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茶情

鎖定
茶情是茶道術語,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茶情,是一種在進行茶事活動的環境中,產生的愛茶之心與贊茶之情。它是有修行的茶人們的、茶客們的一種高級精神產物。
書籍名稱,講述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歷史及現狀和中國茶文化史及當代茶文化的發展情形、情況的茶道學説。
中文名
茶情
茶道術語
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
作    者
國松
出版社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平    裝
248頁
叢書名
圖觀茶天下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63928644
條形碼
9787563928644
商品尺寸
24 x 16.6 x 1.8 cm
商品重量
544 g

茶情茶情形成的原理

茶情發生的原理是人的感官受到以茶葉、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引發感覺神經的興奮並把感覺衝動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大腦皮層的思維活躍然後在語言中樞形成了持續聯想的意識流,最後變成語音或文字。——這是一個主體被客體擾動知覺、掀動深層記憶後形成的發散性思維,並將形象與自我意識一體表達的過程。過程如下:
置身於一些客觀事實前→發現客體→主體認知能力支配下記憶重組→自我意識→各種表象與自我的交織→表象與我一起再現→意志的表達→意欲改變或影響外部世界→世界依然是世界、我依然是我→好像有些改變→發現超我→繼續發情→發乎情、止於禮→世界支配着我、我無法支配世界→各種存在相互擾動→我們生活在引力場→茶和人相互影響着→茶情的出現和繼續發生是不可逆的事實。
茶情,除了跟眾多涉及茶事的相關人(種茶的、採茶的、造茶的、喝茶的、品茶的)的心理活動(包括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等)過程有關,有時它還跟其中一部分人的人格也稱個性(是指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需要、動機、能力、氣質等)有關。即便是與其他的涉茶人員在同一環境或相似環境下,某些個體的需要、動機、能力、氣質等也會與以茶葉、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下產生的一般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從有限的抽象思維轉向高度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然後靈感產生並過發展到藝術思維。(這是在涉及茶事過程中對大量表象——大腦對以茶葉或茶飲為中心的物質、物象等的刺激下形成最初的認識,進行高度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並始終始終伴隨着形象、情感以及想象和聯想。)
因此,可以看出,古人認為“茶道不於茶”或“茶道,不是茶”的説法反映出:茶道是建立在物質的“茶”(茶樹、茶葉、茶飲、茶事中的等等)之上的人們的觀念或觀念集合。這些觀念或觀念集合,除了反映出對具體的物質的“茶”客觀認知,它還會反映出人們的帶有個人喜好的偏移的主觀意識,而茶情正是一種帶有複雜的意識或認知的觀念。
茶情,作為涉茶人員的精神產物,一方面,它是茶人大腦對茶及與茶相關的外部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它還是茶人對其自體內心世界的發現及自我意識的表達,哪怕它有時表現出從客觀現實中游離向虛無飄渺的幻境,它依然是對其人心靈的客觀反映,但那也是人性的渴望,而非眾生皆有果腹之慾。(從僧人、道士們的茶詩中可以找到這樣的表達。)
人們喝茶時的情形通常是:多數飲茶人飲茶之後,因為本我的需求得到滿足,心情愉快而積極地做事情或工作或遊戲,在做事之際,因茶而生的思緒被蕪雜的事物干擾破壞漸漸消亡在此同時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圓滿;少數人飲茶時,因着對於外物的刺激比常人來的更易感,使得個體意識到自我的與眾不同,繼而發表即興的聲明並記錄在案以供事後回憶再次喚醒自我意識來怡其自我之情。
當這種那種因茶而生的思維意識被人的語言表達或由語言的載體——文字來記錄下來,也就能夠為他人所知了。儘管這種茶情客觀地表達出其人的真實感受與思想,可是在他人看來卻依然會認為那只是那人的主觀觀念。如果他人覺得那人與己似曾相識或是與那人的表達有着英雄所見略同的時候,即是那人將他人同化,或是觀念的相互同化、改變、糾結。如果,這種茶情更多的體現出美的物象的物質本體是天地的造化交織着人類的勞動的時候,就會格外的高貴動人。那是什麼?——就是茶德與茶情跟智慧一體表達。

