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荀學

鎖定
荀子及其弟子所倡導的儒家學説。形成於戰國末期,標誌着先秦儒學發展的另一個高峯。 [1] 
中文名
荀學
定    義
荀子及其弟子所倡導的儒家學説
形成時期
戰國末期

荀學時代背景

荀子的時代,中國古代社會由割據走向統一,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即將誕生。戰國時代開展的百家爭鳴,由對抗逐漸走向相互吸收的道路。荀子面臨的任務是,基於儒家的立場,吸收百家之長,特別是道家、名家和法家的學説,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為統一的大帝國的形成提供理論依據。

荀學主要特徵

荀學的主要特徵是,着重闡發了孔子關於禮的學説,以隆禮為中心,構建其思想體系。荀子以禮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提出“人無禮則不生”(《荀子·修身》),以禮為修己治人的大本。但其所理解的禮,非西周的傳統禮制,而是一種適合於封建制發展的維繫人倫生活的社會規範。荀學同孟學相比,具有現實主義的傾向。
荀子將其理想的政治制度稱為“王制”,認為作為統一的君王,其主要任務是使人們過着有秩序的合羣生活,所謂“君者,善羣也”(《荀子·王制》)。他將孟子的人倫生活解釋為“羣居和一之道”,指出人能羣,一則多力,可以戰勝自然物。為實現羣居和一的生活,防止人與人之間的爭奪,又提出“明分”説,即社會各階層中的人,應各守其分位,各盡其職能,而禮義的功能就是使人們遵守其等差分位,從而視禮為王制之大本,所謂“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荀子·非相》)。其所追求的規定等級成分的禮制,包括“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同上),即使庶人之子孫,能屬禮義,亦可進入上一等級,成為卿相士大夫。荀學隆禮的社會意義,是要確立新的等級制度,剝奪世襲貴族的特權,以實現人際關係的和諧。他以“羣居和一”為人類同動物的根本差別,所謂“人能羣,彼不能羣”(《荀子·王制》)。從社會生活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質,其羣論乃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先驅。
荀子從禮以定倫出發,進而提出禮以養情和禮以成文説,認為禮的作用還在於“養人之慾,給人之求”(《荀子·禮論》),使各等級中的人滿足其欲求而不過分;推行禮制,可以文飾人的情感,豐富人類的文化生活,如孝親之禮節儀式,可以表達子女對父母的敬愛之情。從而對祭祀等儀式,做出新的解釋:“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荀子·天論》)他還研究了禮和樂的區別,提出樂合同禮別異,認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使人心平氣和,補禮義之不足,以實現和諧的羣居生活。荀學對禮和樂的闡發,擺脱了祭天祀祖,祈求幸福的迷信成份,具有人文主義和無神論的特色。
為了論證禮義為人類行為最高準則,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情慾乃人的自然本性,而爭奪出於人的好利惡窮之情,故人性為惡。關於人的道德行為,荀子主張後天人為説或聖人的教化説,所謂“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進而提出化性起偽説,用禮義教化,改變人的惡性。在荀子看來,人的情慾本性,乃君子和小人所同有,二者的區別,在於君子善於積累禮義,以至於成為聖人,從而提出塗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的命題,同孟子一樣否定了成聖人為少數天才人物的特權。荀子的性惡論,視道德行為為後天教養以及後天環境的產物,反對了孟子的先驗論或天賦道德論,在儒學中獨樹一幟,是受了法家人性論的影響。
為了推行禮義教化以維繫羣居和一生活,荀子同樣研究了心性問題,即人的認識能力同人性和外物的關係。認為情慾、耳目感官和心的思維能力都基於人的自然本性,人接受禮義教化,一靠學習,二靠思維,使情慾的滿足合乎正道。關於學和思,荀子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因為禮義規範靠學習方能認識。他寫了《勸學》一文,提出“學不可以已”,反對思而不學,以糾孟學之偏。其所謂“學”,包括行即實踐在內。關於心的功能,荀子認為,不只是反省內求,更重要的是能辨別人倫等差,認識事物的規律和規範,所謂“以心知道”(《荀子·解蔽》),如心境清明,則能認識“大理”,克服思維的片面性。由此,他又研究了概念的形成、類別以及推理的形式,提出心有徵知和“異實者莫不異名”(《荀子·正名》),使名言符合客觀實際,作為推行禮制的方法。荀學將孔子的正名説引向邏輯學的研究,又是受了墨家名學的影響。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荀學吸收了道家以天為自然現象的觀點,提出天行有常説,斷言天象的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社會治亂無關,天道和人事各有其職能,不可混同,即明於天人之分。但人在自然面前,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利用和控制天時變化的法則,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此即制天命而用之。從而提出“君子理天地”(《荀子·非相》)的命題,即參與天地的變化,使其為人類造福。荀子的天論,不僅否定了意志的天,義理的天,打擊了西周天命論,而且批評了道家的“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的自然主義,成為儒家中無神論的代表。
荀子由於隆禮,要求建立新的等級秩序,又提出了尊君論,以君王具有無上的權威,為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製造輿論。其學生韓非,闡發了其尊君論,成為法家的著名代表。但荀學同樣主張民為邦本,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名言。

荀學歷史地位和影響

荀學作為先秦儒學的一大流派,其學術思想有廣泛的影響。荀子對六藝的解釋,多為漢初的經師所繼承,為漢代經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學説常為西漢的儒家賈誼、劉向所引申,董仲舒曾著文讚美荀子。由於荀子主張人性惡,漢代以後,其學説受到孟學一派的壓制和攻擊,未能得到發展,直到晚清方受到重視。關於荀學的著作,有《荀子》傳於後世。清王先謙於《荀子集解》中有荀子事蹟考,可參考。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4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