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紫山

鎖定
荊紫山,古稱荊山、敖岸山、金子山等, [1]  位於新安縣北部石井鄉境內,被譽為“黃河明珠”。 [3]  主峯海拔829米,因山多荊樹、春夏時節紫花爛漫而得名。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在荊紫山鑄鼎昇天,人們於此建廟祭祀,以示尊崇。秦朝時期,秦始皇到此祭天,封五株大柏樹為“五大夫”,史稱“秦封五株”。漢代時期,漢武帝在荊紫山建了三座大殿,史稱“漢建三廟”。明清時期,對荊紫山部分建築進行重修。
荊紫山雲霧瀰漫,嵐煙繚繞,號稱“荊紫生嵐”,被列為新安八大景之首。 [12-13] 
2013年,荊紫山得到開發,更名為“荊紫仙山”。次年4月,荊紫仙山景區開門迎賓,現為國家AAA級景區。 [8] 
中文名
荊紫山
別    名
荊山、敖岸山、金子山 [1] 
荊紫仙山 [4]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
主    峯
天壇峯、日觀峯 [1] 
海    拔
829 m

荊紫山歷史沿革

荊紫山黃帝鑄鼎

荊紫山因黃帝曾在此鑄鼎祭天而出名。在《史記·封禪書》中,有“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的記載,首山就是首陽山,荊山就是荊紫山。
當時黃帝與蚩尤大戰,難分勝負,便從首陽山採銅到此鑄鼎祭天,又得九天玄女所授兵書,終於戰勝蚩尤,天下安定。 [1] 
黃帝於荊山下鑄鼎昇天,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哭號,於是在黃帝鑄鼎昇天的地方建廟祭祀,以示尊崇。 [4] 

荊紫山秦封五株

相傳秦始皇到紫荊山祭天時,曾封五株大柏樹為“五大夫”,後世傳為“秦封五株”。 [5] 

荊紫山漢建三廟

漢代時期,漢武帝在荊紫山建了三座大殿,後世傳為“漢建三廟”。 [5] 

荊紫山明清修葺

明正德年間,重建荊紫山玉皇廟、玄天上帝殿等,有古碑“重建玉皇廟記碑”“金子山重修玄天上帝殿”等留存。
明嘉靖年間,重修靈真殿,並刻有《重修靈真殿記》古碑,稱“新安縣北百里許有金子山,蓋古蹟也。左孔子巖,右成湯址……”可見明朝時期的荊紫山還叫金子山。
清康熙年間,重修荊紫山天壇峯通仙觀,有《重修天壇山通仙觀碑記》留存。 [2] 

荊紫山現代開發

2013年,荊紫山深度開發項目開展招商。 [7] 
再度開發時,荊紫山被更名為“荊紫仙山”。 [4]  由龍潭大峽谷的開發公司萬山湖旅遊公司負責開發。
2014年4月2日,荊紫仙山景區開門迎賓。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建成了集道教觀光、生態休閒、度假療養、户外運動、文化研修為一體的綜合型景區。 [6] 

荊紫山名稱由來

荊紫山因山多荊樹、春夏時節紫花爛漫而得名。
古稱荊山,因山上應多荊樹而得名。
又名敖岸山,該名最初出現在《山海經》中,也與黃帝有關。
後來,人們發現山的北麓有金礦,便大肆進行開挖,並稱此山為金子山。
當金子越挖越少的時候,滿山的荊樹卻一直都在,花開時一片紫色,於是人們又將金子山叫成了荊紫山。 [1] 

荊紫山位置境域

荊紫山位於新安縣北部石井鄉境內,距新安縣城56公里。西與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相接,北與晉南中條山、濟源王屋山隔河相望。 [1] 
荊紫山沿黃河南岸,為東西走向,西起新安和澠池交界處之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東至蓮花寨(戰)山,綿延六七十公里。

荊紫山主要建築

荊紫山玉皇閣

玉皇閣,建於山頂為八角亭式建築,並有明正德五年《重建玉皇廟記》碑一通。

荊紫山小天壇

小天壇,位於北山樑高處,為黃帝祭天之處。

荊紫山真武堂

真武堂,存有遺址及殘碑六通,系明代重修殿堂碑記。

荊紫山通仙觀

通仙觀,建於南山腳,俗稱荊山廟,為宋元時所建。有殿宇數間及殘碑五通。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有廟會。

