變形為寫在字形左邊的"阝"。阜,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邊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勢或升降等意義。本義:土山。所以“阮”字與建築在山阜之上的“荊阮塞”有關,圓形的阮咸樂器,或得名於形似楚方城荊阮塞(參考阮咸樂器圖)。
參看:楚方城考之 發現中國最早的楚長城“荊阮”塞 圖
中國最早的長城是楚長城,是中國長城研究專家所共認的。因為《左傳》中最早記載的楚長城叫“楚方城”,所以追根溯源,“楚方城”才是中國最早的長城。
近年來,湖北、陝西、河南多地雖然發現有不少楚長城遺蹟,因為所發現的楚長城遺蹟分佈零散、區域範圍過大、防禦目標混亂等疑點很多?因為至今連五十里楚國在哪兒與楚國的丹陽在哪兒都沒有完全找到?所以哪兒才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楚方城”,確切的説,至今仍然還是個有待認真考察、必須深入研究論證的難解歷史之謎?
關於尋找中國最早楚長城問題,個人一直認為應與尋找楚國丹陽一樣從源頭找起,得從早期楚國五十里丹陽疆域範圍、方城塞、漢水流域地和公元前656年的年限幾個核心點開始,用排除法將早期楚國及楚方城所在位置做初步定位,在符合城池防禦條件的漢水流域才能準確的尋找到楚方城。
因為公元前656年楚國方城已經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如果把公元前656年以前未被楚國滅亡的諸侯國找出來予以排除,可大大縮小尋找楚方城的範圍,只要方法正確可少走很多彎路。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早期的公元前656年楚國不可能短期內一下建成千裏楚長城。不管哪兒的楚長城遺蹟,遠離漢水就失去了城池防禦基本條件,不可能是早期的楚國楚方城。老河口的楚長城研究,就是以漢水為據、先找到楚國(參考:加減法準確找到“楚國丹陽” 保康陶片楚國丹陽説不靠譜)、五十里楚國內的荊山、再找到的楚長城,才開始的系列楚長城研究。
2016年10月1日是老河口楚長城研究最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老河口迎來十多年在陝西湖北河南考察楚長城,2015年被評為“中國當代徐霞客”的《十堰晚報》記者税曉潔和西安《新媒體》王編輯,税記者受中國長城學會董耀會副會長之囑,來老河口航拍老河口的楚長城遺蹟,激動中再次開啓了2016老河口楚長城研究的考察之旅。
因為税曉潔老師以為老河口楚長城這一塊,一天的航拍時間足夠了,提前安排好10月2號到河南鎮平繼續拍攝。因為路不能完全到達拍攝地所以時間很緊。三尖山楚長城航拍只能隔着山在老河口薛溝以北白林溝谷底航拍,好在日落前趕到基本位於老河口楚長城中心地段與河南鄧州交界的姚家溝姚家山頂,航拍了堰寨山周圍及大山寨的楚長城,匆忙中完成屈家殿、殿溝、鬼谷洞王洞、三尖山、堰寨、大山寨的拍攝,天黑時才結束一天的楚長城考察。
第二天在梳理實地考察的老河口楚長城圖片資料和衞星圖片時,居然意外的發現了“楚方城”和“荊阮塞”的蹤跡。
“楚長城”和“楚方城” 顧名思義從名字上就能想到是象萬里長城一樣依山而建以長為主的長條型的城牆形狀,楚方城是以方形為主的城堡得名,不然楚國不會有“楚方城”,楚國除方城塞外還有“冥阨”和“荊阮”塞的歷史記載。
冥阨是古隘道名,亦作冥隘、冥阸。即今河南省信陽縣東南平靖關。因為歷史條件所限,從古至今只知楚國“荊阮塞”其名,不知“荊阮”在楚國的哪兒?荊阮是個什麼樣形狀的關塞、為什麼叫荊阮的等均無詳細記載也無從查起?至今沒發現楚國“荊阮塞” 的任何線索和蹤跡?