茶情茶情的境界

茶德與茶情的一體表達,既是茶人人生的高境界,又是茶道的高境界;高級的茶葉製品是這種雙高境界的體現,是茶人的自我實現。茶德與茶情一體表達是讓茶人超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成為一個精神的人。這將是一個不朽的人,就像是孔子關公陸羽盧仝,永遠的不會被人遺忘。
如果,製茶人心中沒有他人,遠離情感與道德去粗製濫造,就等於是暴殄天物;同樣,喝茶人心中沒有他人、遠離情感與道德心去喝茶,也等於是暴殄天物體會不出一杯可口茶飲中含有他人的德與情,那和動物喝水也沒有兩樣。
誰能讓人們記住他製作茶的與方法;誰能讓人們記住他成就的美妙茶飲與方法;誰能讓人們記住他曾經喝過的美妙茶飲。——他們都是不會被人遺忘的不朽的人。
從廣義而言,茶情是茶道中廣泛存在於廣大的勞動人民的愛心之中的,茶情,在茶鄉、在茶農、在茶,則是一個把情注入物質中形成為茶品的過程;茶情,在城市、在飲者、在情在性,則是一個從茶品中的感受鄉親鄉情的品茶的過程。無論是品茶的極致,還是極致的茶品都是智慧的產物,是一種交集着人類情感的智慧與勞動的產物。製茶之人是把情感注入到茶品生產之中;品茶之人是把對前者的理解從物質的茶品之上重新昇華釋放出來。這是一個後者把前者的心思與情感作為催化劑來促進自己思想濃縮結晶再到昇華的過程。這是一種愛的傳遞循環,因為有熱烈的愛在其間,才會有藝術從中產生。
在前茶事中,做好茶是農人的藝術;在後茶事中,作好詩是文人的藝術。如果,把製茶的農家比作是畫家;那麼,品茶人是音樂家。畫家畫出的是對生活的理解,音樂家譜出的是對生活的感受。你能從一杯茶中理解生活的全部內涵嗎?你能從一杯茶中感悟人生終極意義嗎?借用中國當代詩人吉狄馬加的詩句 :“既然,詩歌是民族文化精粹和人類智慧的結晶;詩,就應該是人類良知的眼睛”。這裏,我們這樣廣而告之:“既然,茶道是人類文化的精粹和人類智慧的結晶;那麼,茶情就應該是人類良知的眼睛。”如果,你讀了盧仝范仲淹蘇軾的詩,就知道,茶情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深深敬意和同情
茶情,作為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它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更甚於茶藝。因為茶情是把茶藝的表現所導致的結果更進一步的昇華,所以它是茶道中最唯美的部分。
無論茶情、或者某些茶情發表者是否表現出從客觀現實中遊離向虛無,他們確實客觀地反映出他們感知的美的“茶及與茶相關的物象”,例如:茶山雨後的彩虹、文火細煙、小鼎長泉、吹噓對鼎鬲等等。並且在他人來説也感覺那樣的物象也是同樣的美妙。於是,像前者那樣的那種因茶而生的愉悦心境就會被不斷地模仿、複製、粘貼、編輯及轉載,以至於因為不斷地被其他人分享而天下皆知了。以此小節前半部分與向上返回至概述中第四小節的那一段“茶情是一種高級精神產物.....依然是對其人心靈的客觀反映,......”來看,就能夠明白周作人對茶道的理解——儘管還有些膚淺,但還是説出茶道所內含的唯美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東西——茶情。
周作人説:“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説,可以稱為忙裏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茶情在於茶道的意義就是在於分享‘愛茶之心,並將飲者的人生的某一個瞬間的體會化為恆久的記憶。那是帶着茗香和愛心的記憶。

