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葉藎草

鎖定
茅葉藎草(Arthraxon prionodes (Steud.) Dandy)是禾本科、藎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稈較堅硬,高可達60釐米,常分枝,具多節。葉片披針形至卵狀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抱莖,邊緣常具疣基毛;葉舌膜質,總狀花序,稀可單性,花序軸密被白色纖毛;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第一穎背腹壓扁,硬草質,頂端尖,兩側呈龍骨狀,第二穎與第一穎等長,質較薄;第一外稃長圓形;第二外稃背面近基部處生一芒;芒膝曲扭轉,雄蕊有柄小穗披針形,雄性;第一穎草質,具脈,頂端尖,邊緣包着第二穎;第二穎質較薄,與第一穎等長,7-10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阿富汗、不丹、印度、緬甸、巴基斯坦、泰國、越南、中國。生長在海拔300-3400米的山坡草地、乾熱河谷、林緣、溝邊。
茅葉藎草在鬱閉度超過90%林下成片生長,生長繁茂,覆蓋度好,葉色翠綠,葉形如竹葉,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作為林下地被或園林陰處地被具有應用前途。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茅葉藎草
拉丁學名
Arthraxon prionodes (Steud.) Dandy [8]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藎草屬
茅葉藎草
命名者及年代
(Steud.) Dandy,1956 [2]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茅葉藎草形態特徵

茅葉藎草
茅葉藎草(5張)
多年生草本。稈高40-60釐米,有分枝,直立或基部橫卧,常生氣根。葉鞘具毛或有疣毛;葉舌薄膜質,長0.5-1毫米,具纖毛;葉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抱莖,無毛或兩邊生短柔毛或疣基柔毛,邊緣常具疣基纖毛;葉片長2-7釐米,寬3-15毫米。
總狀花序,2至數個簇生莖頂,呈指狀排列,很少單生;穗軸節間具白色纖毛,長短不等,可達無柄小穗長度的1/2-3/4。無柄小穗長圓狀披針形,長6-7毫米;第一穎淡綠色,或先端微帶紫色,背部光滑或呈小瘤狀粗糙,邊脈上具顯著的鋸齒狀疣基鈎毛;第二穎和第一穎等長,質較薄;第一外稃為透明膜質,長圓形,長2-2.5毫米;第二外稃也為透明膜質,長3-4毫米,背面近基部生芒,芒的下部扭轉膝曲,共長12-14毫米;雄蕊3,花葯長2.5-3毫米,黃色;子房無毛。有柄小穗發育,小穗長4.5-5.5毫米;第一穎革質,具6-7脈,有不明顯的脊和鈎毛;第二穎質較薄,與第一穎等長,具3脈,外稃、內服均為透明膜質,長約為潁的1/2,無芒;內包雄蕊,花葯長2-2.5毫米,潁果。花果期7-9月。 [3] 

茅葉藎草近種區別

茅葉藎草常與矛葉藎草Arthraxon lanceolatus (Roxb.) Hochst.)混淆,不同在於後者無柄穎片稍寬,線狀披針形,兩側呈龍骨狀,從穎片基部向上的脈間有清晰可見的凸起。 [4] 

茅葉藎草產地生境

分佈於阿富汗、不丹、印度、緬甸、巴基斯坦、泰國、越南、非洲東部、亞洲西南部;在中國分佈於河北、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藏、北京。生長在海拔300-3400米的山坡草地、乾熱河谷、林緣、溝邊。 [3]  [4-5]  野生茅葉藎草生在山坡、河岸和山溝陰濕處,在濕潤和疏鬆透氣性良好的土壤,生長特別繁茂。茅葉藎草喜温暖半蔭環境,喜酸性土壤,在鬱閉度超過90%林下生長繁茂,能在雪松樹下正常生長。 [6] 

茅葉藎草生長習性

茅葉藎草根莖距主莖不遠處穿出地表形成地上植株,根莖每節的腋芽萌發成新株,植株在生長良好條件下,節數多,在地下部分距地表3-5釐米的部位和近地表的各節都能形成分櫱節,分櫱節長出的新植株一般有2-8個,不論母株或新株都能在各節再分枝。故茅葉藎草除了一般根莖所具有的分櫱特性外,還具有地上分枝和多節的特性,在夏、秋生長茂盛時期,能形成繁茂的營養枝和大量的葉片,而且再生力強。 [6] 

茅葉藎草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用小鏟輔助輕輕拔起營養枝,根系損傷小,再用利刀將莖節間切開,取帶根營養枝,將葉片修剪剩2-3片幼葉,用濕的餐巾紙包裹其根部,確保植株根部有水分可供吸收,提高成活率。栽種時注意覆土不要過深,以嫩芽稍露土為宜,覆土過深或過淺植株都不易成活。分株後放在半蔭處養護。
帶根營養枝繁殖:在野外,茅葉藎草4月初開始萌發,新葉還未伸展,4月中旬分株繁殖,對根損傷小,成活率達85%左右,且栽植後生長迅速。 [6] 

茅葉藎草主要價值

茅葉藎草在鬱閉度超過90%林下成片生長,生長繁茂,覆蓋度好,葉色翠綠,葉形如竹葉,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作為林下地被或園林陰處地被具有應用前途。 [6] 

茅葉藎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