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白星病

鎖定
茶白星病又稱茶白斑病、點星病,是由茶葉葉點黴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茶上的病害。一般以高山茶園發生較重,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導致茶樹新梢生長不良、節間短,芽重減輕,葉片易脱落,減產10-50%,嚴重時,整個葉片枯萎死亡。感病芽葉製成的幹茶,沖泡後葉底佈滿星點小斑,破碎率較高,茶湯滋味極其苦澀,湯色渾暗,香氣低,品質差。 [1-3] 
茶白星病分佈於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前蘇聯、巴西、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茶白星病屬低温高濕型病害,一般發生始期為3月下旬,流行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當旬平均温度20℃、相對濕度達80%時,病害常可突發和流行。 [2-3] 
茶白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首先需要分批採茶、及時採茶可減少該病侵染,減輕發病。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復混肥料,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1]  [3] 
中文名
茶白星病
外文名
Tea white scab disease
別    名
茶白斑病
別    名
點星病
為害植物
為害部位
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
病    原
茶葉葉點黴

茶白星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茶葉葉點黴(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微米×32-80微米,暗褐色,頂端具乳頭狀孔口,初埋生,後突破錶皮外露。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卵形,單胞無色,大小3-5微米×2-3微米。病菌在PDA培養基上培養48小時後,長出白色菌絲,後變為黑色,上生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子實體。菌絲生長温限2-25℃,適温為18-25℃,高於28℃則生長停止。光照利於病菌的生長和繁殖。 [1] 

茶白星病為害症狀

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4張)
茶白星病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嫩莖及葉柄,以嫩葉為主。嫩葉染病初生針尖大小褐色小點,後逐漸擴展成直徑為1-2毫米的灰白色圓形斑,中間凹陷,邊緣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線。當濕度大時,病部散生黑色小點,病葉上病斑數達幾十個至數百個,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葉片變形或捲曲。葉脈染病,葉片扭曲或畸形。嫩莖染病,病斑暗褐色,後成灰白色,病部也生黑色小粒點,病梢節間長度明顯短縮,百芽重減少,對夾葉增多。嚴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1] 

茶白星病分佈範圍

茶白星病分佈於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前蘇聯、巴西、烏干達、坦桑尼亞等國。在中國安徽、福建、貴州、四川、江西、湖南、雲南、廣西、廣東、海南等省均有發生。 [2]  [3] 

茶白星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活體病葉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季氣温10℃以上,病菌開始生長髮育,產生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在水濕條件下,主要從茶樹幼嫩組織的氣孔或葉背茸毛基部細胞侵入萌發進行新一輪侵染。2-5天即出現病斑,條件適宜又可不斷地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多次侵染,從而導致病害擴展蔓延,以致流行。 [3] 

茶白星病流行規律

茶白星病屬低温高濕型病害,一般發生始期為3月下旬,流行期4月上旬至6月上旬。 [2] 
濕度、温度:該病屬低温高濕型病害,研究顯示,氣温10-30℃,相對濕度高於80%易發病。相對濕度在70%以下時則不利於該病發生。在適合發病的季節,若天氣連續3-5天陰雨,病害常可突發和流行。高山茶園由於多霧陰濕低温,故最適於此病發生。茶白星病在10-30℃時都可發生,但以20℃時危害最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前認為,30℃以上病菌便停止侵染。但徐靜莊等調查發現茶白星病在炎熱的夏季,處於高温35-36℃時,病害也很嚴重,在温暖的秋季,病害仍趨嚴重。因此可以看出茶白星病雖然屬於低温型病害,但對温度的適應性很強,在茶樹生長的各季節嫩梢上均可發生。 [3] 
海拔:茶白星病在高海拔地區發生較重,並且隨着海拔增加茶白星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譚濟才等在中國湖南東山峯農場多年調查發現,800米左右是拐點,800米以下茶園發生不嚴重,900米以上急劇加重。但在不同地區不同海拔高度茶園,發病程度有差異,如中國安徽皖南山區海拔400-1000米發生較嚴重,而貴州地區茶園在海拔800-1400米發病率較高。 [3] 
品種:茶樹品種存在抗病性差異,良種茶園發病率普遍低於相同環境的羣體茶園。曾明森等通過對7個茶樹品種調查發現,鐵觀音品種及其雜交後代對白星病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尤其是黃棪品種,幾乎無發病率,而福雲6號、福雲7號、菜茶等則較易發病,發病率可達58-85.7%,易感病。 [3] 
樹齡:樹齡也是影響茶白星病發生的一大因素。據鄧欣等對不同樹齡茶樹茶白星病的發病率調查結果顯示,茶樹生長早期茶白星病的發病率隨着樹齡的增加而升高,24齡時茶樹發病率達到最大,為27.0%。而後隨之發病率下降,36齡老茶樹發病率僅為16%。主要是由於早期茶樹生長旺盛、持嫩性強,葉表皮角質化程度低,葉肉組織柔軟,病菌容易侵染。 [3] 
種植及修剪方式:不同的茶樹種植間距和修剪方式對茶白星病發病率也具有明顯的影響。據周凌雲等對不同種植間距茶樹茶白星病發病率的調查發現,密植茶園相對老葉更少,嫩葉的表層葉片接觸面較廣,病害發生相對較大,而疏植茶園與常規茶園的樹勢基本一致,因此發病率差距很小,並且通過在壺瓶山(2次/1年淺修剪)、白雲山(1次/年深修剪)、東山峯(3次/年淺修剪)分別採用三種不同的修剪方式,對茶白星病的發病率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茶白星病發病率分別下降了55%、65.3%、57.9%。 [3] 