荊紫山桃花園

在荊紫山北側半山腰處,有一桃花園,寬二里許,長約八里左右,每當早春二月,山嶺積雪猶含凍,山下桃花已逢春,桃園勝境,妙不可言。 [12] 
荊紫山桃花園 荊紫山桃花園

荊紫山景點特色

登上山頂,放眼四望,可目窮千里,豫西、晉南,蒼山如海,滾滾黃河如長龍巨蟒,由萬山叢中狂奔而來,旋又盤谷穿峽翻騰而去,足使人胸懷豁明,豪情倍增。峯巒絕壁間嵐靄蒸騰,“孤峯獨秀,晴嵐圍翠”,列“荊紫生嵐”為新安八景之一。
主峯絕崖下,有野牡丹園,長約3公里,寬數十米不等。每逢花季,花朵競放,萬紫千紅,花期延續一月之久。景區內有荊紫生嵐、九龍戲水、石屏疊翠、荊山紅葉、關郎春晴、閬苑牡丹、牧馬古地、桃園春色等大八景,和禮斗天壇、奠聖險崖、薰池穴居、山神望月、天門通衢、金台觀日、水洞仙蹟、登天雲路等小八景。小浪底水庫蓄水後,因該山植被良好,峻峭挺拔,人文聖蹟眾多,已成為大黃河旅遊線上的熱點地區。近年來,恢復修建了太極廣場、大殿,規模宏大、氣勢不凡;修築的四千餘級石台階道貫穿南北,纏繞山間的環湖公路可讓您飽覽四周美景和黃河神韻。
荊紫山
荊紫山(5張)
巍峨的山頂風光無限,登山極目四周,黃河繞山繞澗,如絲如練。再聽山下松濤與河濤交匯,令人心曠神怡。遊遍荊紫山,最讓人流連的還是漫山遍野的花香。沿途的香客和山民自會向你介紹荊花、棗花、洋槐花,桃花、杏花、棠梨花,連翹、油菜、柿子花……途中還可以買到花產品——槐花蜜、柿子醋、山韭菜等大山珍品。山下大爺會憨厚地説:“荊紫山山花由山神看護,花香蜜甜,荊花、棗花、洋槐花,8月荊花天下奇,那時,小雪花大小、紫白色花瓣兒,才把荊紫山打扮的名副其實。

荊紫山主要山峯

荊紫山天壇峯

天壇峯,是黃帝祭天所登之山,海拔829.1米, [4]  又稱小天壇,是荊紫山主峯之一,歷代皇帝多次到此祭天。上面有不少古碑,還有清代建築玉皇閣、黃帝祭天處遺址等。 [1] 

荊紫山日觀峯

日觀峯,是荊紫山的另一主峯,俗稱歪頭峯, [1]  海拔836米。 [4] 

