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茵尼斯弗利島

鎖定
《茵尼斯弗利島》是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1890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作,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描繪對田園自由生活的喜愛。詩人在這首傳統的詩歌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對茵尼斯弗利島——一座遠離塵囂的小島——的嚮往。茵尼斯弗利島就是葉芝為自己創造的隱居之地,是他在現實世界中用理想和美好想象構建的藝術烏托邦。 [7] 
作品名稱
茵尼斯弗利島
外文名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作品別名
湖心島茵尼斯弗利島
作品別名
茵尼思弗梨湖中小洲
作    者
威廉·巴特勒·葉芝
創作年代
1890年
文學體裁
十二行詩

茵尼斯弗利島作品原文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I will arise and go now,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
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
There midn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
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net's wings.
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
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
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ay,
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 [1] 

茵尼斯弗利島中文譯文

茵尼斯弗利島版本一

茵尼斯弗利島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島,
造座小茅屋在那裏,枝條編牆糊上泥;
我要養上一箱蜜蜂,種上九行豆角,
獨住在蜂聲嗡嗡的林間草地。
那兒安寧會降臨我,安寧慢慢兒滴下來,
從晨的面紗滴落到蛐蛐歌唱的地方;
那兒半夜閃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紅光彩,
而黃昏織滿了紅雀的翅膀。
我就要起身走了,因為從早到晚從夜到朝
我聽得湖水在不斷地輕輕拍岸;
不論我站在馬路上還是在灰色人行道,
總聽得它在我心靈深處呼喚。
飛白譯) [2] 

茵尼斯弗利島版本二

茵尼斯弗利島
我要起身離開,去茵尼斯弗利島,
築起一幢小屋,紙條黏土搭成房;
我要養一箱蜜蜂,種植豆莢九行,
獨居林中空地,聆聽峯羣歡唱。
那兒我享受寧靜,它慢慢降臨,
從朦朧晨曦降至蟋蟀歌唱的地方;
那裏午夜微光閃爍,中午一片紫紅,
而黃昏則織滿紅雀的翅膀。
我要起身離去,因為日日夜夜
我聽到湖水拍岸發出輕柔聲響;
站在車道或灰暗的人行道上時,
總聽見它在我內心深處呼喚。
景曉鶯譯) [3] 

茵尼斯弗利島版本三

茵尼斯弗利島
我要起身走了,去茵尼斯弗利島,
用泥土和枝條,建造起一座小屋;
我要有九排雲豆架,一個蜜蜂巢,
在林間聽羣峯高唱,獨居於幽處。
於是我會有安寧,安寧慢慢來到,
從晨曦的面紗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一片閃光,中午有紫霞燃燒,
暮色裏,到處飛舞着紅雀的翅膀。
我要起身走了,因為我總是聽到,
聽到湖水日夜輕輕拍打着湖濱;
我站在公路,或在灰色的人行道,
我心靈深處總聽見那波濤聲聲。
裘小龍譯) [4] 

茵尼斯弗利島版本四

茵尼斯弗利島
我要動身去茵尼斯弗利島,
搭起一個小屋子,築起泥巴房;
支起九行雲豆架,一排蜜蜂巢,
獨個住着,蔭陰下聽蜂羣歌唱。
我會得到安寧,它徐徐下降,
早晨,薄霧落到蟋蟀歌唱地方;
午夜一片閃亮,正午一片紫光,
傍晚到處飛舞着紅雀的翅膀。
我就要動身走了,因為我聽到
那水聲日日夜夜輕拍着湖濱;
不管我站車行道還是人行道,
我都在心靈深處聽見這聲音。
袁可嘉譯) [5] 

茵尼斯弗利島版本五

茵尼思弗梨湖中小洲
現在我要動身了,去到茵尼思弗梨,
在那兒用泥土和茅茨蓋一間小屋;
我將在那裏種九畝豆,又養一箱蜜蜂,
孤獨地隱居在蜂鳴營營的林間。
我將在那裏得些平靜,因為平靜是徐徐地滴下來的,
從清晨之幕裏滴下來,到那有蟋蟀歌唱的地方;
那裏夜半隻是一縷微光,正午是一片紫色的閃耀,
而暮色中充滿了紅雀的羽翼。
現在我要動身了,因為整日整夜地
我常聽得湖水拍岸的微聲,
當我站在大街上,或灰色的鋪道上的時候,
我在深沉的心底聽到這種聲音。
施蟄存譯) [6] 

