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堰口鎮

鎖定
草堰口鎮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東北,距縣城25.4公里,北鄰阜寧縣,東瀕通榆河,204國道、串場河穿越全境,總面積60.9平方公里,人口3.62萬。轄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中文名
草堰口鎮
人均純收入
3910元
生產總值
2.003億元
財政收入
610萬元

草堰口鎮基本概況

歷史文化名鎮——草堰口鎮隸屬於江蘇省建湖縣,位於建湖縣東北部,距建湖城區25.4公里,北與阜寧縣溝墩鎮毗鄰,南與上岡鎮接壤,西同寶塔鎮岡西鎮交界,東靠通榆河,與岡東鎮隔河相望。該鎮先後多次被鹽城市委、市政府表彰為“社會治安安全鄉鎮”及“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集體”等;被縣委、縣政府評為“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先進鎮”、“工業經濟發展獎”、“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先進鎮”、“農村工作先進鎮”、“農業產業化工作獎”、“服務業發展獎”、“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和“信訪工作先進集體”等。 [1] 

草堰口鎮面積人口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 [2]  顯示,該鎮總面積60.9平方公里,耕地4.92萬畝,人口3.8萬人,轄9個村和1個居委會。
轄區:居委會;村委會:堰東,堰西,堰南,堰北,東岡,新岡,沙墩,唐墩,院道

草堰口鎮歷史文化

草堰口鎮 草堰口鎮
該鎮有着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據考,唐朝大曆二年築常豐堰時,此地留有泄洪缺口,名“潮堰口”。北宋天聖元年范仲淹主持修築范公堤時,改稱草堰口,沿襲至今。至清朝嘉慶年間,草堰口小街已初具規模,成為商賈行旅之地,海鹽集散之鄉。境內漢墓羣聞名遐邇,保護和建設工作進展十分順利,將成為建湖縣新的旅遊景點之一。唐代屯兵墾田遺址為世人共仰。1926年春天,鹽阜地區第一個中共地下組織——草堰口黨小組,在境內成立。甘甜的串場河水滋潤了勤勞、勇敢、智慧的草堰口人民,部、省級幹部唐克、陳克天留下少年的足跡。全國知名烈士趙敬之、申德輝、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陳中柱都誕生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使草堰口這一古老的小鎮以歷史久遠、人文薈萃、英雄輩出、文化底藴深厚而著稱。
草堰口漢墓羣 草堰口漢墓羣 [3]

草堰口鎮經濟發展

草堰口鎮 草堰口鎮
該鎮始終堅持工業強鎮不動搖,全鎮定報工業實現增加值5841萬元元,增長18.5%。引進並實施1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個,億元項目1個。總投資1億元的強人化纖,總投資5000萬元的艾依特服裝項目落户上岡產業園。初步形成紡織服裝、機械電氣、煙花爆竹、紙箱建材、油漆化工等五大支柱行業。其中江蘇銀海棉業有限公司是一個集軋花、紡織、倉儲、質押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與中國儲備棉總公司合作,建設2萬噸國家儲備棉存放點項目,不久便可投入使用。新興的現代高效農業——悦達農業示範園和千畝食用菌產業園等產業優勢逐步顯現,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了“公司+農户”的發展模式。共流轉(預流轉)土地4000多畝,籌措300多萬元資金,建成農業園區水泥硬質路面4.5千米,砂石路面7.8千米,修建防滲渠1.2千米等基礎設施。悦達現代農業示範園10萬羽現代雞場已建成高標準、現代化的育雛室1幢,雞舍2幢,飼料車間1幢,1.3萬隻雛雞已育成成雞。千畝食用菌產業園已搭建800多個大棚,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加工中心已建成,一條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和現代化微波滅菌設備已投入使用,正在申報中國食用菌江蘇培訓中心,是全省連片面積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後可容納500人就業,能增加農民收入500多萬元。悦達現代農業成為鹽城市首批現代農業示範區。聚豐菌業合作社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2008年全市農村改革發展先進集體。

草堰口鎮基礎建設

草堰口鎮 草堰口鎮
該鎮科學劃定工業、商業、居住、公共設施等功能分區,精心構建“五縱四橫”的框架佈局,為進一步做大、做優、做美集鎮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多元化引進社會資本參與集鎮開發,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全面打造人民路、幸福路、堰南路和堰中路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鎮區栽植香樟等觀賞苗木6000多株,結束了鎮區道路兩側無綠化的歷史。把集鎮管理與創建文明單位、爭做文明居民活動結合起來,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集鎮面貌明顯變化。多方籌措資金近200萬元,實施了團結橋拓寬改造工程、草中教學樓和計生服務樓的建設工程。重點改造和完善了鎮區繁華地段和主要街道的綠化景點和環衞設施。

草堰口鎮地名由來

“草堰口”這一地名的來歷,相傳大致有三種説法:
一説,古代叫草埝口,地處黃海之濱,長年遭受海水之患。宋天聖年間,范仲淹築防潮堤,以防海水氾濫。當時,為了便利排水航運,沿堤留了幾處出水口。每年潮至,官府便發動百姓積草壘埝以擋潮水,潮退又發動百姓挖掉,以利通航,如此循環往復,故而人稱草堰口,南北草埝均由此得名。
一説,範堤初名防潮埝或擋潮埝,簡稱潮埝。潮退開挖缺口,以利行船,其缺口之處稱潮埝口,以後訛傳為草埝口。
一説,古代叫草埝口,原在唐營河口(即今唐營莊西側),明代以前為入海河口。那時東沙岡向東,一片海灘薄地,生產柴草。埝內居民(主要是灶户)每年秋後,便往埝外去割草刈柴,有的就地燒鹽營生,有的裝到埝內變賣。每到柴草上市之時,唐營河兩岸柴草堆積如山。常年累月,人們就稱這裏為草埝口。到了明代,唐營河口逐漸淤塞,交通不暢。當時鬼神莊(即今草堰口)鄉紳施全為富裕百姓,繁華鄉井,設計將柴草集散地由唐營莊遷至鬼神莊來。從此鬼神莊改名為草埝口,一直流傳至今。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