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芥

(中藥)

鎖定
荊芥,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中文名
荊芥
拉丁學名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別    名
香荊芥
線芥
假蘇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唇形科
裂葉荊芥屬
裂葉荊芥 [5] 
分佈區域
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
用    量
5~10g
毒    性
無毒
貯    藏
置陰涼乾燥處

荊芥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地上部分。

荊芥性味

味辛,性微温。

荊芥歸經

歸肺、肝經。

荊芥功效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

荊芥主治

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荊芥相關配伍

1、用於牙宣疳:赤土、荊芥葉同研,揩之,日三次。(《普濟方》)
2、用於經血不止:烏龍尾(炒煙盡)、荊芥穗各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茶下。(《聖濟錄》)

荊芥用法用量

5~10g。

荊芥禁忌

《本草綱目》:忌驢肉。反河豚、一切無鱗魚、蟹。

荊芥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淨,潤透,於50℃烘1小時,切段,乾燥。

荊芥藥材性狀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脱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荊芥飲片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呈方柱形,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切面類白色。葉多已脱落。穗狀輪傘花序。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荊芥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荊芥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散風熱,清頭目。作枕,去頭項風;同石膏末服,去風熱頭痛。 [1] 
2、《本經逢原》:產後止血,童便制黑用。凡食河豚及一切無鱗魚與驢肉俱忌之;食黃 魚後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漿可解。與蟹同食動風。
3、《本草從新》:能發汗。散風濕。利咽喉。清頭目。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身強項直。
[2-4]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 4.    楊衞平.《臨牀常用中藥手冊》: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版
  • 5.    裂葉荊芥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