茵尼斯弗利島創作背景

葉芝於1887年隨家庭移居倫敦,看到了世紀末以倫敦為代表的英國社會的蕭條景象,產生了對都市生活現實的不滿,因此,他用城市令人沮喪的環境,如灰色的人行道作為象徵符號來暗示這一景象。《茵尼斯弗利島》便是詩人用意象精心營造起來的浪漫主義詩歌境界。 [8] 

茵尼斯弗利島作品鑑賞

理想世界
《茵尼斯弗利島》全詩只包含三個詩節,但其中的意象均表達了葉芝理想世界的模樣。第一詩節一開始,就描述了葉芝的期盼: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島;這個島是一個理性的意象(conceptual image),就像那若隱若現、神秘而神聖的海市蜃樓一樣,接下來葉芝排列了他要做的事情:造座小茅屋在那裏,枝條編牆糊上泥;我要養上一箱蜜蜂,種上九行豆角,獨住在蜂聲嗡嗡的林間草地。詩節中的茵尼斯弗利島是一個理想的意象,葉芝羅列了他要做的事情:造茅屋,枝條編牆,糊上泥,養蜜蜂,種豆角,最後要一個人住在那裏。這樣的意象與陶淵明的著名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生活環境讓人感到愜意。葉芝借物抒情,表達自己對這樣寧靜悠然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樣舒適和靜謐的生活幾乎與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不相上下,但葉芝在詩歌的一開始就宣稱:我就要起身離開現實世界,奔向這樣的理想世界,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表明了詩人遠離烏煙瘴氣的現實社會、選擇寧靜的自然生活的意願和決心。
在接下來的第二詩節中,葉芝又想象出茵尼斯弗利島上日夜相接的景象:那兒安寧會降臨我,安寧慢慢滴下來,從晨的面紗滴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那兒半夜閃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紅光彩,而黃昏織滿了紅雀的翅膀。此詩節中,葉芝將安寧比作露珠,將早晨的薄霧比作少女的面紗;而蟋蟀歌唱的地方明顯是指類似樹葉或者樹枝之類的地方,從此讀者能看出葉芝內心向往的地方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寧靜柔美的地方;後面葉芝用不同顏色渲染了詩文給人帶來的畫面,紫紅、黃昏、紅雀等。由於深受畫師父親的影響,加上本人曾經學畫的經歷,葉芝此處對顏色的渲染給茵尼斯弗利島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色彩豐富,色調柔和,給人感官上的唯美主義享受。這樣的生活與其説是在他的理想世界裏還不如説是一種畫中的世界,此詩節體現出葉芝超然而脱離現實世界的傾向。
最後的第三詩節開頭再次説明了葉芝的期盼:我就要起身走了,並且在後面的詩句中解釋了茵尼斯弗利島上的美景美到現實世界根本無法阻攔他的腳步:因為從早到晚從夜到朝,我聽得湖水在不斷地輕輕拍岸;不論我站在馬路上還是在灰色人行道,總聽見它在我的心靈深處呼喚。詩中的此處意象有強烈的現實與理想對比,馬路和灰色人行道在色彩上是黯淡無光的。在人們的觀念中,灰色等暗色系只會是不好的事物,而茵尼斯弗利島上的湖水則體現了葉芝內心蠢蠢欲動的心情。“輕輕地拍岸”其實那個“岸”是葉芝的心房,湖水也預示着他的理想,也就是找一個寧靜的地方生活。這樣的想法時不時敲打着他的心房,前面的詩節則提到暖色調的黃昏、紅雀等,與此處充滿沮喪失望而灰色暗淡的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出葉芝內心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是醜惡的,工業社會只會給人帶來破壞,將世界變成一片黑暗,腐蝕人的心靈。 [8] 
現實世界
在《茵尼斯弗利島》中,葉芝營造的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島,其中的意象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理想美中的意象,第二類則是現實社會中黑暗的意象。《茵尼斯弗利島》是葉芝浪漫主義的代表作,而美國批評家艾德蒙·威爾遜曾經評論説葉芝“遠離公共生活而只是生活在想象中”,他把葉芝詩歌的想象堪稱是世紀末作家的慾望。葉芝在詩中營造的幾個重要意象都是他內心對理想世界的呼喚,詩中的紫紅、黃昏和紅雀都是夢幻般氛圍的體現。而現實生活中,葉芝於隨家遷居倫敦時,看到了世紀末的倫敦一派蕭條的景象,從而產生了對都市生活的不滿,對工業社會腐蝕人心、破壞自然的反感。