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江河曲

鎖定
荊江河曲就是荊江的河彎曲折率,河道的彎曲程度。
荊江原長404千米,今長331千米,寬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河道呈西北、東南向,習慣上以藕池口為界,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上荊江長164千米,河道彎曲並呈週期性展寬,河彎曲折率,河道的彎曲程度,通常用河道的長度與彎頸間直線距離的比值——曲折率來表示。曲折率大,河灣大;曲折率小,河道順直。為1.7左右,為順直微曲性河道。水道分歧,汊江發育,心灘和江心洲較多,在荊江18處江心洲中,上荊江即佔16處,因而水流分散,具有分汊型河牀特色,濱江的枝江縣名即源於此。下荊江江流蜿蜒曲折,河道長度為240千米,而直線距離只有80千米,江流在這裏繞了16個大彎,素有“九曲迴腸”之稱,屬典型的蜿蜒型河道。
中文名
荊江河曲
簡    介
荊江的河彎
河彎曲折率
平均為3
曲折率
在我國的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
下荊江自由河曲極為發育,橫向擺幅達20~40千米,河彎曲折率平均為3,在我國的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而其中的孫良洲河彎道河道的長度為10餘千米,直線距離不到500米,曲折率高達25。人們根據河彎的平面形狀,把類似孫良洲這樣的河彎稱為“河環”。
蜿蜒型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河彎的凹岸不斷崩坍,河彎變得更加彎曲。“一彎彎,彎彎變”,河道向下遊蠕動,河長逐漸增長;河彎繼續自由發展就形成幾乎對穿的河環,河環狹窄處一旦被洪水衝穿,便發生自然裁彎,河長就迅即縮短。如此週而復始,交替出現,河牀就很難穩定下來。據統計,下荊江近100年來,曾發生過十餘起自然裁彎,最近一次為1972年發生的石首縣沙灘子自然裁彎。自然裁彎發生後,江水從河曲頸部通過,成為新河,老河道上下口門淤塞,形成牛軛湖。下荊江兩岸分佈了許多牛軛湖,如尺八口、月亮湖、大公湖 、西湖、沙灘子等,正是荊江古河道的殘跡。
下荊江自由河曲之所以特別發育,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為原因。首先,下荊江河谷上部為粘土層,受其限制,河牀斷面較窄,而河谷下部為細沙層,沙層頂板又超出枯水位,故易發生強烈的崩岸,這一河牀邊界條件對形成半徑較小的穩定河曲十分有利;其次,汛期洪水和 泥沙從長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經上荊江三口,因此,下荊江年內和年際流量變幅較小,又受洞庭湖出湖流量的回水頂託的影響,使下荊江比降十分平緩、穩定,水流切灘作用減小,有利於曲流的發展;第三,沿江堤防堵塞了分流穴口,限制了河曲帶的寬度,增大了流量,也促進了河彎發育。
太過彎曲的河道,不僅徒然增長了航程,而且由於彎道內流速減小,容易淤積成沙洲淺灘,阻礙航行;同時,也降低了洪水下泄的能力,容易造成洪水壅塞,引起堤防潰口。因此,進行人工截彎,順直河道,實為必要。1967、1969年水利工作者兩次成功地在下荊江進行了中洲子和上車灣人工裁彎工程和一處天然裁彎,在穩定河勢、防洪和航朔矯媯加忻饗緣效益。20年來,長期搖擺不定的中洲子、上車彎河段,已漸漸穩定下來,下荊江的行洪能力 ,也由於彎道的減少而提高,一般可增加4000立方米/秒的泄洪量,大大減輕了洪水對荊江大 堤的威脅,下荊江的河道也因之縮短了8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