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茨中教堂

鎖定
茨中教堂,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茨中村。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傳教士主持興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焚燬茨姑教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修建茨中教堂,歷時12年竣工,建成後即成為天主教雲南鐸區主教禮堂。 [2] 
茨中教堂的建築佈局是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的,主體建築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 [1]  這些建築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窖、花園、菜園、果園等。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教堂的後院有兩座並排的墳墓,墓穴均為圓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 [2] 
2006年5月25日,茨中教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茨中教堂
地理位置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茨中村
所處時代
清(1867年)
保護級別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1054-5-18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茨中教堂歷史沿革

茨中教堂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德欽縣境內發生驅洋教運動,焚燬茨姑教堂。 [3] 
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
清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壓力,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破土動工修建茨中教堂,歷時12年竣工,建成後即成為天主教雲南鐸區主教禮堂。 [2] 

茨中教堂建築格局

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的建築佈局是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的,教堂風格整體上體現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徵,又兼羅馬教堂的特色。主體建築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 [1]  這些建築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窖、花園、菜園、果園等。原大門還築有外圍牆,院內闢花壇,植果木。這座哥特式建築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鐘樓為三層,屋頂有着典型的中國式傳統飛檐,鐘樓的最高處豎立着十字架。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用4根內柱和12根外柱承託,內外柱間砌有石欄杆。牆上的聖經故事壁畫已經脱落殆盡,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見。紅色的地毯上有板條釘成的座椅。教堂的後院有兩座並排的墳墓,墓穴均為圓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其中一座沒有姓名的墓穴埋葬的是瑞士傳教士於伯良,後院有兩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一棵是桉樹,一棵是月桂樹,已近百年。大樹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園。 [2] 

茨中教堂文物遺存

茨中教堂的大門入口處和教堂內部有着不少內容也已經中國化了的對聯,大多是“極仁極愛,至善至謙’這樣的詞語。正中的耶穌像左右分別掛的是:宣仁宣義聿昭拯濟大權衡,無始無終先作形聲真主聞。
茨中教堂的後院北側墓穴的墓碑上刻着法國傳教士伍許冬神父的名字。 [2] 
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茨”,藏語,“村莊”的意思;“中”,藏語,六的讀音。民國時期該村火頭管轄六個村莊,故名茨中教堂。 [2] 
  • 茨中教堂葡萄酒
茨中教堂院中的兩棵百年棕樹亭亭玉立,果園裏出產的葡萄甘甜可口。傳教士從法國帶來了釀製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釀製技術,並把釀製技術傳授給當地信教羣眾。來東方傳教的教士們,他們得懂建築——自己繪製教堂的圖紙;他們得懂音樂、會彈琴——要教教徒唱聖詩;還得懂繪畫——教堂內壁上的壁畫得自己畫。而茨中教堂的傳教士還多一樣本領:那就是栽種葡萄、釀造葡萄酒。時至今日,教堂裏還保存着當時釀酒的器皿。當年法國傳教士帶來的葡萄在茨中漫山遍野種植起來了,這種叫做“玫瑰蜜”的葡萄在法國本土已經絕跡,但在雲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長良好。法國傳教士教會了當地的老百姓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承襲至今。 [1] 

茨中教堂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茨中教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茨中教堂旅遊信息

茨中教堂地址

茨中教堂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茨中村。 [2] 

茨中教堂交通

早上7:30和中午14:30從德欽客運站各有一班車可到茨中橋。途中需3.5小時。到達茨中橋後,步行過吊橋,先沿大路朝左走50米,然後向上走小路。之後一直向右直行15分鐘即可到達茨中教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