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百戲

鎖定
茶百戲,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傳統雜技,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民間藝術,特點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茶百戲始見於唐,宋代時在閩北茶區較為流行。 [5]  在宋代,人們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茶百戲與福建武夷山淵源頗深,宋代閩北武夷山一帶,是點茶原料(團餅茶)和點茶器具(建盞)的重要產地,因此茶百戲盛行。茶百戲是在點茶基礎上用清水畫畫的藝術,茶湯中圖案的形成與點茶時茶湯的泡沫有密切關係。茶百戲可以使點茶形成的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如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 [4] 
2017年1月11日,“茶百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18。 [2] 
中文名
茶百戲
批准時間
2017年1月11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別    名
分茶、湯戲、茶戲、水丹青等
申報地區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保護單位
武夷山市文化館
項目編號
Ⅵ-18

茶百戲歷史淵源

綠茶湯顯現的茶百戲圖:重山鎖翠煙 綠茶湯顯現的茶百戲圖:重山鎖翠煙
閩北是中國重要的產茶區,不僅氣候環境適宜茶樹生長,更孕育着豐富的茶文化。茶百戲流傳於閩北一帶(主要是武夷山、建陽、建甌),是一種能使茶湯的紋脈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藝,又稱分茶、湯戲、茶戲、水丹青等。
茶百戲在唐代已初現雛形,宋代發展達到鼎盛時期。茶百戲的流行得益於朝廷的推崇,還有楊萬里、陸游、歐陽修、蘇軾等大批文人的推廣和傳播。
元代後,由於點茶法逐漸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
明清時期,閩北一帶仍有點茶、分茶流傳。
近代後,點茶法基本失傳。
經過不斷地研究探索,2009年發掘並恢復了茶百戲這一古老技藝。 [1] 

茶百戲雜技特色

茶百戲主要特徵

茶百戲是液體表現字畫的獨特藝術形式。由於茶湯顯現的紋理豐富、自然、靈動,在同一茶湯中可以變幻圖案多次,以其獨特表現力表現了中華藝術的意境美、線條美和朦朧美,其新穎獨特的表現力特別適於表現中國傳統風格的山水花鳥圖案,對觀眾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茶百戲既可用抹茶通過點茶法欣賞和品飲,亦可用團餅茶沖泡品飲,茶湯連茶末一同飲用。 [5]  茶百戲特點是僅用茶末和水,通過沖、點和攪拌,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案。 [1] 

茶百戲製作特色

茶百戲所用的原料多為烏龍茶、紅茶、白茶、黃茶、黑茶類的團餅茶,由團餅茶加工成可以用於點茶的茶粉,需要經過炙茶(將餅茶在潔淨容器中用沸水浸漬,待塗在餅茶表面膏油變軟時,颳去一兩層,再用茶鈐夾住餅茶在微火上炙幹)、碾茶(先將餅茶用茶臼等捶碎後再用茶碾和茶磨碾細)、羅茶(將碾磨後的茶粉過篩)等工序。茶百戲的演示步驟主要有候湯、燙盞、點茶和分茶等。 [1] 

茶百戲主要器具

茶百戲遊藝器具則需要茶爐、茶臼、茶碾、茶篩、茶瓶、茶盞(盤)、茶筅、茶籮、茶勺、水盂等。 [1] 

茶百戲代表作品

茶百戲的代表性作品有茶百戲圖《月光曲》《馬到成功》《玉女峯》等。 [1] 
烏龍茶湯顯現的茶百戲圖

茶百戲傳承保護

茶百戲傳承價值

點茶是中國歷史上三大飲茶方式之一,茶百戲屬於點茶文化,還是中國茶的突出代表。茶百戲的恢復與再現,豐富了當代茶文化內涵,對於研究點茶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茶百戲以液體表現字畫的獨特方式,賦予作品靈動和變幻的特徵,使中國字畫表現的載體由單一的固體材料發展到液體材料,具有藝術觀賞性。
茶百戲是欣賞、品飲、保健兼備的飲茶活動,適應當代社會人們對娛樂產品多元素的需求,對於提升武夷茶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1] 

茶百戲傳承人物

章志峯,男,1963年5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百戲”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3] 

茶百戲社會影響

技藝展示
2013年8月27日,湖南電視台《越策越開心》節目邀請章志峯現場演示茶百戲。 [8] 
2017年,中國與烏克蘭建交25週年“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周活動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舉行。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峯作為絲綢之路文化大使,應邀在主會場展示“茶百戲”這一千年文化。 [7] 
古裝電視劇《夢華錄》籌備期間,專門邀請“非遺茶百戲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峯給全劇組上課,劇中對“碾茶、熱盞、擊拂、水痕”等茶工藝流程進行了細緻設計,借趙盼兒之手展示了中國傳統非遺“茶百戲”的韻味。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