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白紋羽病

鎖定
茶白紋羽病,是在茶樹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真菌性病害。病發時,病株地上部分的初期症狀表現為生育不良,葉片發黃並提早脱落。病株莖基部和根的表面有密集的白色綿狀菌絲束,菌絲束沿着土壤空隙,向周圍延伸。在病根的樹皮下面可形成扇形分枝的白色菌絲束,以後菌絲由白色轉變為暗灰色。後期可形成菌核。還可以在病根上產生黑色剛毛狀的分生孢子梗和白色粉狀孢子堆,以及黑色球狀子囊殼。
中文學名
茶白紋羽病
分佈區域
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等地皆有分佈
病原類別
真菌
病原所屬門綱
子囊菌亞門菌核綱
病原其他信息
球殼菌目炭角菌科座堅殼菌屬
病原拉丁文名
Rosellinia necatrix Berlese
危害部位
根部

茶白紋羽病形態特徵

子囊殼集生,球形,黑色,基部有短梗,直徑1~2mm,埋生在褐色有分隔的菌絲層上。菌絲體有2種類型,一種粗細一致,直徑5~8μm;另一種有梨形的膨大物,這是本菌的特徵。子囊殼有乳頭狀孔口,殼壁有3層,由暗褐色厚壁的多角形細胞所組成;中層壁薄,由褐色多角形組成;裏層細胞和外層細胞相似,愈向內層細胞色澤也愈淡。子囊圓柱形,長柄,單囊壁,具8個子囊孢子,大小250~380×8~12μm,頂端有一特殊結構,遇碘成藍色。子囊孢子船形,單列,直或彎曲,暗褐色,大小30~50×5~8μm,有1個縱向的裂縫,長度約為孢子長的1/3。束絲褐色,直立,長1.5mm,有分枝。分生孢子單生、頂生或側生,橢圓形或倒卵形,無色至淺褐色,單胞,光滑,大小3~4.5×2~2.5μm。 [1] 

茶白紋羽病生理生化特徵

菌絲髮育適温24℃,最適pH4.2~5.4;病菌在0℃下僅能存活15天,35℃下7天死亡。 [1] 

茶白紋羽病危害對象

除茶樹外,還可加害蘋果、無花果、杏、小麥、甜菜、大麥、櫻桃、咖啡、柑橘、桑樹等60多種植物。 [1] 

茶白紋羽病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體、菌絲束或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由菌核或菌索長出營養菌絲侵染鄰近的茶樹根部引起根腐。病害以病根和健根的接觸傳染為主要的傳播方式。 [1] 

茶白紋羽病發病條件

土壤最大持水量大於70%時有利於發病。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潮濕土壤以及土壤pH值偏鹼,有機質缺乏的茶園中發生嚴重。粘壤土發病較沙壤土為重,在一年中,以春夏季發病較重;但人工接種的發病嚴重程度隨春、夏、秋、冬逐漸減輕。 [1] 

茶白紋羽病防治方法

1.加強土壤管理是防治此病以及其他成齡茶樹根腐病的根本性措施。
2.適當施肥改良土壤,調節土壤酸鹼度,降低地下水位。
3.在發病早期及時噴藥,進行化學防治
4.增施有機肥在根腐病的防治上有一定的效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