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館式教學

鎖定
茶館式教學是指在寬鬆的環境裏進行師生交流,形成一種獨特的話語場,注重教學的隨意性。
中文名
茶館式教學
試行學校
上海育才中學
教學法
"讀讀、議議、練練、講講"
類    別
教學方法

目錄

茶館式教學教學法

茶館式教學法是上海育才中學帶頭試行的。原來有人稱之為"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有人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有學生探索的活動,也稱之為"發現法"。育才中學的老校長段力佩先生認為這是把外國人的方法名稱,強加在中國人的改革實踐上,不妥;他提出可以叫"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法"。意即課堂氣氛不必過於嚴肅,只有教師講學生聽,而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像茶館那樣,隨便交談議論。這樣的教學,學生活動多,積極性高,有利於培養學生讀書自學能力,開闊思路,發展智力。學生在讀、議、練、講活動中,互相切磋補充,也時時產生創見,有利於鍛鍊創造能力。這顯然是將現行常用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結合運用的一種方法。
讀讀,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議議,就是提倡學生自覺議論,主動探討問題,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練練,就是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具體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它是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和形成技能的一條重要途徑;講講,即是講解、解惑,可由教師講,也可由學生講,變一言堂為羣言堂,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下面是該校初二一堂數學課的教例。
教師要教平面幾何中三角形畫法。她先借助幻燈機,用5分鐘時間,簡明扼要地分析了三種類型三角形的確定過程,然後讓學生閲讀課本,邊讀書邊進行幾何作圖。教師在輕微的讀書聲中巡視,或個別輔導,或集中解答。畫好三種三角形後,學生遵照教師的吩咐,按座位的前後左右,四人一組地開展議論:三種三角形的畫法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它們各自的基礎點是什麼?關鍵又是什麼?確定一個三角形需要幾個條件?等等。學生經過一段議論和爭論,教師讓大家靜下來,幾個學生分別代表自己的小組彙報議論的問題和結果。全班同學邊聽邊議論。其間,教師又做了畫龍點睛的講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掌握知識的關聯點。在學生基本掌握所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當堂佈置了六道習題,做到當堂消化,當堂鞏固。在下課鈴前,絕大多數學生都順利地完成了作業。育才中學這種教學方法,在多門學科進行了試驗,1984年以後又發展為"評論式教學法",由教師通過啓發引導,組織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推導、自己探索掌握知識的規律。由於育才中學這種改革,促進了課堂上當堂消化、鞏固,減輕了課外作業負擔。他們又充分加強課外活動,除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外,還開展多種學科興趣小組活動,包括職業準備性小組活動,既注意培養學生多方興趣、才能,又注意培養一定的職業技能。因此,他們的方法改革,已經和學校教育的整體二、六步課堂教學法

