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江鴨

鎖定
荊江鴨,即荊江麻鴨鳥綱雁形目,屬蛋用型地方優良品種。因其主要產於荊江沿岸,故稱荊江鴨。
荊江鴨的主產區監利縣地處長江中游平原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温和多雨,年平均氣温15.7~17.2℃,降水量1230毫米,無霜期229~298天,生態條件良好,很適宜荊江鴨的生長髮育。
別    名
荊江麻鴨
中文學名
荊江鴨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鴨屬
綠頭鴨
亞    種
家鴨
分佈區域
荊江沿岸長江中游平原湖區

荊江鴨產地環境

荊江鴨
荊江鴨(5張)
產區地廣田多。監利全縣總面積3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3.1萬畝,其中水田112.65萬畝,佔65%;旱地60.45萬畝,佔35%,種植以水稻、麥類、豆類為主的多種農作物,養鴨飼料充足。此外,全縣尚有水面19.5萬畝,溝河縱橫,湖塘棋佈,盛產魚、蝦、和澤草,有較多的天然飼料。
據調查,監利縣汴河鎮合理村,在清光緒初年就已餵養當地麻鴨,距今已有百年曆史。
在長期的餵養過程中,廣大鴨農十分注意選育鴨種,解放前就有自繁自養的習慣,並積累了選優去劣的經驗。
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荊江鴨。

荊江鴨體型特徵

荊江鴨頭稍小,額微隆起,似“鱔魚”頭型。眼大有神,眼上方有一長條眉狀白毛。
頸細長而靈活,體軀稍長,肩部較窄,背平直向後傾斜並逐漸變寬,腹部深落,個體小而結實,屬蛋用鴨體型。
上喙呈石青色,下喙及脛蹼為橙黃色。全身羽毛緊湊,公鴨頭頸部為翠綠色,頸以下至背腰部為深褐色,尾部為淡灰色;母鴨頭頸多為灰黃色,背腰部為黃底黑碎斑或褐底黑碎斑,以前者居多。
成年鴨體型外貌與1982年比較,變化基本不大。

荊江鴨生活習性

喜歡有水的地方生活。

荊江鴨生產性能

1、生長速度
荊江鴨個體小,生長速度較慢,60日齡的平均體重僅為初生重39.58克的12倍左右,但90日齡體重為60日齡體重的一倍以上。
2、產蛋性能
荊江鴨
荊江鴨(5張)
據1982年調查統計316只荊江鴨,全年共產蛋67755個,平均每隻年產蛋214.4個。在精心餵養的條件下,年產蛋量可達300個以上。年平均產蛋率58%,平均蛋重63.55克。而在1959對江陵、沔陽羣鴨2500只進行調查,全年共產蛋470390個,平均每隻年產蛋188.16個,年平均產蛋率為51.55%,平均蛋重為60.35克。由此可見,監利飼養的荊江鴨,不僅沒有退化,生產性能還有所提高。荊江鴨蛋呈橢圓形,蛋形指數為1.40,蛋殼較薄,但光滑結實。白殼蛋較大,約佔總蛋數的74%;青殼蛋較小,約佔總蛋數的26%。
3、繁殖性能
荊江鴨公鴨性慾旺盛,配種能力強,一般每隻公鴨可配20~25只母鴨。產區羣眾習慣於用頭一年孵出的公鴨留作第二年的種公鴨,配種一年後淘汰宰殺。母鴨約100日齡左右開產,最早的90日齡即可開產,具有早熟的優良性能,在2~3週年時產蛋量最高,一般多利用3~4年。據監利縣朱河鎮畜牧獸醫站孵化室2001年孵化記錄,一次入孵種蛋6440個,受精率為93.1%,孵化率為95.04%。
4、適應性和生活力
荊江鴨適應性廣,善於放牧,抗暑耐寒能力強,夏季產蛋率可保持在70%以上,冬季仍能潛入深水覓食。
監利縣白螺鎮個體鴨場2001年育雛鴨2242只,在放牧條件下,30日齡成活率為94.88%,60日齡成活率為87.74%。
據1982年對監利縣汴河公社鴨業場所餵養的500只成年鴨的覓食力測定,鴨羣趕入收割後的3畝稻田內放牧1小時,立即宰殺其中的4只,取其食道膨大部及腺胃內容物稱測,平均每隻成鴨覓食120.8克,其中谷粒1214粒,小石子130.5粒,稗子511.5粒,小田螺397.5個。可見荊江鴨在放牧條件下,覓食力較強。
5、屠宰率
據監利縣畜牧獸醫站1982年對6月齡的5只公鴨和10只母鴨的屠宰測定結果,宰前平均體重公鴨為1398.2克,母鴨為1206.60克;半淨膛屠宰率公鴨為79.68%,母鴨為79.93%;全淨膛屠宰率公鴨為72.22%,母鴨為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