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尸

鎖定
“荊尸”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jīnɡ shī。一説是春秋時楚國陣法名。
中文名
荊尸
拼    音
jīnɡ shī
類    別
漢語詞彙
解    釋
春秋時楚國陣法名

荊尸出處

該詞最早出現於《左傳·莊公四年》的“楚武王伐隨”篇:“四年春,王三月, 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 ”。後來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也有記載:“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荊尸古籍釋義

杜預集解:“屍,陳也。荊亦楚也,更為楚陳兵之法。”“ 楚武王始更為此陳法,遂以為名。” [1] 
孔穎達疏:“楚本小國,地狹民少,雖時復出師,未自為法式。今始言‘荊尸’,則武王初為此楚國陳兵之法,名曰‘荊尸’,使後人用之。” [2] 
晉代杜預和唐代孔穎達均認為“荊尸”是春秋時楚軍陣法名。

荊尸其他説法

一、政法説 [3] 
李宗侗先生將“楚武王荊尸”解釋為“楚王所做的政法” [4]  。這裏是將“荊尸”理解作“政法”的, 稱之為“政法説”。
二、月名説 [3] 
曾憲通先生將《左傳》中的“荊尸”與秦簡的“刑夷”相聯繫, 認為“荊尸”就是秦簡之“刑夷”, 都是指代楚的月名。曾先生還指出, “周曆建子, 比夏曆早兩個月, ‘王三月’正是夏曆正月, 與‘秦楚月名對照表’所示歷數相合。
三、軍事説 [3] 
楊伯峻先生在1981年版的《春秋左傳注》支持杜預的觀點, 認為“荊尸”是“楚國陳兵之法, 楚武王初為之, 此作動詞用。宣十二年‘荊尸而舉’, 用與此同”。 [5]  後來楊先生放棄了這一説法, 誠如上文所言, 既引用“月名説”, 卻又懷疑“荊尸”用作動詞指“軍事”。
四、祭祀説 [3] 
楚國曆史文化辭典》將“荊尸”解釋為楚國行軍之祭。認為“荊尸”應為兵祭, “將齊”的“齊”同“齋”, 指祭祀齋戒, 並引《禮記·坊記》“祭祀之有屍也, 宗廟之有主也, 示民有事也”注“屍”即木主為證。 [6] 
參考資料
  • 1.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2.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北京:中華書局,1959
  • 3.    也談《左傳》中的“荊尸”  .中國知網.2017-06[引用日期2018-11-18]
  • 4.    李宗侗.春秋左傳今注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 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 6.    石泉.楚國曆史文化詞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