茶情茶道中的能與所

在特定的環境(茶室、茶道場、進行茶事活動的場所簡稱茶所)中,一切美的物象(茶葉、茶湯、茶器等等和進行操作的人及因為人的行為動作產生的形、色、聲、香、味、觸、法)激發着心靈的愉悦而產生美的情感,激發受體(飲者)所潛藏的藝術能力:語言、文學、書法、繪畫或是音樂、舞蹈等等。
茶情及藝能的釋放都是源自:茶為人心所識,為心所愛;人心為茶所動,為茶所感。(讀者注意:這裏幾個“所”字,是助詞,跟前面的介詞“為”字聯合使用;在下面一節出現的“所”字,是名詞。)
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船山遺老”王夫之説:“能必副所”。“”是指實有其體的物質,“”是指實有其用的精神;“所”不在內而“能”不在外;“能”因“所”的刺激而被激發,而“能”可以達到對“所”的認識。
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因美的事物而激發出美的情感;並不是每一個人飲下美好的茶湯後都有藝能釋放。
在茶事活動時,無論是蓋碗茶的綠葉點盞,還是工夫茶的小壺燜沏,任何的茶藝形式都不會排斥伴隨而生的茶情的存在。
茶情不但會產生於相對封閉的茶室之內、品茶之時,也會產生於開放的環境——茶山之上、茶園之中、農舍之內,在採茶之日、製茶之時。因為:愛茶之心人皆有之。茶因有愛而顯美色秀姿仙風道骨
愛茶之心人皆有之,但人們在不同的茶事活動中因愛茶而表現出來的形式和情感是不一樣的。
“老喜茶之形色,小蠻愛茶之味香。
南人飲茶崇煉性,北人飲茶尚怡情。”
南方人會花費工夫去慢慢地改易茶性,會花費工夫去慢慢地小壺微甌細品嚐。(茶本寒涼因釀造而性温和)
北方人會玉手芊芊巧施力,、掰、揉、捻、、挪、、拉、抬、推,於是就有:
煉獄涅槃為轉世,情天恨海合開智。
七十八度最温馨,晶瑩杯裏碧琉璃
不遜咖啡自有因,直提精神全爾真。
模糊泡飲堪自恣兒茶使壽賽老龜。”(並不是罵人的話,唐代詩人杜甫作有《江南逢李龜年》,李龜年名字取義是希望像龜一樣長壽。)
下面涉及文學,就從狹義而言來談茶情。
茶情的表現依賴於飲者的個人興趣及修養,隨着飲者的不同則有高級茶情與低級茶情之分。其茶情高級者有藝能釋放,藉助其它藝術形式,產生藝術品。就好比是戀愛中的情人們會唱情歌、寫情書、寫詩歌向戀人表達愛情;其茶情低級者沒有藝能釋放,就好比有的人對戀人表達愛情的方式只是性的佔有,偶爾會在高潮時發出囈語“啊!真舒坦!”,“真爽!”。“這茶不錯啊!”
——茶是肯定不會錯的啦。那,沒有藝能釋放,是誰的錯?(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沒情趣;不怪爹媽沒生好,只怪自己沒學好。)
藝術表達的能力依賴於飲者個體的修煉。茶道的意義就是整合各種方法來為飲者提供修煉的特定的場所,當然,還有滿懷情感、充滿智慧的茶葉製成的茶品以及或是茶飲。雅事相習、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則茶道大行矣。
自古及今,愛茶的文人雅士們在品飲芳茗甘泉時,受茶之滋,感茶之靈、思茶之德,精神振奮,或吟詩作賦,或揮毫潑墨,給人類製造了大量的精神食糧。茶情中折射出來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可以讓他人感知到愛茶的情人們的人格魅力

