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鎖定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Inle Lake Wildlife Sanctuary):是位在緬甸撣邦撣部高原的湖泊。面積116平方千米,為緬甸第二大湖泊,僅次於克欽邦的因道支湖。該湖於1985年建立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佔地64,200公頃(642平方千米),位於撣邦南部的良瑞鎮、平朗鎮和白乾鎮。
湖面海拔970多米,有着清澈的湖水和安靜的浪漫氛圍,是避暑勝地。茵萊湖長達22千米,湖面上零散地漂浮着高腳屋的村莊、浮島上的佛教寺廟和水上花園。各種船隻在水上穿行,其中茵達族人用腿划船的方式顯得尤為特別。茵萊湖地區的城鎮每隔五天會輪流舉行一次鄉村市場,而受遊客追捧的要數伊瓦瑪的水上市場。 [4] 
中文名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保護區級別
國家級
地理位置
緬甸
撣邦
良瑞鎮、平朗鎮和白乾鎮
區域面積
642 km²
類    型
生物保護區
保護對象
動植物 濕地
管理單位
緬甸林業部
批准時間
2018年8月10日 [2]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歷史沿革

茵萊湖在國際旅遊界上享有盛名,是緬甸國內著名的旅遊區之一。其位在撣邦南部良瑞(Nyaungshwe)縣境內,海拔近900米,是緬甸國內第二大淡水湖。在2003年時茵萊湖就被東盟國家評為“東盟自然遺產公園”(ASEAN Heritage Park),2004年時被評為“重要鳥類暨生物多樣化地區”(Important Bird and Biodiversity Area),2015年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為生物圈地區(Biosphere Reserve)。而2018年8月10日又被世界濕地維護組織(Ramsar Convention)評為緬甸的第5個重要的國際濕地保護區(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t Ramsar Site)了。 [1-2]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地理環境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發現,在1萬多年前緬甸北部莫崗(Mogaung)、莫允一帶,撣邦南部良瑞、火荷(Heho)一帶及撣邦東部景棟地區一帶存在着巨大的湖泊。當時在撣邦南部的良瑞盆地就是一個巨大的湖泊。但自1萬年至7千年前之間,湖泊逐漸縮小退化,現只剩下南北長14.5千米、東西寬5.6千米的茵萊湖了。 [2-3] 
茵萊湖的水面面積在雨季及旱季時也不斷在變化着,根據記載,湖面平均面積為25.8平方英里。而水深在旱季時為7英尺,雨季時為12英尺,最深時到達20英尺。地區平均氣温在攝氏温度則為7C及32C之間,而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毫米。 [2] 
一些小溪小河分別從茵萊湖的東、北、西三面注入茵萊湖,然後湖水由南面以比魯溪(Bilu Creek)流出,向南流至克耶邦壘固(Loikaw)市附近與南保河(Nan Paung River)匯合後注入丹倫江。 [2]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區域範圍

1985年,為了維護好茵萊湖的生態環境及保護好當地的生物多樣性,緬甸林業部門就已將包括茵萊湖暨莫別(Moebye)水壩在內的總面積530多平方千米的地區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該湖於1985年建立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佔地6642平方千米,位於撣邦南部的良瑞鎮、平朗鎮和白乾鎮。這個巨大的湖泊位於海拔881米處,是重要的分水嶺和水源,為居住在湖邊的四個城市和無數小村莊的人們提供電力和生活用水。 [1]  [3]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保護目標

茵萊湖地區生活着的各種生物種類為:鳥類270種,魚類43種,兩棲動物3種,龜3種,蝴蝶75種,只在本地生活的(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發現的)20種蝸牛及43種魚類(16種是茵萊湖特有的),527種藥用植物,134種蘭花,292種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1,320種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每年11月至次年1月間在茵萊湖內還可見到褐身黑頭的海鷗2萬多隻,冬季時還有許多候鳥在此地區過冬。 [2] 

茵萊湖野生生物保護區生態價值

茵萊湖所在的良瑞縣,共有人口171,954人,其中茵達民族110,109人。這當中7萬多茵達民族生活在茵萊湖地區。在湖中生活的還有撣族。德努(Danu)族、勃奧(Pa-O)族、克耶族及緬族等各民族。除了自然資源遺產外,茵萊湖地區同樣具有濃厚的人文資源與文化遺產,也因而更吸引國內外的遊客來訪。在被評選為緬甸境內的第5個國際濕地保護區後,將更增加其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國際遊客來訪。而這時如何維護好本地區的各項旅遊資源使其不遭受到外來的干擾及影響,就將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了。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