茶白星病防治方法

茶白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學防治、生物防治和農業防治。 [3] 

茶白星病化學防治

茶白星病的防治多采用化學防治,即噴施化學農藥的方法。藥劑種類可掌握先用銅製劑,後用有機殺菌劑。在發病初期,噴施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1000-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大約每週一次,2-3次就可以有比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重病區驚蟄後春茶萌動期噴第一次藥,必要時7-10天后再噴第二次藥,以後根據病情再決定噴藥次數。化學防治的要訣在於選藥合理和用藥適度。根據不同田塊的不同茶園的不同病害,選用合適的農藥,掌握合適的劑型、劑量,做到對症下藥,以最小的投入也能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3] 

茶白星病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包括植物性殺菌劑、微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生物防治,對環境保護和茶葉的品質很有利,但是效果慢,成本高,在生產中應用得較少。 [3] 
  • 植物性殺菌劑
在茶白星病的防控中植物性殺菌劑主要有油茶皂素藥液和L.C殺菌劑。 [3] 
  1. 油茶皂素藥液:崔宏春等人通過測定菌絲生長速率和室內盆栽實驗,以此驗證油茶皂素的抑菌效果。結果表明油茶皂素對茶輪斑病和茶白星病都有很好的抑菌作用。100毫克/毫升的茶皂素藥液對茶白星病的抑制率可達88.06%,由此看出油茶皂素可作為茶白星病的有效殺菌劑。 [3] 
  2. L.C殺菌劑:陳流光等人用60%L.C殺菌劑、25%多菌靈和7%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了藥效對比試驗,證明L.C殺菌劑對茶白星病有較好的控制作用。L.C是中國貴州省一種可食用油的植物學名的縮寫。由於L.C油人可食用,所以研製出的60%L.C殺菌劑乳油對人、畜和植物都安全,不污染環境,是一種較理想的植物性農藥。 [3] 
  • 微生物農藥
微生物農藥受到病蟲害防治研究者的青睞,成為農藥開發的熱點。茶樹病害方面的微生物殺菌劑主要是真菌類和細菌類,主要通過微生物代謝物及其分泌蛋白對病原菌的拮抗機制抑制病原菌的生長,達到防病控病效果。微生物殺菌劑包括廣譜殺菌劑和特異殺菌劑。 [3] 
  1. 廣譜殺菌劑:應用於白星病防治的廣譜殺菌劑有武夷菌劑和茶樹有益微生物芽孢桿菌。武夷菌素是一種主要成分為具有胞苷骨架的抗生素、高效低毒的廣譜殺菌劑。冉隆珣等通過試驗,報道武夷菌素500-800倍液就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其內含促進作物生長的微量因子,促進萌芽,提高茶葉的畝產量,增加收益。茶樹有益微生物芽孢桿菌(Tea beneficial microbes即TBM,簡稱)抑制率在30-70%範圍內。茶園防病常用濃度2500倍,對5種病菌抑制作用依次為茶赤葉斑病(74.87%)、茶白星病(65.69%)、茶煤病(55.67%)、茶輪斑病(32.21%)、茶褐色葉斑病(29.16%)。 [3] 
  2. 特異殺菌劑:雖然仍未開發出特異的茶白星病殺菌劑,但是已有學者進行相關的研究。周玲等人從茶葉表和根際土樣中共分離純化到71個菌株,通過平板對峙生長法,篩選出對茶白星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14個。經室內復篩試驗有10個菌株對茶白星病菌的抑菌帶的寬度達6-14毫米,拮抗係數不低於2.0,通過插片法觀察菌絲及孢子鍊形態,可初步鑑定8株拮抗放線菌均屬於鏈黴菌屬的白孢類羣和粉紅孢類羣。 [3] 
