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

鎖定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位於安徽省懷遠縣城西南境8公里處的上橋集北茨淮新河上。是淮河支流茨淮新河上末級樞紐控制工程,屬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由節制閘、船閘、地下涵、抽水站、灌溉引水涵、芡河排澇涵、芡河新閘、躍進溝排澇涵等8項工程組成。1973年動工興建,1980年竣工,國家投資3014.5萬元,工程直屬安徽省水利廳管理。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是淮河流域茨淮新河上的分洪、航運、灌溉、排澇綜合效益的水利樞紐。上橋集位於茨淮新和茨淮新河和其支流芡河交匯地帶,下游4公里處即入淮口。樞紐可以對兩河的洪水進行控制的同時,有利於航運灌溉。
中文名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
簡    稱
上橋樞紐
地理位置
安徽省懷遠縣境上橋集北
工程構成
節制閘、船閘、地下涵、抽水站等
所在河流
淮河支流茨淮新河
工程級別
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地理條件

上橋樞紐地區水系地形概貌 上橋樞紐地區水系地形概貌
茨淮新河,人工河道,西起茨河鋪,經利辛縣雙溝、蒙城、鳳台於顏莊入境,在荊山西南截芡河入淮,全長137公里,境內段長40.2公里,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正常水深7~8米,分洪流量2000秒立方米。
芡河,源出渦陽縣杉木橋,流經利辛縣、蒙城縣,於夏莊流入縣境,經荊山西南進入淮河。1970年代改由茨淮新河入淮,境內流域546平方公里。長44公里。河槽寬而淺,形同湖泊,兩岸多灣汊、崗嘴,河面寬窄不一。 [1] 
懷遠縣東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縣城南側有荊、塗二山隔淮對峙,上橋樞紐在荊西部的平原地帶。在殘丘地貌中,除荊、塗二山海拔分別為258.4米和338.7米外,其餘均小於200米。在平原地貌單元中,由於河流變遷,交互沉積和歷次黃河南泛覆蓋及人工開河築壩等,局部地面不平整,具“大平、小不平”的特點。整個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斜,比降為1/8000~1/10000,絕對高度在15.5~25.5米之間,面積為2358.15平方公里,佔陸地面積96.35%。 [2]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背景

上橋樞紐地理位置 上橋樞紐地理位置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是淮河流域茨淮新河上的分洪、航運、灌溉、排澇綜合效益的水利樞紐。上橋集位於茨淮新和茨淮新河和其支流芡河交匯地帶,下游4公里處即入淮口。樞紐可以對兩河的洪水進行控制的同時,有利於航運灌溉。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概況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位於安徽省懷遠縣境上橋集北茨淮新河上。由節制閘、船閘、地下涵、抽水站、灌溉引水涵、芡河排澇涵、芡河新閘、躍進溝排澇涵等8項工程組成。 [3] 
上橋樞紐節制閘 上橋樞紐節制閘
節制閘,全長194米,過水淨寬168米,21孔,每孔淨寬8米,設計流量2000秒立方米,總流量五年一遇排澇流量2200秒立方米,二十年一遇排洪流量2600秒立方米,五十年一遇排洪流量2900秒立方米。閘上正常水位22.50米,最高蓄水位23.00米,最低蓄水位21.00米;閘下正常水位17.0米,最低水位15.5米,上下游最大水頭落差7.5米。閘門底高程13.2米,門頂高程23.0米,閘門實際高度9.8米,每扇閘門裝有起重能力為80噸的電動啓閉機兩台。閘上附設雙車道公路橋,橋面高程28.9米,雙曲拱形,混凝土路面。設計承重汽一13T,拖60T,1975年竣工。
船閘 船閘
船閘,按三級航道設計,通航標準300噸級。閘室長130米,淨寬12米。閘牆採用漿砌塊石空箱結構,部分採用扶垛連拱結構,下閘首採用鋼筋混凝土倒拱底板;上閘門檻高程17.0米,下閘門檻高程13.0米,閘牆頂高25.0米。閘門採用鋼結構人字形閘。
地下涵,涵長419米,其中河槽段286米,底板高程9.0米,5孔,每孔寬3米,進口設有閘門控制,安裝起重能力為10噸的手搖電動兩用螺桿啓閉機,設計流量68秒立方米,躍進溝相應水位19.0米。當淮河水位高於內水,躍進溝不能自排時,通過此涵進入抽水站前池,抽排入淮河。
抽水站,作用是在淮河水位高於內水時,抽排芡河和躍進溝的澇水及大旱期間翻淮河水補給茨淮新河通航和灌溉用水,進水池高程13.0米,出水池底高程為18米。安裝葉輪直徑2.8米的軸流泵6台,配套電機容量9600千瓦,設計流量120秒立方米。水泵在灌溉時最大揚程7.2米,排澇時最大揚程7.02米,最小揚程1.26米。出水管採用虹吸管型,駝峯高程24.0米。設計芡河允許蓄水位,麥作期17.5米,汛期18.5米,達此水位開機抽水排澇。
抽水站 抽水站
芡河排澇閘,位於上橋集故址西側,主要作用是負擔芡河自流排澇和溝通芡、淮,便於通航。閘有6孔,孔淨寬5米,閘底板高程13.5米,鋼筋混凝土板梁閘門,高8.5米,每扇淨重30噸,安裝啓閉機6台。最大排澇流量613秒立方米,正常排澇流量310秒立方米,閘上公路橋面寬10米,高程27米。
芡河排澇涵,4孔,孔寬5米,底板高程12.7米,設計流量120秒立方來,淮河水位高於內水,六孔閘關閉時,芡河水通過此涵進入抽水站抽排入茨淮新河。
灌溉引水涵,位於節制閘下游北側,5孔,孔寬5米,底板高程為12.7米,底板至拱頂高度5.75米,設計流量120秒立方米,安裝鋼筋混凝土閘門,每扇重約20噸,配備起重40噸的啓閉機5台,當茨淮新河水枯時,可通過此涵引淮河水抽灌茨淮新河,芡河水位高時,也可搶排澇水。
躍進溝排澇涵,位於上橋電力排灌站泄水閘旁,底板高程15.5米,2孔,孔寬3米,高4米,安裝手搖、電動兩用螺桿啓閉機2台,設計排澇流量65秒立方米。 [3]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建設

1973年動工興建,1980年竣工,國家投資3014.5萬元,工程直屬省水利廳管理。船閘1975年10月6日通航。抽水站,1979年建成。其它工程建築在此後陸續建成。 [3] 

茨淮新河上橋樞紐工程效益

2012年滯留在上橋樞紐上游的船隻 2012年滯留在上橋樞紐上游的船隻
上橋樞紐,船閘1975年10月6日通航後,至1985年,累計過閘噸位200萬噸,收入過閘費24.52萬元。但由於先天設計容量不足,經常出現船隻滯留。抽水站,1979年建成後,有6年運行,2年是灌溉,4年是排澇,總抽水量8.93億立方米,其中灌溉用2.89億立方米。 [3] 
參考資料
  • 1.    懷遠縣誌 第一編 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 第二節 山脈、河流二、河流
  • 2.    懷遠縣誌 第一編 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 第一節 地質、地貌
  • 3.    懷遠縣誌 第三編 水利 第三章 涵閘 第二節 上橋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