茶情古代茶道中的茶情

晉代杜育的《荈賦》是中國最早的歌吟茶事、抒發茶情的(詩詞歌賦類)文學作品,其賦全文如下:
“靈山惟嶽,奇產所鍾。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氤氲馨香,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荈賦》是中國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的全過程的文章,全篇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學基礎,還是‘廉簡育德’的中國茶道思想的先聲
《荈賦》比唐朝陸羽的《茶經》要早四百多年。陸羽在其《茶經》一書裏分三次提到杜育的作品,這在《茶經》整部書裏都實為罕見。由此可見《荈賦》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從《荈賦》中晉代時人的所成茶湯的品相與後來唐人煎茶的景象相比較來看兩者,別無二致。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唐·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自唐僧皎然發明‘茶道’一詞起,中國人有了‘茶道’這一概念和對茶道的追求。
【注】爨(音cuàn),灶,或燒火做飯。詩意是説浙江的好友採回茶葉,在爐灶上生火用鼎、甑殺青,製作很好茶餅送給我(皎然)。可以把詩文的前兩句看為倒裝句,也可理解為詩人得到茶葉後再次用爐灶灸烤、金鼎煎煮。爨鼎二具,是前後茶藝、前後茶事之中必不可少之茶器。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閲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這首詩就是同陸羽茶經》齊名的玉川茶歌。此詩以浪漫主義手法抒發了對茶飲的身體感受與心靈感受,同時,又對茶農寄予同情,是體現唐人重茶情好玄道風尚,極言茶功而又超邁飄逸的好詩。作者盧仝(約795-835),自號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滿20歲便隱居嵩山少室山,不願仕進。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均不就。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説,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慾,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
《寶塔詩·茶》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
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張籍在此詩中贊種茶人勤勞,所出茶品精良。
《茶詩》五代後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見‘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之句,可知五代時十國時期,煎茶法還在使用。
《嘗茶和公儀》宋·梅堯臣
都籃攜具上都堂,碾破雲團北焙香。
湯嫩水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
莫誇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
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
發端於唐代的鬥茶活動到了宋代更加流行。宋代的福建建安成了中國最負盛名的茶區,北苑又是宋太宗圈定的貢茶區,為決出進貢品種,遂使鬥茶在建安興隆起來,每年新茶上市,各茶區的茶家攜帶珍品,身懷絕招,前來比試。當地職官在福建轉運使的率領下,充當評判,作出裁決。有詩為證: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終朝採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餘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
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茶詩,古人把它和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相比美。范仲淹此詩借詠鬥茶揭示世態,明言茶功、暗諷時弊,忽以屈原、劉伶入詩,暗示對國事的憂慮,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無玉碗捧蛾眉。
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
不用撐腸掛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東坡此詩中煎茶之情境已無前代鄭邀《茶詩》中‘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之類的描述,但從“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來看,或許東坡是在批判當時‘宋人’點茶的奢靡之風。從後面的“磚爐石銚行相隨”來看,那時‘人間’已經開始流行使用有柄帶嘴兒的砂銚兒、釉瓷壺之類的茶器了。
銀瓶是銀製煎水湯瓶,點茶的用具。從東坡的前輩蔡襄所言“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來看,宋代人對茶器的追求已不是唐人陸羽所主張的:“鍑:鍑以生鐵為之……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銀也。”的廉簡育德了。
