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荊公學派

鎖定
荊公學派亦稱“荊公新學”。以北宋王安石為代表的學説。以“萬物一氣”“氣生五行”。“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為者”(《致一論》)。聖人可學而成,王道當可求而致。追求“德政”,“以仁義禮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則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論》)。
王安石自言“某自百家諸子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諸小説,無所不讀”(《答曾子固書》) [3]  ,與子王雱呂惠卿重注《詩》、《書》和《周禮》,合稱《三經新義》,並於熙寧八年(1075)頒佈於學校,成為官學書籍。 [1] 
中文名
荊公學派
別    名
荊公新學
代表人物
王安石
學派成員
王安禮王安國王雱呂惠卿
亦稱“荊公新學”。以北宋王安石為代表的學術派別。提出“萬物一氣”的命題,認為“氣”生成“五行”,構成萬物。認為人具有感覺和思維能力,能認識世界萬物,“天下之事,固有可思可為者”(《致一論》)。聖人可學而成,王道當可求而致。追求“德政”理想,相信“以仁義禮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則天下莫不化之也”(《王霸論》)。欲從儒家經書中尋找“變法”理論依據,與子王雱及呂惠卿重注《詩》、《書》和《周禮》,合稱《三經新義》,並於熙寧八年(1075)頒佈於學校,成為法定教材,以統一國人思想。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氣魄進行變法。主張培養“為天下國家之用”的經世人才,罷無用之詩、賦,用經義、論、策代帖經、墨義以取士。學校改革以務實為歸旨,創“三舍法”,嚴明考核和管理制度。學派成員有王安禮王安國王雱呂惠卿陸佃等,均能恪守新學要旨,各有作為。後世褒貶不一。全祖望説:“荊公解經,最有孔、鄭諸公家法,言簡意賅。惟其牽於《字説》者,不無穿鑿。是固荊公一生學術之秘,不自知其為累也。”(《宋元學案·荊公新學略》)其學術主旨為南宋事功學派所繼承。
自兩漢以來,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守舊、迂腐的思想學説和“二程理學”的沉悶統治,王安石在哲學、經濟、教育、倫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新的思想體系——“荊公新學”,為他的“熙寧變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理論基礎。他概括了北宋蓬勃發展的自然科學成就,繼承了李覯唯物主義思想,建立了以“氣”一元論為基礎,以“天人不相干”的思想為核心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提出了萬物皆變和運動變化的根據在於事物內部有“藕”、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在認識論上,提倡調查和“體驗”,主張學而知之、勤思好學的反映論。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所描述的“元氣—陰陽—五行—萬物”的宇宙生成理論,不僅在哲學上而且在自然科學上都有很高的價值。他天才地猜測宇宙的起點,不是在空間上相互間斷的物質微粒,而是一種綿延連續的物質——“元氣”。
“元氣”是物質和空間的統一,空間不再是容納物質的框架;他所描繪的宇宙發展過程,不是機械力的作用過程,而是一種形態物質向另一種形態物質轉化的過程。王安石的宇宙論比起歐洲的宇宙論,包括古代原子論者宇宙生成論和近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天假説,都要前進得多,合理得多。在這個思想基礎上,王安石大膽地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聾發聵的政治思想。難能可貴的是,他從這些思想出發,積極倡導和推行政治變革,轟轟烈烈地幹了一番改革事業。面對“積貧積弱”的政治局面,他兩度為相,發動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熙寧變法”運動。這場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趙宋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威武雄壯的社會變革運動。因此,王安石被列寧稱讚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