茶館式教學角色定位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拿語文教學來説吧,許多人主張“茶館式”的教學方式,在“茶館”裏,師生情感交融,氣氛和諧,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然而,我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在“茶館”裏找了很久也未曾找準自己的位置。有人告訴我:“根本勿需尋找,在這裏,師生平等,沒有你的特殊位置,你儘管去品你的‘茶’好了。”“是嗎?那語文課堂不就真正成了一座來去自由、散漫無度的茶館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新的課程觀告訴我們,任何脱離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無論表面上是多麼的“新奇”,課堂氣氛是何等的熱烈,但終究是華而不實甚至是干擾教學的,只有建立起教學方法與目標、內容之間清晰的邏輯關係,教學方法才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美的特質,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序”,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的序,教和學才有所遵循,語文教學也不例外,這樣才能保證其教學藝術的外在品格不變味,不跑調。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確定自己的角色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筆者認為:
首先,他必須是“茶館”裏的一位積極的旁觀者。當學生進行自主的討論、學習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必須到處走走轉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身臨其境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或處理各種偶發情況,“學生力所能及的,教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教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教師為之”,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學習活動之中。師生在“茶館”品讀《荷塘月色》,這本來是一個美好的場面,然而老師卻把它帶進了難以置信的尷尬局面:……老師説:“《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筆下的最美的一篇散文,哪一段寫得最美呢?請你們進行研討,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有的同學開始默讀課文,多數同學開始“交流”,聽課者仔細傾聽了兩個討論最認真的同學的對話:“你見過荷花嗎?”“荷花誰沒見過?”“其實清華園的荷花並不怎麼樣。”“你到過清華園?”“去年爸爸帶我去的。”……討論內容與教學完全無關)過了大約五、六分鐘,老師又提出第二個要求:按作者的行程,用一個詞概括出每一個地方的景色,也可以小組討論。十分鐘後老師提出第三個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勾勒月光、荷葉、荷花、荷香等景色,並找出你們認為最美的句子。……
這裏最起碼有兩個嚴重問題:其一,語文教學,貴在導讀,指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接受情感薰陶,而本節課從頭至尾就沒聽見學生的讀書聲,他們怎麼去領會文章的景物美、語言美和情感美呢?其二,一個積極的旁觀者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並在積極的師生互動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一切由學生説了算,對每種答案都大加讚賞或不置可否,該引的沒引,該堵的沒堵,其實際效果是:一節課完了,有的學生無所適從,無所事事,有的學生則放任“自流”、海闊天空、一無所獲,學生品得索然無味。
其次,他必須是“茶館”裏一個德高望眾的協調人。新課程所倡導的“不干涉原則”並不是禁止教師進行控制,讓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活躍,也並不是一味地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而造成散漫的課堂,而是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懂得與他人合作,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時,教師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和鼓勵,成為學生最可信賴的心理支持源,從而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師生聚會“茶館”,暢談《<吶喊>自序》,當談到“當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枱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裏接了錢”時,突然爆出一聲:“老師,為什麼不丟個手榴彈進去?”一室皆驚!老師該怎麼辦?是置若罔聞、一如既往地將課強行“教”下去?是將那調皮搗蛋的“傢伙”揪出來,痛加訓斥?還是坦然面對,因勢利導地誘課深入?眾目睽睽之下,只見老師徐徐來到“那傢伙”的座位邊,在他桌上桌內搜索了約兩三秒鐘,然後牽着道道疑惑的目光,牽着“那傢伙”的砰砰心跳,回到講台,語氣舒緩地説:“剛才,我到他那裏去是看他有沒有手榴彈,如果有的話,我想和他一起丟到那個‘櫃枱’裏去!”頓時羣情振奮,“那傢伙”眼睛亮得燃鐵熔石:“老師,其實魯迅向那個‘櫃枱’裏丟了手榴彈!”“對,對。丟了!”一個女生説“《藥》就是的!”另一個接腔:“《狂人日記》也是的。”……多麼動人的場面啊!老師的責任重在啓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拔,這位老師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了,學生當然談得津津有味啦。
第三,他必須是“茶館”裏一名熱心的服務員,為學生學習儘可能地提供資源,提供各種便利,為他們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鬆的學習環境,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
教師引導學生嘗析《庖丁解牛》:“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的“硎”字難住了學生,這位老師先是聯繫《勸學》中學過的“金就礪則利”的“礪”,和以前學過的“砥”字引導學生辨析,雖説都是磨刀石,但有細別;而後又聯繫“雕、琢、刻、鏤”雖都有“刻”的意思,同樣有細微差別;他三言兩語,以新聯舊,洞幽燭微,分得明明白白,有這樣功底深厚的服務生在這裏關照,還愁學生“嘗”不出“茶”的滋味嗎?
第四,他必須是“茶館”裏一顆懸樑高掛的長明燈,為學生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不斷充電,用教師的教學智慧而不是地位威望來啓迪學生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求知慾望,從而達到“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課堂之上”的最高境界。在充滿生機的“茶館”裏於漪老師這樣將她的學生帶進《孔乙己》的世界:“有人説,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而魯迅先生寫的這個孔乙己……究竟是怎樣一種悲劇呢?是命運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的悲劇?學了這篇文章後,可以找到正確答案。”這需要看多少書、翻閲多少資料才能提煉出如此精粹的觀點啊,然而她做到了,她正是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和無窮的智慧催動着學生渴求知識的慾望,誘發學生去暢遊《孔乙己》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