查荊阮一詞的解釋和來歷:只有“荊阮”是傳説中的古九塞之一。在《呂氏春秋·有始》有記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謂九塞? 大汾 、冥阸 、荊阮 、方城 、餚 、井陘 、令疵 、句注 、居庸” 。東漢高誘注:“冥阸、荊阮 、方城皆在楚”。
“荊阮”地,有説在河北易縣西北“紫荊關”的,咋一聽跟河南淅川“荊紫關”差不多?核查楚國曆史發現,不管是河北易縣的“紫荊關”還是河南淅川的“荊紫關”都與楚國北方邊塞的“荊阮”無關。
遠在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別説楚國了,在周都洛陽以北1100裏外黃河以北的燕趙之地。在公元前656年前的春秋早期,楚國還沒有那麼強的實力跨越中原黃河以紫荊關為楚國北方邊塞。而淅川縣的“荊紫關”只是丹江上的關隘之外歷史也很晚。公元前304年,此地屬於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鎮守此地,於是此地就取名叫"荊子口",後演變被荊紫關。西漢時,該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結構橋樑,人稱此地"草橋關"南宋時,因該地荊花遍野,荊籽遍地,改稱"荊籽關"。明代為荊籽關口。清代為荊子關。民國初改稱荊紫關,以荊花為紫色象徵吉祥之意。從最早算起也比公元前656年晚了352年。歷史地理決定了河北易縣的“紫荊關”和河南淅川的“荊紫關”都與春秋早期楚國邊塞的“荊阮塞”和“方城塞”無關。
古今地名其實跟人名一樣,多是以物賦形等都有來歷的?象三尖山一定與三座山峯有關、二劈山肯定是一分為二的。先不管它在哪兒?既然叫“荊阮塞”,應該跟“荊”字和“阮”字有關,不然怎麼叫的“荊阮”?
荊楚的荊字指植物荊條,疑與楚國之塞的楚國關塞有一定關係,以荊條為塞的可能性不大?荊阮之荊分析應該與楚國荊楚之地的荊山有關?
説到“阮”字,阮姓之外愛好音樂的,首先會想到圓形的阮絃樂器。關於阮字,左耳旁阝,本字是“阜”,簡化漢字後變成了阝。是象形字。
甲骨字形,像山崖邊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勢或升降等意義。阜作左邊偏旁,楷書寫成阝。本義:土山。比如 防備的“防”,是堤壩,這裏的阝就是阜的意思。
右耳旁的本字是邑,簡化後變成了右耳刀,無獨立漢字可以表示會意。甲骨文字形。上為囗,表疆域,下表人口。合起來表城邑。“邑”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為右耳旁。從“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關。本義:國。比如説部首的“部”,是一個形聲字。從“邑”表示與行政區域的部落有關。本義:古漢地名。
元,甲骨文在人的上端加一橫指事符號,代表人體之頂,頭部。有的甲骨文將一橫指事符號一改成兩橫二(二,即上),表示人體上端的器官。造字本義:名詞,頭、頭部。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時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側重於抽象、整體的起始;原側重於個體、具象的起始。《説文解字》:元,始也。從一從兀。
因為沒有具體的形狀,查完“阮”字的字源,還是一頭霧水?無奈從樂器查起。阮 :〔阮咸〕一種絃樂器,柄長而直,略象月琴,四根民弦,現亦有三根弦的。傳説因中國晉代人阮咸善彈此樂器而得名。簡稱“阮”。
“阮咸”是一種古老樂器的簡稱。古琵琶的一種。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現也有三絃的阮。
阮咸起源於漢代,有眾多的馬上樂器傳入我國,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獵驕靡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築、卧箜篌等創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流行於晉唐至清。
可見阮在烏孫國時並不叫阮?漢武帝如此考究製作出的樂器,不可能是隨便起的名字?遺憾的是沒有漢武帝為什麼把圓形樂器叫阮的具體原因?