荊紫山主要景觀

荊紫山大八景

1、荊紫生嵐
荊紫山主峯包括天壇峯(海拔829.1米)和觀日峯(亦稱歪頭峯,海拔836米),險峯秀色,雲蒸霞蔚,紫嵐香靄,浮光流彩,若聚若散,飄忽迷離。新安縣舊志稱其為“孤峯獨秀,晴嵐圍翠”,列“荊紫生嵐”為新安八景之一,古人有詩讚曰:
霞影遠籠晴樹色,黛痕輕染暮山秋。
俗塵半點飛難到,瑞霧千層豔欲流。
又有:
淡煙束山腰,薄霧冒山頂。
枕石卧松陰,野風吹不醒。
2、九龍戲水
天壇峯的北側,自山脊而下,有九道長短不等的山嶺,延至黃河岸邊。恰如九條蛟龍,伏山而卧,將頭伸向水中,正在戲耍一般。形似九龍,勢如戲水,故人稱“九龍戲水”。維妙維肖,十分逼真。躍躍欲試,如騰似飛。相傳東海龍王有一不守家規的龍子,有一年春天,藉着踏青的機會,領着一家大小九人,到荊紫山一帶觀光遊覽。看到由燻池守護的牡丹園後,陶醉於荊紫山的美好景色,一連遊玩了幾天,也未回宮。龍王聞知此事,勃然大怒,派手下兵將前來捉拿龍子一家九人。當九龍王欲從山頂入河,沿黃河回龍宮的時候,龍王派的兵將已到,捉拿押走了龍子九人,留下了他們伏在山坡上的軀體。所以,我們今日仍能見到九龍伏在山坡戲水的情景。
3、石屏疊翠
在觀日峯的西側,有懸崖百丈,恰如石屏一般,遮住自西向東的視線。絕壁之下有虎伏龍卧的峯巒,重重疊疊,縱橫交錯。猶如一座樓閣林立,亭台密佈的城池,更象一座建築別緻的豪華宮殿。有人稱其為天然的“布達拉宮”,也頗有一些道理。自春至秋,繁花似錦,林木葱蘢,羣芳鬥豔,是一幅絕妙的奇峯怪巖、五色斑斕的水彩畫。正如詩人所吟:
含金孕玉一名山,峻峭葱蘢入雲端。
斷崖凌空成絕壁,秀峯疊翠賽金蘭。
4、荊山紅葉
荊紫山原名荊山。白天壇峯向西,直至放馬腰一帶的萬山叢中,每逢到了秋季,那經霜變紅的林木,漫山遍野,一望無際,一派五彩斑斕的景象。恰似“萬木霜天紅爛漫”,“霜葉紅於二月花”,不是春天,勝似春天。每當這時,久居城市的遊客,常成羣結隊,三五為伴,絡繹不絕地到這裏來觀賞遊覽“荊山紅葉”這一美景。
5、關郎春晴
關郎溝位於荊紫山觀日峯的西南側。羣山環抱,形如盆地。內有夾溝,溝中有泉;泉水甘冽,四時不涸。整個山溝雜木成林,鬱鬱葱葱。每當春季到來,山花爛漫,桃李爭豔,五彩繽紛,耀眼奪目。雨過天晴,嵐靄飄浮,牧歌迴盪,鳥語花香,真如仙境一般。故有“關郎春晴”之景觀。
“關郎”這個名字,與楊家將頗有淵源。相傳元朝初期,為了鞏固其統治,便派兵四處尋查追擊趙宋的餘部。趙宋與楊家將的後裔,輾轉流離,最後屯兵於黛眉山上。元兵便在黛眉山的周圍,形成了包圍圈。駐紮在兩山之間的一道峽谷裏的一隊元兵的將領名叫“郎格德”。一日郎格德率兵攻的黛眉山,行至放馬腰,就被堅守在黛眉山的宋軍打了回來。這時,元兵的後路已被切斷。郎格德及其部下被圍困在這羣山環繞的深溝裏,經過幾個回合的激戰,元軍兵敗,郎格德被俘。因此,宋元兩軍激戰的深溝便留“關郎溝”這個名字,而元兵駐紮在峽谷,猶如一條“衚衕”,後人便稱之為“元衚衕”。今天所説的“元古洞”,便是“元衚衕”的轉音。
6、閬苑牡丹
在荊紫山天壇峯之北側,臨近懸崖處,有一片天生的牡丹。其面積寬一里許,長約五、六里,環繞山坡;形成一個寬大、絢麗的花帶。人稱為“牡丹園”,這便是“閬苑牡丹”。
相傳,太上老君奉天帝之命在這裏煉丹,常年不能回家。其妻黛眉聖母便前來找他。二人發生了矛盾,鬧得不可開交,天帝念他們夫妻糾紛,便悄悄地讓老君到了北頂山,繼續讓他煉丹,另派龜山金母(即西王母)來安撫處理黛眉聖母之事。龜山金母安慰了黛眉聖母,讓她兼管荊紫山一帶的煉丹。並從閬風苑帶了牡丹、仙桃等四仙花賜於她。黛眉聖母便把牡丹、仙桃等四種仙花種植在荊紫山的山坡上。這四種仙花,生機旺盛,很快就繁殖開了。滿山遍野一片燦爛,成了荊紫山的一大景觀。這其中的牡丹,就是今日的“閬苑牡丹”。這裏的牡丹,花冠呈黃白色,花瓣肥厚碩大,雌蕊如棗呈紫紅色,雄蕊如絲呈金黃色,朵大香濃,歷來負有盛名。志書有載,歷代文人多有讚詞。
7、牧馬古地(雄信放馬處)
荊紫山觀日峯西部有一平緩的山嶺,林木葱蘢,雜草茂盛,雲飄霧繞,景色宜人。人稱“放馬腰”。相傳為隋末單雄信的牧馬之地。據《舊唐書·李密傳》載:單雄信系隋末曹州人。他是翟讓的好朋友。從小就矯健勇猛,尤其能馬上用槍。在李密的軍中,號稱飛將軍。唐太宗圍迫東都洛陽,單雄信出兵拒戰。援槍躍馬,步步逼近,幾及太宗,徐世劫大聲呵斥説:“此乃秦王,不得無禮!”(李世民原為秦王)單雄信有些恐懼,慌忙退兵,太宗才得以免受刀槍之苦。洛陽平定後,單雄信在洛陽被斬。相傳單雄信被斬後,首級懸於城上,屍體運回葬於峪裏太澗,今有墳墓尚在。
8、桃園春色
在荊紫山北側半山腰處,有一個桃花園,寬二里許,長約八里左右。這裏的桃花,相傳原是龜山金母賜給黛眉聖母,讓她觀賞的仙桃花,時間久了,後人便稱之為“山桃花”。每當早春二月,山嶺積雪猶含凍,山下桃花已逢春,桃園勝境,妙不可言。等到漫山遍野的黃刺梅、山櫻花、母主花、連翹花等開放時,十里長坡,如錦似繡,點雪綴銀,一派花的海洋,伴以剛剛吐綠的叢林百卉,更為奇妙壯觀。人行其間,如臨仙境,真令人心曠神怡,無酒自醉。

