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茌山

鎖定
茌山,位於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據傳茌平區是因茌山而得名,意思是茌山及周圍的平地。
中文名
茌山
外文名
Inthe mountain
地理位置
聊城市茌平區
佔地面積
50000 m²

目錄

茌山論證

1973年至1978年,地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茌山進行考查,確定此山屬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並定名`為''教場鋪遺址'',列入省級保護單位。1995年,國家及省文物考古專家又對此山進行重新考證,證明此山`系龍山文化時期的大型城址,對研究龍山文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義,《人民日報》對此作了報道。據考,茌平區的“茌”字極有可能依據此山而來。“茌”字這個字很絕,在字典裏沒有別的含義,專指茌平這方水土。《康熙字典》解釋“茌”字説:茌,茌山之名也。因此,説茌山是茌平的標誌,似也不過分。
至於《茌平縣誌》上記載的位於城東北角的“茌山”系康熙五十九(公元1721年)縣丞張曰笠動用人工堆積而成,乃牽強附會之物,假茌山也。

茌山由來

關於茌山的位置説法不一,據考證,茌山即是縣城南40裏處教場鋪村西北的`大沙丘,當地羣眾稱之為''金牛山''。此山高6米,東西250米,南北寬暢200米,總面積極5萬平方米。整座沙丘東高西低,壯如卧牛。明清時期,此山被稱作牤牛山,綠林義士週三曾在此山佔山為王。當時山上樹木參天,山下泊水環繞。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在此修築炮樓。長期以來,當地老百姓對此山心存敬畏,稱之為“神山”,對山上出產的細沙稱之為“神沙”。
關於此山的由來,當地百姓流傳,從前,山西南的仇陶村有一家財主餵養了九十九頭牛。當趕牛到山前喝水時,查點數成了一百頭牛,放牛的人納悶,怎麼會多了一頭牛呢。財主和村裏的人也覺的奇怪。後來,一位江南術士打這經過,説是一頭金牛隱藏其中,卧居此山,每到更深夜靜出來吃草,混在牛羣裏一起喝水。據説這頭牛是在王菜瓜莊跑出來的,斷了一隻角,從此人們便把此山叫作金牛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