這一點可以在他的詩節中“馬路”與“灰色人行道”這些城市的象徵上體現。通過這些象徵符號,詩人着重書寫了自己內心世界的狀態,茵尼斯弗利島就是這樣最典型的理想世界,與現實中的蕭條倫敦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他在詩中也體現出迴歸自然的想法,詩中描寫的島上的景色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蟋蟀、豆角、枝條和湖水等等。他蔑視醜惡的現實世界,因為工業社會帶來的灰暗不僅腐蝕自然也腐蝕人心。“不論我站在馬路還是灰色人行道”已經説明:機械帶來的是物質文明,是腐蝕人心的東西而不是人性。人性從某種程度上説是温暖的而感人的。而在葉芝這裏,工業社會徹底改變了這一切,變成了灰暗的,醜陋的。工業社會建設得再好在葉芝內心也是灰色當頭,違背暖色的人心。葉芝曾經回憶道:“記得在九、十歲的時候,我走在(倫敦)坎頓辛大街上,心裏充滿着對斯拉哥田野和道路的愛,我懷念那裏的道路和泥土——一種兒童的奇特感情——我都想去吻它。”斯拉哥就是茵尼斯弗利島的原型,是愛爾蘭傳説中的仙島,葉芝對工業社會的批判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8] 
象徵世界
葉芝詩歌早期詩歌以浪漫主義和象徵成分著稱。在《茵尼斯弗利島》這首葉芝早期詩歌中,其中的“柳條”“蜜蜂”等具體而明朗的意象帶着濃厚的鄉土氣息,表明這是一個仙境,沒有物質的雜念,只有精神的愉悦。這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是葉芝理想中的田園生活。這樣的生活使得詩人產生逃離工業化城市生活的衝動與決心。在《茵尼斯弗利島》中,葉芝營造了一個可以嬉戲打鬧,回到童年的小島。那是一個世俗以外的的地方,能夠使人獲得精神的慰藉,進入遠離塵囂的靜謐,達到自己的理想之境。他活在夢想的世界裏。茵尼斯弗利島上的世界是屬於愛爾蘭的世界,而不屬於工業化的倫敦。只有在這樣的世界裏,葉芝才能夠感受到足夠的愛爾蘭文化。 [8] 

茵尼斯弗利島作者簡介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1939),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他是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192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那永遠充滿着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代表作品有《當你老了》《駛向拜占庭》《麗達與天鵝》等。 [9] 
參考資料
  • 1.    依人編譯. 名人名詩選讀100首[M].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19.10:237.
  • 2.    宋兆霖選編.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詩歌選[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2005.02:89-90.
  • 3.    譚衞國主編. 英語經典薈萃:英漢對照[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7.04:201.
  • 4.    梁英君,王晶晶編著. 經典英美詩歌賞析[M]. 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2014.12:86-87.
  • 5.    胥少先編譯. 英國文學詩歌選[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08:203-204.
  • 6.    賀菲編著. 外國著名詩歌背誦100首[M]. 昆明:晨光出版社, 1996.05:62-63.
  • 7.    王雯. 茵尼斯弗利島:葉芝的理想精神家園[J]. 海外英語, 2016, (13):181-182.
  • 8.    吳家勳, 趙亞珉, 鄭琴麗. 從Innisfree中的象徵看葉芝對工業社會的批判[J]. 文學教育, 2019, (33):18-19.
  • 9.    林玲,王振軍主編. 外國文學精品導讀[M]. 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2017.0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