想那蘇學士主持‘高考’時,本應是春風得意、意氣風發的好時光,偏要説“我今貧病長苦飢,分無玉碗捧蛾眉。”——有點兒“為填新詞強説愁”的意思了。或許他是深怕應了百代文宗韓昌黎的那句話:一朝富貴還自恣,長檠高張照珠翠。吁嗟世事無不然,君看牆角短檠棄。
過了這個村沒了那個店。《唐風》所謂:弗馳弗驅,他人是愉;弗鼓弗考,他人是保。‘烏台詩案’自是‘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大文豪蒙恩澤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量移汝州。後來雖得大史家一時興起薦為翰林學士,卻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蘇學士很快就又‘花退殘紅’《蝶戀花》,《汲江煎茶》飲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去了。
難兄難弟貶謫起伏雖是仕途險惡,子瞻子由哥倆唱和卻為文壇佳話。
蘇二學士的《和子瞻煎茶》與其兄的《試院煎茶》從形式到思想皆可稱是珠聯璧合。
《和子瞻煎茶》宋·蘇轍
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求芳甘。
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獨能諳。
相傳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爭茶不知勢。
又不見: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
我今倦遊思故鄉,不學南方與北方。
銅鐺得火蚯蚓鬥,匙腳旋轉秋螢光。
何時茅廬歸去炙背讀文字,遣兒折取枯竹女煎湯。
從蘇轍的“北方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可知,在唐宋及以前,無論江南、中原、浙東、西蜀,在茶水中放入姜、鹽、椒,是很常見的煎茶形式,從今天南方的‘擂茶’還可見到這種五味調和的飲茶方式。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東坡此詩與其當時的人生際遇有很大關係。通過對‘月夜江邊汲水煎茶’這些細節的描寫,詩人被貶後寂寞無聊的心理,很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從‘枯腸未易禁三碗’來看,詩人作詩有時難免有強為之事,強為雖不得其清新,卻滿含情感。大約飲茶湯、搜枯腸、陶茶情之後,更加無聊,所以會有‘坐聽荒城長短更’之句。《汲江煎茶》詩中的獨飲的落寞,甚似李白的《月下獨酌》。酒,不宜獨酌,獨酌則的孤寂;茶,不宜獨飲,獨飲則的落寞。朝雲哩?
大文豪蘇東坡堪稱“詩史”第二,借《荔枝嘆》干涉茶事,雲: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
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賤血流千載。
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
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瘡痏。(wěi)
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
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東坡此詩前半部分借用前代之事揭露統治者的貪婪,後半部分批評了奢靡鬥茶之風,給予勞動人民深深同情。此詩全無風花雪月的唯美,只用“二尤”挑事,,充分表達作者的廉儉育德的茶道思想和仁愛之心。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從此擬人化的贊茶詩來看,蘇學士確是憐香惜玉,甚解風情之人。負水齋居士打油詩二首《黃茶嘆》明珠暗投尋常事,可恨正值豆蔻年,深閨無風忽雲雨,碧玉破瓜請君憐。《白茶嘆》誰憐紅顏彈指老,垂髫之年既萎凋剎那芳華君須記,三杯退盡麻疹燒。負居士謂:白茶為天山童姥,黑茶是滅絕師太。黃茶是碧玉破瓜青茶出閣少婦。綠茶為青春曼妙,紅茶為徐娘半老。
昨晚飲太多,嵬峨連宵醉。
今朝餐又飽,爛熳移時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無一事。
信腳繞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
此處置繩牀,傍邊洗茶器。
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
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
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氣。
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
此詩是詩人午睡後在園中露天煎茶品飲思念遠方故人所作。
白氏飲茶不單在樹蔭下、青苔地上“置繩牀”、“洗茶器”,有時還會“移榻臨平岸,攜茶上小舟”。
有着‘詩魔’、‘詩王’稱號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留下了大量‘茶詩’。據‘和茶網’統計,白居易存詩二千八百首,提及‘茶’字的詩有八百首,其中記敍茶事、茶趣的就有五十多首。
“品茶先備水”,白居易深知其中三味
“泉憩茶數甌,嵐行酒一酌”,用的是泉水。“渭水煎來始覺珍”,用的是河水。“吟詠霜毛句,閒嘗雪水茶”與“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用的則是雪水。“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氣。”與“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是春天喝春茶。“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寫的是夏天喝茶。“夜茶一兩勺,秋吟三數聲”寫的是秋天喝茶。
