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腹鏈蛇

鎖定
草腹鏈蛇(學名:Amphiesma stolatum)為遊蛇科腹鏈蛇屬的一種中小型無毒蛇。頭橢圓形。頭頸部黃褐色或紅褐色,體尾背面黃褐色,體背兩側各有1道淺色縱紋,自頸後延伸至尾末,身體前段縱紋較為模糊,體中後段較為明顯。
棲息於平原、丘陵、低山靠近水源之處。主要捕食蛙類、魚類等。在中國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中國以外分佈於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草腹鏈蛇
拉丁學名
Amphiesma stolatum [1] 
別    名
花浪蛇 [2] 
草花蛇 [2] 
草遊蛇 [3] 
黃頭蛇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有鱗目
亞    目
蛇亞目
遊蛇科
腹鏈蛇屬
草腹鏈蛇
亞    種
[4] 
分佈區域
亞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5] 

草腹鏈蛇形態特徵

草腹鏈蛇色斑

草腹鏈蛇
草腹鏈蛇(4張)
頭背暗褐色略帶紅,吻端及上唇色白,部分上唇鱗溝色黑;頭腹白色,偶有褐色點斑。眶前鱗與其前鱗片之鱗溝與第二和第三上唇鱗之間的鱗溝色黑,前顳鱗前緣與第五和第六上唇鱗之間的鱗溝色黑,而眶前鱗、眶後鱗和眶上鱗的外緣色都淺淡,注意觀察可看出眼周略呈一白圈。背面棕褐色,軀尾兩側第五至第七行鱗片(前段)或第四至第六行鱗片(後段)鱗行各有一條淺褐色縱紋,兩縱紋以多數黑色橫斑相連,凡橫斑與縱紋相交處都有一白色點斑;腹鱗白色,兩外側(特別是軀幹前部)多有黑褐點斑,前後綴連成鏈紋;尾腹面白色無斑。 [6] 

草腹鏈蛇鱗被

頭大小適中,與頸可以區分;鼻孔大而圓,靠近鼻鱗上部,幾乎與鼻間鱗相切,鼻鱗下溝達第一上唇鱗;眼較大,瞳孔圓形。頰鱗1枚;眶前鱗1枚,眶後鱗3枚,個別一側2或4枚;顳鱗1+2枚,少數一側後顳鱗3或1枚;上唇鱗8枚(2-3-3,少數一側3-2-3),個別一側9枚(3-3-3);下唇鱗10枚,第一對在頦鱗後相接,前5枚接前頷片,個別一側9(4)或11(5或6);頷片2對。背鱗19-19-17行,除兩側最外一行平滑外,其餘均具稜;腹鱗142~157枚;肛鱗二分;尾下鱗41~82對。上頜齒每側24~26枚,最後2枚驟然增大,與其前齒列間有一齒間隙。 [6] 

草腹鏈蛇生活習性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80米的平原、丘陵、及低山地區。在河邊、山坡、路旁、耕地、穀草堆、院內、住屋附近,甚至樹上都有發現,常在稻田或其他靜水水域中游泳,或在田埂、頭停靠草叢上伺機捕食。主要捕食蛙類、魚類等。卵生。 [6]  [3] 

草腹鏈蛇分佈範圍

在中國分佈於廣西、雲南、貴州、廣東、海南、香港、澳門、台灣、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西藏。國外分佈於不丹、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 [2] 

草腹鏈蛇保護現狀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無危(LC)。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