“阮”類樂器,雖然沒有為什麼叫阮的説法,而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的圓形結構是阮的共同特徵。一個大小尺餘,僅抱在懷中馬上彈奏的圓形樂器,為什麼帶上了雙耳旁?雙耳旁在古代,可是代表像山崖邊的石磴形的“阜”或城邑的?雖然看似都跟樂器阮扯不上關係,研究認為還是應該從“阮”字上尋找答案?
想到因為琴柄上雕刻有馬頭的形狀得名的馬頭琴。疑圓形的“阮”類樂器,或真的與阮字意中山崖邊的石磴形的“阜”或圓形城邑的古代建築有關,象馬頭琴一樣“阮”是根據古代某建築的形狀而命名的?
如果在楚國找到建在山崖邊上的石磴形的“阜”及圓形城邑形的古城池建築,應該即找到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的圓形結構的阮為什麼叫“阮”的原因,也基本就找到楚國的“荊阮”之塞了?到哪去找這樣刁鑽的古代建築去?
2016年10月1日的楚長城考察的航拍中,居然真的在五十里楚國疆域內就找到了百思不得其解的“荊阮”之阮的答案。
因為,丹江口境內的漢水以東,淅川境內的丹水以南,鄧州境內杏兒山以西,明正德年前都屬光化縣今老河口市境。是清代以後以楚長城所在的山峯分水嶺為界劃分河南湖北省界的原因,把楚國疆域分割成為湖北、河南兩省的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鄧州四縣。在湖北、河南兩省和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鄧州四縣之間的山頂上,自西向東居然有王家寨、堰寨、大山寨的三個山頂上,都是正圓形的山寨,裴家寨是橢圓形的,朱連山、大坡寨、鴻磐寨是方形山寨。
因為淅川縣境內的兔子寨和老河口王家寨還沒有航拍到,從衞星地圖上看王家寨的寨牆雖然是圓形體量較小,看不出阮的味兒?
據2009年4月鄧州市《關於對鄧州杏山楚長城資源調查的報告》實測,朱連山山寨呈東西向長方形,周長約為2200米,牆體高度多在1米以上,寨內石屋呈東西向四排,近70間,山寨東側有人為加工痕跡的跑馬場(練兵場),面積近10萬平方米;嚴山(堰寨)山寨分內外兩層,略呈圓形,半徑約分別為50米和100米,間距約20米,石屋依地形傍牆體而建,有關尺寸與朱連山上的相當,石屋遺蹟約有25間;大山山寨略呈圓形,半徑約為100米,石屋遺蹟約為20間,在長城牆體內略呈排狀分佈,不太整齊,有關尺寸與朱連山上的相當。
今鄧州境內的堰寨山是大圓套小圓的雙園型城寨,淅川的裴家寨是橢圓形的,與阮的結構有一定的區別。而大山寨是老河口與鄧州各佔一半的山寨,大山寨山頂上的圓形寨牆,從縮小的衞星地圖看,居然是標準的正園,大山寨沿北坡而上的山道,居然與樂器阮的形狀驚人的相似(如上圖)。
沒想到在五十里楚國的疆域地範圍內,從4580多米高空拍攝到一個巨型的阮城古寨,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楚國荊山這些山頂之上建築的圓形古寨城防,從歷史、形狀及用途上都與歷史記載的楚國北境“荊阮塞”吻合,當是名副其實的“荊阮”楚塞。
因為荊阮塞的歷史,早於張騫在漢武帝建元二年的公元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南北道路的絲綢之路時,創制出“阮咸”早517年,所以,有理由相信當年漢武帝造出了形似“荊阮塞”的圓形樂器,以楚國“荊阮塞”命名“阮咸樂器”的可能。
漢江之濱,楚國荊山山頂上的圓形城堡符合“荊阮塞”的,至於漢武帝是否是以“荊阮塞”之形命名“阮咸樂器”的,有待專家繼續探討和研究考論。
參考資料
  • 1.    荊阮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