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場門

鎖定
草場門,位於南京城西,是南京明城牆晚清時期增闢的城門之一。草場門因其城內有大片的草場而得名,介於定淮門清涼門之間。附近有南京藝術學院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河海大學等高校,草場門大街經草場門大橋過外秦淮河,到達河西龍江、中保村等地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定淮門之間,開闢了草場門。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1954年,草場門城門遭到拆除。草場門是南京明城牆最早被拆除的城門,而草場門作為地名沿用。其舊址位於今草場門大橋東公交站附近。
草場門廣場位於南京市鼓樓區虎踞路、北京西路、草場門大街的交匯處。草場門大橋為草場門大街上一條連接就主城與河西地區的東西向城市橋樑,跨越外秦淮河。
中文名
草場門
地理位置
南京市西部
開闢時間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拆除時間
1954年

草場門背景介紹

草場門,為二十世紀前半葉南京城牆的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城牆西段,現草場門大街東端護城河東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交通運輸需要而開。1958年被拆除。草場門廣場、草場門大街和草場門大橋均使用了“草場門”作為名稱。草場門廣場位於南京市鼓樓區虎踞路、北京西路、草場門大街的交匯處。草場門大橋為草場門大街上一條連接主城與河西地區的東西向城市橋樑,跨越外秦淮河。
今天的草場門實際就是一個地名,北京西路的盡頭有著名的南京藝術學院和江蘇第二師範學院等

草場門拆除原因

在拆除以前城門被封堵多年,周圍也屬荒涼地界,建國初期,物資匱乏,南京有家建築公司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全體幹部羣眾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由於工程進度快,出現了磚塊短缺供應不上的局面,有人突發奇想,盯上了草場門附近的城磚,何不拆城取磚以解燃眉之急,一塊城磚可以低上七八塊小青磚啊,,一段城牆就可以蓋好多樓房啊,於是報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變廢為寶”,“古為今用”,又例舉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領導們想了很久終於同意了這一“善舉”,南京城牆的滅頂之災由此開始。

草場門拆除簡考

1953年3月,南京市市長惠浴宇要求南京市工務局先後開通定淮門、鍾阜門、武定門草場門四座城門。工務局隨即學派工先後打通了前三門,惟草場門因一部分拱圈必須拆除,保留一部分亦須加安全設施,此項工作大部分為技術性質,即拆除城拱,亦在高處進行,居高臨下,非賑工所能勝任。市工務局於3月21日擬就預算一份上報市政府,擬請全部招商承辦。同年3月28日,市政建設委員會同
意工務局所請事由,其款項由市財委批核發付。1953年9月12日,在草場門拆通工程中,將該城牆外側6米危險處實施拆除,發現城門剩餘拱圈的頂部情況很壞,下雨時項圈漏水甚劇。工務局考慮到1954年度基建有北京路將通達草場門項目,提出原拆通草場門計劃中殘餘拱圈用竹笆支撐的辦法較危險,建議在不增加預算的前提下(由華東電業工程學校購買所拆城牆建材),將草場門殘餘拱圈一併拆除。遂得到南京市陳立平副市長的同意,拆除草場門拱圈。1953年10月7日,南京市建設委員會主任惠浴宇在給市工務局的批覆中提出:“惟防止在拆除後參差不齊並易發生坍塌危險,請你局將其兩側城牆繼續砌平,以策安全。”1953年12月11日,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向南京市建委轉交《為轉知省府批覆不同意拆除草場門請查照執行復由》,其中轉引江蘇省文化事業管理局12月9日文管社字第2296號函:“現接省府蘇辦秘字第8387號批覆:"我們不同意將草場門拆除,如為便利防空交通,可將拱門改成方門,四面用磚木砌造,用費不多,又保存了古城全貌,希研究執行。"”但是,“草場門業經陳(立平)副市長批示拆除”(1953年11月拆除草場門城門30米),因此,田藍田的批示是:“此文請工務局閲後存。”
1954年7月31日,在對南京城牆損壞情況調查中發現:“草場門城門深約20公尺,寬約6公尺,磚拱上部已拆去。拱座壁立,南首部分外傾,其他危險的也很多,甚為危險。中間有裂縫。城門內外兩側,雖已拆成梯階式,但斜度很不夠,岌岌可危。”建議:“應繼續拆除,至不發生危險為度。體積約320公方。”最後,拆除草場門及附近城牆,合計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