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堰口

鎖定
草堰口位於建湖東北,距縣城25.4公里,北鄰阜寧縣,東瀕通榆河,204國道、串場河穿越全境,總面積60.9平方公里,人口3.62萬。轄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3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03億元,財政收入6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10元。
中文名
草堰口
地理位置
建湖東北
人口數量
3.62 萬
總面積
60.9平方公里

目錄

草堰口經濟

工業經濟實現新突破。全年完成技改投入3000萬元,佔年計劃的118.9%,新辦企業18個,引進資金2000萬元,工業税收入庫220萬元,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工商税收超過農業税收的歷史性跨越。工業企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黎明化工、金龍發紙業分別獲得全縣利税超百萬企業獎和希望企業獎。通過增投入、活機制、拓市場等措施,培植了黎明化工、銀海氣紡、金龍發紙業等3個定報企業,為工業經濟的規模經營、優化結構奠定了基礎。
農業農村工作展現新局面。堅持以農民增收入,村級增積累,農民減負擔,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攻方向,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力地推進了農業及農村工作穩步發展。18華里綠色通道、250畝林經複合林等得到市縣充分肯定。初步建成了花卉苗木、大棚草雞、優質餅乾小麥等一批特色農業示範基地,由河南省客商投入1500萬元的大偉禽業有限公司成功落户該鎮。為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
建築三產創塑新優勢。建築市場拓展到國內5個省20多個大中城市,在建工程30多萬平方米,其中河南省國展中心土建工程總造價近3億元,成為鹽城市的標杆工程。實現建安產值5.5億元,經濟收入1.45億元,為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提供了1880元的貢獻份額。第三產業增量明顯。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户50户,總户數達1450户,第三產業從業人數達3260人,為全鎮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

草堰口地名由來

“草堰口”這一地名的來歷,相傳大致有三種説法:
一説,古代叫草埝口,地處黃海之濱,長年遭受海水之患。宋天聖年間,范仲淹築防潮堤,以防海水氾濫。當時,為了便利排水航運,沿堤留了幾處出水口。每年潮至,官府便發動百姓積草壘埝以擋潮水,潮退又發動百姓挖掉,以利通航,如此循環往復,故而人稱草堰口,南北草埝均由此得名。
一説,範堤初名防潮埝或擋潮埝,簡稱潮埝。潮退開挖缺口,以利行船,其缺口之處稱潮埝口,以後訛傳為草埝口。
一説,古代叫草埝口,原在唐營河口(即今唐營莊西側),明代以前為入海河口。那時東沙岡向東,一片海灘薄地,生產柴草。埝內居民(主要是灶户)每年秋後,便往埝外去割草刈柴,有的就地燒鹽營生,有的裝到埝內變賣。每到柴草上市之時,唐營河兩岸柴草堆積如山。常年累月,人們就稱這裏為草埝口。到了明代,唐營河口逐漸淤塞,交通不暢。當時鬼神莊(即今草堰口)鄉紳施全為富裕百姓,繁華鄉井,設計將柴草集散地由唐營莊遷至鬼神莊來。從此鬼神莊改名為草埝口,一直流傳至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