荊紫山小八景

1、禮斗天壇
天壇峯玉皇閣北側有一石壇,處懸崖絕壁之頂,臨萬丈不測之淵。史籍所載系軒轅黃帝祭天之壇。清代康熙二十年,有《重修天壇山通仙觀碑記》,標題直接點明荊紫山即天壇山。明代更有三塊石碑也記述了此山的天壇,曰:“中矗孤峯,有禮斗定心之石,……喜曰‘小天壇也’。……《古今圖書集成》四百二十九卷《河南府部》中有:“天壇山,荊紫山一峯之高者,上有神祠(即指玉皇閣),其北有天壇。”的記載。雖説這裏為“小天壇”,但它卻是黃帝最早的“禮斗定心之處。黃帝定密都於青要山上,常到此遊覽祭典。後與蚩尤交戰,發兵於此,並在此祭天祈禱,以求天助。使“天下安定,人心歸依”。
2、奠聖險崖(捨身奠聖崖)
在荊紫山天壇峯頂玉皇閣之西側,有一伸向鬥空的懸石,長十米許,寬六米左右,前輕後重,半卧崖端,半伸空中,上浮嵐煙,下臨深淵,人立石上,稍有晃動。非膽壯者不敢登也。故稱“捨身崖”。明代弘治十一年《重修真武堂記》中雲:金子山(即荊紫山)中矗孤峯,有禮斗定心之石,捨身奠聖之區。這裏的“捨身奠聖之區”,便是指“捨身崖”而言。相傳,西王母雲遊天空,往來此山,都在這裏着地或昇天。凡修身得道者均在此昇仙。古有孝子曾在此捨身救父。所以,凡登臨朝聖者,無不立此石以驗其誠。
3、薰池穴居
在荊紫山天壇峯的懸崖下,牡丹園的上邊,有一併列的雙門石洞,高二米許,深四米左右,寬約三米。人立洞口,可俯視滔滔黃河,仰望萬丈險崖,近觀九龍雄姿與牡丹爭豔,遠眺秦東晉南,蒼山峻嶺盡收眼底,既是尋聖覓蹤之處,又是賞景觀濤的好地點,相傳這是山神薰池當年居住的地方。《山海經·中山經》“中次三山”曰:黃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即荊紫山),其陽多壇之玉,其陰多赭、黃金。神薰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蓓如舉。
4、山神望月
在荊紫山觀日峯南側的懸崖之端,有一雄偉的石柱,高高地挺立在那裏。遠望猶如昂首望天的巨人。人稱“山神望月”。相傳山神薰池守護荊紫山的珍寶,為防妖魔鬼怪前來盜竊,常是日落而出,月落而息,整夜不停地在山上巡邏。一次,烏雲密佈天空,他看不見月亮是否落下,便一直站在那裏,昂首望着天空。時間久了,累得不行,站在那裏往山崖上一靠就睡着了。一眨眼,幾千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他還挺挺地站立在石崖邊,仰望那天空的月亮。人們都稱讚:“薰池不愧是一位忠於職守的山神”。所以,後人便在荊紫山坡的大道旁為他建了祠廟,往來行人路過此處,都要到廟裏去焚香祭拜一番。
5、天門通衢
在荊紫山的天壇峯與觀日峯之間,是攀登兩峯的必經之路。中間有一山門,人稱“南天門”。由此側攀援而上,到了南天門,放眼遠眺,一望無際,起伏蜿蜒的羣山峻嶺盡收眼底。由南而北行至此處,遠望秦東晉南,羣嶺起伏,蒼莽如海。俯瞰黃河,滾滾滔滔,一瀉千里。真如登上雲天一般,使人豁然開朗,心曠神怡。相傳當年玉皇大帝、西王母及軒轅黃帝等,常由這一山腰,往來於天壇峯與觀日峯之間。於是,便成南天門兩側的通道。至今那裏還有行跡可見的玉皇道。
