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茹越口

鎖定
茹越口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南20公里的茹越山下,是恆山與雁門山銜接處的一個山口,為內長城雁門十八隘口之一,山峪短淺、平緩,峪口山勢陡峭,極具軍事價值。 [2] 
中文名
茹越口
地理位置
山西省
佔地面積
10 km²

目錄

茹越口基本簡介

茹越口以平型關大戰的戰事聞名於世。
駐守茹越口的是國軍第6集團軍第34軍第203旅梁鑑堂部。梁鑑堂於9月28日陣亡。同日該地失守。

茹越口戰事

全面抗戰爆發後,梁鑑堂奉命率部駐守應縣城南的茹越口 [2]  。在部隊從臨汾開拔前,梁鑑堂給全旅官兵做動員,“此次抗戰,系民族戰爭,如果失敗了,就要當亡國奴。我旅即將開赴前線,人人都要抱必勝的信心,不成功,便成仁,以盡軍人之天職”。  茹越口,在繁峙縣以北,雁門關和平型關的結合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被日寇佔領,向東可以攻擊我平型關守軍,向西會對雁門關形成威脅,直接導致整個戰局的不利。但就是這樣重要的位置,當時卻只派了梁鑑堂一個旅鎮守。
閻錫山和他的晉綏軍好歹也是二十多年國內戰爭歷練出來的,大大小小的仗打了無
戰爭時期的茹越口 戰爭時期的茹越口
數,不至於會明知要隘而不重兵駐守,出現這樣的佈置,其實和當時的戰場形勢有着直接關係。
1937年9月初,晉綏軍61軍苦守天鎮10天后,為東條英機所率的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所破。軍長李服膺因擅自退後被槍斃,幾乎是抗戰中全國最早因失利被判死刑的高級將領(也有種説法,李服膺撤退,是接到了閻錫山命令,而閻錫山為平息全國輿論,免受指責,找李當了替罪羊)。天鎮失守,晉北頓失屏障,不數日間,整個大同淪陷,閻錫山的以雁門山為屏障展開“大同會戰”的設想成為空談,而日軍為消化戰果,作戰也告一段落。
與此同時,由板垣徵四郎率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從河北蔚縣出發,擊敗了駐防晉冀邊境的晉綏軍35軍73師,一路追着,經廣靈、靈丘直接殺向平型關,要與東條英機會師,完成對太原的合圍。
雙方不斷增兵,醖釀更大的戰鬥,局勢一時反而形成僵局。只不過,時間對我方是有利的。而且,作為平型關戰役的總指揮傅作義,他的嫡系35軍還沒出動。
板垣師團被阻在平型關,於是就想起了在大同的東條英機。或者,是東條英機主動出面,為板垣師團破局。無論如何,日軍各部隊間的協作是當時軍閥割據、心思不一的中國軍隊所難以比擬的。
東條英機派來解圍的是從應縣而來的筱原誠一郎所率混成15旅團。從雁門關到平型關,一共18個隘口,筱原誠一郎選擇的,正是梁鑑堂把守的茹越口。
茹越口是條山溝,長20多里,穿過隘口,左邊是鐵吉嶺,右邊叫五斗山,山勢陡峭,易守難攻。既然如此,筱原誠一郎為何選擇茹越口呢?因為此處雖有天險,卻無重兵,只有一個旅的人馬,陣地還在山下入口處。
人呢?原計劃防守的應該有1個軍——晉綏軍楊愛源34軍。但晉綏軍平型關戰役方略一確定,就不斷抽兵於彼,郭宗汾的71師被調走,成立了預2軍,加強平型關防守;原打算駐防山上陣地的姜玉貞196旅,還沒到呢,就被截留,駐防在了代縣陽明堡,以防雁門關來敵。楊愛源只好精打細算,用61軍殘部101師駐守石樓口和大小石口,把軍主力梁鑑堂203旅放在了茹越口,而在山上,就空有陣地沒有人了。
日軍軍制,軍、師團、旅團、聯隊,大致上相當於我們的軍、師、旅、團,但進犯茹越口的15混成旅團,卻非一般旅團。混成旅團是從師團抽調各兵種組建的具有獨立完成戰役能力的建制單位,輕重機槍、山炮野炮都有,5000餘人,更何況這個15旅團還帶着兩個偽蒙騎兵師。也就是説,表面上是楊愛源一個軍對日軍一個軍,實際上,卻是梁鑑堂一個旅對日軍一個軍。
9月27日,混成15旅團和兩個偽蒙騎兵師惡狠狠向茹越口陣地發起攻擊,梁旅427團頑強抵抗,激戰一天,日軍未取得任何結果。28日,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發起更大規模攻擊,梁鑑堂親自率領作為預備部隊的一個營衝了上去,與敵人展開肉搏,不幸頸部中彈,傷重不治,英勇犧牲,全旅官兵幾乎全部殉國。
茹越口一失陷,平型關的僵局立刻被打破,閻錫山無論是放敵進關,關門打狗,還是倚關拒敵,殲敵於關外的戰略都不再有任何實際意義,所擔憂的反而是日軍從茹越口源源不斷開進,與平型關外之敵聯合,使得平型關守兵腹背受敵,於是,就下了退出平型關的命令。
平型關戰役是見事不可為而主動撤退,撤退時頗有章法,孟憲吉旅作為斷後部隊,在10月2日最後撤退的時候,還出關攻擊了一下。這與之後國民黨部隊往往將撤退搞成潰退有本質的區別,所以,第二戰區才有能力繼續組織忻口會戰,給日寇以更大的打擊,在那場會戰中,還有更多的英雄人物湧現,讓日寇征服中國的狂言成為夢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