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剂是以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材或药材提取物为原料,经沸水冲泡或煎煮制成的制剂,可分为茶块、袋装茶和煎煮茶三类。其制作需将药材加工为粗粉、片块等形态,混合干燥成型,成品水分含量不超过12%,贮存时根据成分选择密封或常规方式。原料及包装需符合饮用茶标准,现代茶剂融合传统工艺与制药技术,开发出降压茶、感冒茶等品种 [1]。
茶剂雏形出现于唐代福建,如蜡面茶、研膏茶;宋代发展为龙凤团茶等饼状形态。明清时期,兼具药用功能的菊水轩茶饼、万应茶饼普及。20世纪80年代后,袋泡茶等新型茶剂兴起,维甜美降糖茶等产品获国际奖项并出口。当代泉州、厦门为主要生产基地,经典配方如莲花峰茶丸经改良后持续生产。
- 中文名
- 茶剂
- 类 型
- 茶类
- 分 类
- 茶块系,袋装茶,煎煮茶
- 水分最高
- 12.0%
规定全文
播报编辑
精垫一、药材应粉碎成粗粉或切成片、块、段、丝,混合均匀。凡喷洒药材提取液的,应喷洒均匀。
二、一般应在80℃以下进行干燥;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不宜加热干燥的应阴干或用其他适宜方法进行干燥。
格精三、茶叶和茶袋应符合饮用茶有关标准的要求。
四、一般应密闭贮藏;含挥发性及易重踏充吸潮药物的茶剂应密封贮藏。
骗永跨【水分】
袋装乃燥狼茶
取供试品敬炒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12.0%。
茶块系指药材粗粉、碎片与适宜的粘合剂压制成块状的茶剂。
煎煮茶系指将药材片、块、段、丝或粗粉,装入包(袋)制成供煎服的茶剂。粗粉制成的煎煮茶又称煮散剂。
重量差异
播报编辑
茶剂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
标示重量 │? 重量差异限度???
──────────┼───────────
2g或2g以下???│? ±15%
2g以上至5g │ ±12%
5g以上至10g? ?│ ±10%
10g以上至20g ?│ ±6%
20g以上至40g │ ±5%
40g以上 │ ±4%
──────────┴───────────
检查法
播报编辑
取供试品10块(袋、包),分别称定每块(袋、包)内容物的重量, 将每块(袋、包)的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不得超出上表规定。
发展史
播报编辑
唐、宋间,福建著名茶剂有蜡面茶、龙凤团茶、蜜云龙、莲花峰茶丸等。《唐书·地理志》载:“福州贡蜡面茶”。《演繁露》说:“建茶名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故名。”《画墁录》说:唐“贞元中(785~805年),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宋初,丁谓为福建转运使时,开始制凤团茶,后又制龙团茶,皆茶饼。贡四十饼,八饼重一斤,称大团茶。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为福建路转运使,制造小片龙茶,二十饼重一斤,称小团茶。蔡襄著《茶录》说:“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茶有清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香”。熙宁年间(1068~1077年),神宗有旨建州制蜜云龙茶,其品佳于小团茶。
明末清初,泉州菊水轩根据开元寺秋水祖师秘方,生产菊水轩茶饼,主治感冒、中暑。清嘉庆年间(1796~1802年),永定县卢曾雄研制成功“万应茶饼”,用于治疗四时感冒及胃肠道疾病等(自1984年起,万应茶饼由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生产)。清代还有泉州陈杏圃茶饼、武彝清源茶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漳州、福州、厦门等地中药厂先后成立,生产茶剂有四时感冒茶、双虎万应茶、五防茶饼、万应茶饼、莲花峰茶丸、午时茶、武夷清源茶饼、万应甘和茶、感冒茶、泉州茶饼、甘和茶、四时甘和茶等。
80年代初,茶剂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3月,厦门思明制药厂研制出“维甜美降糖茶”、“双玫菊茶”。这两种茶剂采用袋泡剂型,冲服方便卫生。此后,袋泡茶成为一种新剂型,先后投产的产品有厦门中药厂的保健美减肥茶、小儿四神茶、艳友茶,厦门思明制药厂的绞股蓝甘茶、健美茶、五防茶、菊梦思晚茶、维尔美减肥茶、青香解醇茶,福州中药制药厂的降压茶、永定县采善堂制药厂的万应袋泡茶、闽东第二制药厂的乌龙减肥茶、宝宝茶、快通茶、保健美茶等。其中,厦门中药厂生产的保健美减肥茶获得1986年法国巴黎旅游食品协会金桂奖。
主要品种有:
莲花蜂茶丸 是南宋南安县莲花台寺住持净业采用莲花峰茶与3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南安县茶厂于1974年根据莲花台寺配方,试制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