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盾故居

(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茅盾故居(Mao Dun's Former Residence),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後圓恩寺衚衕13號,現代文學家茅盾先生(沈雁冰)於1974至1981年在此居住,1985年3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 [4]  [6] 
茅盾故居坐北朝南,佔地面積878平方米,分前後兩進院落,共有大小房間22間,是民國時期建造的兩進四合院。院落東南側有倒座房,東一間、西三間。前院北房三間,東西各有一間耳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各有一間耳房。後院有五間北房帶東耳房一間,一間西廂房,東有兩間南房。建築均為合瓦過壟脊屋面 [2]  [5] 
1984年5月24日,茅盾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21年3月27日,茅盾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公佈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4] 
中文名
茅盾故居
外文名
Mao Dun's Former Residence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後圓恩寺衚衕13號
所處時代
民國
佔地面積
878 m²
保護級別
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9:00—16:00,週一不開放

茅盾故居歷史沿革

1974年12月,茅盾先生遷入後圓恩寺衚衕13號 [3] 
1985年3月27日,茅盾故居正式作為紀念館向公眾開放 [6] 

茅盾故居建築格局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3張)
茅盾故居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是民國時期建造的兩進四合院。院落東南側闢如意門一間,倒座房東一間,西三間,合瓦清水脊屋面。門內影壁上鑲鄧穎超題 “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橫匾。前院北房三間,東西各有一間耳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各有一間耳房。北房原是茅盾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西廂房原是茅盾先生的會客室和藏書房,東廂房為飯廳,其餘為家屬和服務人員住房。從北房東側的一狹窄通道過去至後院,有五間北房帶東耳房一間,一間西廂房,東有兩間南房。建築均為合瓦過壟脊屋面。院內北房左右各種一棵太平花 [5] 

茅盾故居主要建築

茅盾故居影壁

影壁位於茅盾故居大門內側,上鑲嵌着鄧穎超書寫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底的大理石匾額,影壁前有一口荷花缸 [1] 
鄧穎超書寫的“茅盾故居” 鄧穎超書寫的“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茅盾半身像

茅盾半身雕像位於茅盾故居院中,置於一尊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雕像的材質為漢白玉,高83釐米 [1] 
茅盾半身像 茅盾半身像

茅盾故居文物保護

1984年5月24日,茅盾故居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05年,茅盾故居閉館翻修。
2006年7月3日,茅盾故居重新開放 [2] 
2010年12月30日,茅盾故居閉館,內部實施修繕整理。
2011年3月31日,茅盾故居重新開放 [7] 
2014年9月24日,茅盾故居閉館翻修。
2015年4月1日,茅盾故居重新開放 [3] 
2021年3月27日,茅盾故居被北京市文物局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4] 

茅盾故居歷史文化

茅盾故居相關人物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是中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之一,現代作家。早年曾就讀於北京大學。民國十年(1921年)組織文學研究會,改革《小説月報》,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產生巨大影響,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文化活動。1949年後曾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等職。先後創作《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著作,並撰寫和翻譯了大量文藝論著和外國作品,在中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5] 

茅盾故居藝文

茅盾先生在茅盾故居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3] 

茅盾故居旅遊信息

茅盾故居地理位置

茅盾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後圓恩寺衚衕13號 [4] 

茅盾故居開放時間

9:00—16:00,週一不開放。 [2] 

茅盾故居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104、107、108、113、124路公交車,在交道口站下車前往;
北京市內乘坐5路公交站車,在鼓樓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距離茅盾故居約2.8千米,駕車約1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