6、金台觀日
在荊紫山觀日峯的絕頂,有一巨石平台,位於懸崖峭壁之上。相傳當年龜山金母奉玉皇大帝之命,前來安撫黛眉聖母,並賜四種仙花,就是在這個石台上,所以後稱這個石台為“金母台”,亦稱“金台”。凡登臨者,多覽勝於此。朝觀日出,太陽由雲海中跳出地面,半天紅霞,金光燦爛;暮觀日落,蒼山莽莽,飛金流光,人間奇觀,盡收眼底。據説黛眉聖母的丈夫太上老君一到北頂山,便不曾回來。
黛眉聖母在閒暇之時,就來到這金母台上,向着北頂山眺望自己的丈夫。早盼日出,暮盼日落,盼了一天又一天,也一直未見太上老君回來。黛眉聖母思念丈夫、天天觀日的這個“金台”,卻永遠地留在了這裏。
7、水洞仙蹟
水洞仙蹟俗稱滴水洞天。在荊紫山北麓的半崖處有一石洞,寬、高各一米許,人屈身可入。在離洞口七八米處,有一水潭,上有滴水如珠斷線,不停地落到水潭中,發出清脆的響聲,如仙樂一般。再進五、六米,直到側折,又有一潭,水深莫測,寬不可越。秉燭裏望,洞深不能見底。潭水頂上,有一通向崖前洞門上方的口。因在水上,人無法進入。外口離地面有數丈之高,無物相助亦無法人內。洞內涼爽,潭水清冽。天愈旱水愈旺。附近居民,常在天旱缺水時來此打水。滴水不斷,潭水不溢,前邊打,後邊添,從不幹涸。人們傳説這是王母娘娘賜給當地百姓的保命水。故稱此洞為“水洞”,亦稱“水簾洞”。方圓左近前來觀賞者絡繹不絕。
8、登天雲路
在荊紫山天壇峯南麓通仙觀的西側,有一排石階直通峯頂。自通仙觀至峯頂,約有五里許。下段為緩道,有似魚脊的石階均勻地排列到山崖下。猶如神工鬼斧一般,精巧整齊。上段在石崖上,有高低錯落的岩石接連不斷地排到峯頂。經常有浮雲繚繞,嵐煙籠罩,故稱“登天雲路”,俗稱“上天梯”。人們説這是神仙登天之路,人行此路者必受神仙保佑,能夠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因此,凡有志登高者,多循雲路,以勵壯志。

荊紫山衍生作品

荊紫山詩詞

清道光年間趙登科有《詠荊紫山》詩云:“一柱凌霄削玉蓉,翠鬟更有紫霞封。光騰銀漢三千界,勢薄崑崙第一峯。地闢雲窩引虎豹,天開蜃窟走蛟龍。居然宇宙絕高處,靈雨仙風在箇中。”

荊紫山民歌

當地民歌“荊山老道三千三,各執道劍下荊山。”相傳以前這裏的道士是練劍的,曾像俠客一樣仗劍下山,幫附近的峪裏百姓驅走盜賊。 [2] 

荊紫山圖書

1999年,《黃河明珠荊紫山》一書出版。 [2] 

荊紫山相關活動

荊紫山金秋紅葉節

荊紫仙山首屆“金秋紅葉節”於2014年10月18日開幕,以“賞荊紫紅葉 觀黃河美景”為主題, [9] 

荊紫山桃花節

荊紫仙山首屆桃花節於2015年3月開幕,以“桃花之約,浪漫之旅”為主題,為期20天。 [10]  至2022年,已連續舉辦八屆。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