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都村

鎖定
荊都村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金山鎮,地處南靖、華安、漳平三縣(市)和金山、龍山、和溪、高安四鎮結合部,是金山鎮的19個行政村之一。
中文名
荊都村
外文名
JingDu Village
所屬地區
福建漳州南靖縣金山鎮
地理位置
南靖、華安、漳平和金山、龍山、和溪、高安四鎮結合部
電話區號
0596
郵政編碼
363604
人口數量
1670人
車牌代碼
閩E
方    言
閩南話

荊都村歷史沿革

荊都村 荊都村
荊都村碗窯坑
荊都村碗窯坑(29張)
過去這裏山高水冷,是“丈二田十八坎”的山旮旯。在南宋時期,碗窯在這裏興起,瓷制生活用品從這裏運出去到月港裝船,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直到明朝達到鼎盛,在碗窯坑及周邊地區的火燒碗窯廠規模龐大,達到幾十座。再到清朝開始衰敗、沒落。當時的碗窯坑日夜通商,燈火通明,人口眾多,商賈雲集,往來的船隻熱鬧非凡。隨着歷史變遷,戰爭乃至朝代更迭,如今已物是人非,但唯有“碗窯坑”、“上窯”、“下窯”這一叫法從古到今一直沒有改變。

荊都村經濟發展

荊都村山高水長,水利資源豐富。經過技術人員反覆考查論證,村兩委帶領村民走合股興建水電之路。1995年,村裏第一座裝機2500千瓦的軍營坪水電站發電。緊接着村民們又先後辦起了荊都水電站、東溪水電站、橫山水電站,總裝機5100千瓦,有173名村民參股。2003年再次掀起股份建站辦電新熱潮,總投入資金達600多萬元,現總髮電量達7100千瓦。電力的充沛,帶動了企業的發展。村裏辦起了鋸木廠、卷板廠、冶煉廠等。
曾經,荊都村呈現了林茂、果豐、電足、村富的景象,全村1670人,421户,擁有柑桔8800畝,年產柑1000多萬公斤,麻竹6萬多株,年產筍500多萬公斤,蜜柚3萬多棵,產果200多萬公斤。創下了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水果擁有量、林木蓄積量、户均摩托車擁有量、水電股份收入五個全縣之最。
荊都村發展靠的是黨的好政策,向山大進軍;再則充分發揮水電資源多、民間資金多、經濟能人多三大優勢,掀起股份建水電奔小康。1988年,荊都村人均純收入不過800元,長期呆在山旮旯裏的村民觀念落後,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鎮黨委、政府組織村兩委成員開展“如何發展荊都村經濟”的大討論。村裏有山地面積8.7萬畝,佔全鎮山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大家一致認為發展經濟希望在山,致富也在山。於是,村兩委發動村民開山種果。兩年間,全村共調苗46萬多株,家家户户都種水果。水果成為該村村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年收入上10萬元以上的40多户,98%以上的農户年收入上萬元,年人均純收入5050元。
如今,由於黃龍病害導致全部柑桔覆滅,後來老百姓大力發展種麻竹,因為麻竹的成活率高,病蟲害少,施肥量也很少,投入人力很省,收成高於其它水果,因此麻竹及筍成為全村的主要收入來源,年產麻筍5000萬噸。荊都村民不僅種植麻竹,還加工麻竹和麻筍,產品遠銷海內外,人均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
荊都村實體經濟在不斷壯大,公益事業也迅速發展。多年來,村裏投資550萬元多次翻新並拓寬東荊線(村裏的主幹線)和擴建了村民居住區支線水泥路,投資了30多萬元用於建設河道的綠化景觀和防洪河堤;投資320萬元,用於建設村部、教學樓、飲水工程,並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寬帶、有線電視光纖入户等。為了讓村民們住上別墅,該村在村部中心區劃出100畝地建設新村,另有100户村民在319國道旁建起了新住宅區。
近日,由於“東溪窯”遺址——“碗窯坑”的發現,並列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家也非常重視,即將開啓大規模保護措施、新建高等級公路和開發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