白居易每日茶事多多。“檐前新葉復殘花,席上餘杯對早茶”説的是日出飲早茶。“鼻香茶熱後,腰暖日陽中”説的是中午喝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則説的是入夜飲晚茶了。‘午茶能破睡’,‘破睡見茶功’,這是用深夜飲來提神破睡眠的詩。
白居易嗜茶又嗜酒,他寫詩雖道‘茶能散悶為功淺,不似杜康神用速’,但又‘愛酒不嫌茶’,常常‘舉頭中酒後,引手索茶時’,無酒之時,‘聊將茶代酒’。食罷也有詩:‘食罷一覺醒,起來兩甌茶’。一邊品茶,一邊讀詩書,使白居易得到許多樂趣,‘或飲一甌茗,或吟兩句詩’,‘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悶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鄰遠到茶’,最為雅事。更有趣的是身邊有童子侍茶:‘嘗酒留閒客,行茶使小娃’;‘茶教纖手侍兒煎’。
白居易老來多病,茶又和藥一起入詩:‘茶藥贈多因病久’;‘病聞和藥氣,渴聽碾茶聲’;‘病來肺渴覺茶香’;‘室香羅藥氣,籠暖焙茶煙’;‘藥銷日晏三匙飯,酒渴春深一碗茶’。
茶,是伴隨了白居易一生,飲而有詩可謂有情。——
詩人愛茶必有詩為證。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作者此曲感嘆古今的興亡盛衰表達自己看破世情、隱居山野的生活態度。松花和春水,無疑使得酒和茶的味道最好的發揮出來,所以松花與春水對於酒與茶是很重要的,可以理解為伯樂知音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茶人特別注重“茶之功”。
《長思仁·茶》金·馬鈺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此詞可見,全真教重陽真人坐下首席大弟子馬丹陽飲茶與崇尚玄風的唐代茶人品茶不同,馬鈺品茶不講情太多的情調,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依然是把飲茶當作忘卻雲雨陽台的紅塵煩惱、逍遙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1194-?)在一闋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茶情之詩確實常常會透露出茶人的出世思想。古人常説‘禪茶一味’,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在沉思中領悟。‘禪茶一味’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參悟,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感受。下面的幾幅對聯與茶詩很有境界。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洛陽古道茶亭所書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
千秋祀典,旗槍風裏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七碗受之味》 趙樸初居士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前人東坡居士曾以《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教飲茶人學着‘憐香惜玉’。
負水齋居士有《新長恨歌》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茶人側。
茶則喚起百媚生,茗國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蓋碗裏,温泉水滑洗凝脂。
碗蓋撩撥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銀槍暗蝕白毫泛,芙蓉碗裏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茶人不早朝。
承歡侍飲無閒暇,玉葉玉液液專葉。
明珠暗投尋常事,可恨正值豆蔻年,
深閨無風忽雲雨,碧玉破瓜誰人憐。
一朝抱得佳茗歸,孟浪氣煞許次紓。
【注】‘深閨無風忽雲雨’是指黃茶在製作時的悶黃工序(用紙包裹或是以濕布覆蓋來進行輕度的發酵),‘碧玉破瓜’是用少女因過早的婚姻及走上社會來比擬黃茶被奪去青春姿色。
——明代許次紓則以‘碧玉破瓜’來形容第二泡茶湯中茶葉的姿態。許次紓言綠茶“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餘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停停嫋嫋十三餘,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蔭矣。’開之大以為然。”
蘇居士與許茶人飲過佳茗甘泉之後,又是如何作為,無從得知。筆者卻是有着紅學情結的痴人。
《芳茗之歌》
茶煙酒者,各有其妙,但凡男子,終嗜一好。世間飲者,多尚高陽酒徒劉伶荒誕、使人荷鍤;魏武微醺,橫槊賦詩太白遺風,獨步天下。
予獨愛茶,性如茶痴,每飲芳茗甘泉,常感天地至物之可貴難能,倍覺茶農苦辛。茶痴戀茶,情勝紅樓,凡飲茶後,常效黛玉葬花、更填茶詞。日復一日,文學漸進,或悟戀茶之功,而待茶益敬。於是,芳茗聖骨,或是葬於花木之下;或是入殮紙棺於窗前,麗日和風、星月三臨,以綿綢囊囊之、停泊在雕花牀頭。
某日,風清月朗,沐浴更衣,焚香撫琴,淺唱低吟,歌月徘徊之際,忽有佳人來伴,耳鬢廝磨、于飛繾綣、高枕無憂。翌日,佳人忽黯然,曰:“蒙君厚愛,以甘泉寶器妙手回我青春,承恩澤身心以許,雖色衰亦受垂憐,今吾已成無常白骨,於君無益矣,況會者定離,吾壽終矣。明日吉時,勞君送我歸葬南山。勿悲慼,吾去後,會有吾家小妹為君再續高山流水之音。切記,明日南山相見之時,君宜歌之:采采佳茗,薄言袺襟。小妹閨字‘佳茗’,君納之以禮,可成四季之好。”
痴人潸然,芳茗乃歌:“蒙君愛,妙手來,承恩澤,回青春。以身心,報君恩,珠黃老,尚垂憐。愛反常,豈良人;愛太過,君無益。會定離,君莫泣。將心月,勿溝渠。傷離別,將寂滅,茶人情,泉水結,年月日,不稍歇。終將去,心悲切,再辭君,歌一闋。