相關尚處於初步階段,因鑑定工作比較煩瑣,對所獲拮抗放線菌株只是粗放地劃歸為鏈黴菌屬,故在種類鑑定上仍需大量工作。同時關於這些拮抗菌如何在葉、根部定殖佔據有利的生態位點阻止病菌入侵,或在茶樹體內及侵入點分泌抗菌物質抑制病菌生長,或如何誘導茶樹產生抗性等抗病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 [3] 
應用於茶白星病防治的生物農藥主要有豆漿菌肥和SOD活性生物肥。 [3] 
豆漿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在茶樹根周圍土壤中大量繁殖、生長,形成優勢菌羣,從而形成局部優勢,這樣就能抑制和減少病原菌的入侵和繁殖機會,因此豆漿菌肥能明顯降低莖腐病等土傳性病害的發病率。豆漿菌肥能促進茶樹植株生長,抗病能力增強,從而降低莖腐病、茶餅病、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輪斑病等等葉部病害的發病率。 [3] 
“想不到”SOD高能活性生物肥,是通過水解蚯蚓獲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氨基酸,從礦石和植物中提取辣根超氧化酶、過氧化素酶、Q10酶、苦辣素、除蟲菌、生物菌、葉綠素、複合稀土、微量元素等,通過發酵用高科技手段整合而成。它能夠在土壤中形成有益生物羣體優勢,增強作物抗逆性,抑制害蟲發生,為作物生長創造了良好環境。它不僅能具有高效防病抗蟲功能,而且不危及人畜,不損傷害蟲的天敵,不污染環境,不損害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還可以促進殺菌作用的綠原酸咖啡酸等的合成,以增加植物的免疫能力。在同行業中有超前性和代表性,被譽為農作物所必須的“黃金搭檔”。 [3] 

茶白星病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最基礎的防治方法,也是茶園管理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包括抗性品種的選育和茶園管理措施。 [3] 
  1. 培育抗性品種:利用品種間抗病性的差異,儘量選用抗病性較強的優良品種。比如鐵觀音品種及其後代。 [3] 
  2. 茶園管理:加強茶園管理即實行生態控制,做好病情監測,結合間種套作,為茶樹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合理灌溉、做好茶園的清溝排漬、整治園地排灌系統,結合中耕除草,降低茶園濕度,提高防澇抗旱能力,保持較為乾爽的茶園環境。合理施肥,適當增施有機肥、磷、鉀肥,改良土壤物理性狀,增強茶樹抗病性。清園、摘除或剪除病葉、病芽、病梢,帶出茶園,集中銷燬。重病茶園冬季結合修剪清園,把病葉、枯枝落葉徹底清除乾淨,以消滅越冬菌源,減少次年初侵染源,同時還應做好茶園覆蓋等防凍工作,除去田邊雜草,以減少病菌侵染源。 [3] 
  3. 合理採摘:生產季節實行早採、勤採、分批採茶,及時採茶可減少該病侵染,減輕發病。 [3] 
參考資料
  • 1.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第329-330頁
  • 2.    周凌雲,劉紅豔,李維,向芬,銀霞,曾澤萱.百年探秘求真相 ——茶白星病[J].中國茶葉,2020,(第2期):11-13,23
  • 3.    梁淑敏,晏嫦妤.茶白星病概況及防治方法研究進展[J].廣東茶業,2016,(第C1期):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