茶情內容簡介

《茶情》內容簡介:茶文化是世界文化叢中的一朵奇葩茶藝是一種人生藝術——在緊張繁忙之中,沏出一壺好茶,細細品味,能讓思緒跟隨佳茗進入內心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靈得到淨化。◎茶藝起源於中國,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講求人、茶、水、器、藝、境自然和諧、完美統一的藝術活動,同時也日茶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尋找雅靜之地,以茶為媒,沉潛涵詠、靜心順氣地與心靈對話,乃人生一大幸事。◎茶藝是《茶》和的有機結合,就是把人們日常飲茶的習慣,根據茶道規則,通過藝術加工,向飲茶人和賓客展現茶的衝、泡、品飲技巧。它把日常的飲茶藝術化,提升了品飲的境界,為茶賦予了更強的靈性和美感。

茶情編輯推薦

《茶情》:知名茶·解茶性·通茶史·修茶藝·行茶禮·修茶道。茶裏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和睦清心,明倫養性。
漸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茶情媒體推薦

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宋徽宗趙佶
雪水勝如活水烹,未須着口已心清。湯看蟹眼初開鼎,葉煮蓮鬚細入瓶。滿頰生香知臘味,一時高唱起春聲。思家不寂尋常慣,共對瑤華聽鶴更。
——《雪山烹茶》清·官獻瑤
一自蒲團就石牀,三門桂蕊六飄芳。曾知地瘦禪心靜,不覺山深市念忘。莫際攤輕秋色老,水邊試茗舌根香。問誰肯入煙蘿社,共聽禽聽送夕陽。
——《清水山居》清·意求

茶情目錄

第一章 茶史略説
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
茶的發展
茶的傳播
第二章 名茶地圖
茶葉的種類
我國主要茶產區
古代名茶
我國綠茶名品
我國紅茶名品
我國黃茶名品
我國花茶名品
我國烏龍茶名品
我國緊壓茶名品
第三章 茶葉鑑別
茶的不同特性
茶葉審評方法
茶葉審評程序
茶葉審評項目
第四章 飲茶新趨勢
茶飲料的出現
代用茶
第五章 茶館種種
茶館史略
形形色色的茶館
現代茶館建設
第六章 民間茶
家庭飲茶之道
鬥茶習俗
分茶
茶山萬般情
第七章 名人茶情
名人茶緣
第八章 茶事掌故
蘇軾遊徑山
品茗中走出的神怪鬼魅
茶馬交易
馬換《茶經》
茶似佳人
撲朔迷離的一幅古畫
世界各國、各地區飲茶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