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塞頓開

(漢語成語)

鎖定
茅塞頓開,漢語成語拼音讀作máo sè dùn kāi,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下》。 [1] 
“茅塞頓開”本義是原來心裏像被茅草塞住,現在忽然一下子被打開了(茅塞:被茅草塞住。頓:頓時,立刻);後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狀語定語;含褒義。多用於書面語。也説“頓開茅塞”。 [1-2] 
中文名
茅塞頓開
拼    音
máo sè dùn kāi
近義詞
恍然大悟醍醐灌頂大徹大悟豁然開朗
反義詞
一竅不通故步自封墨守成規冥頑不靈
注音字母
ㄇㄠˊ ㄙㄜˋ ㄉㄨㄣˋ ㄎㄞ
來源出處
《孟子·盡心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功能
作謂語、狀語、定語

茅塞頓開成語出處

孟子高子曰:“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 [1] 
根據這段話,後來引申出了“茅塞頓開”這一成語。

茅塞頓開成語故事

“茅塞頓開”故事配圖
“茅塞頓開”故事配圖(2張)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高子的人。他人雖很聰明,並且躊躇滿志,可是他天性惰性,在學習過程中,總是不能持之以恆,吃苦耐勞,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情緒忽高忽低,因此總是不成大器。於是孟子想出一個辦法教育他。
一天,孟子帶高子到郊外的山上去散步。孟子故意帶他走一條山間小道。孟子一邊走一邊問高子説:“你知道這條小路是怎麼來的嗎?”高子回答説:“是人走出來的。”孟子説:“對呀,如果再有人不畏山路崎嶇,披荊斬棘,那麼它會變成一條很寬敞的大道。”孟子又帶高子走到一條雜草叢生的小道上,繼續説:“如果有一條小路,很久沒人去走,那麼這條路就會像現在這條路一樣被茅草堵塞。現在,茅草不僅堵塞了這條小路,而且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高子聽後,一下子解開了心中的疑難,如同茅塞頓開。 [3] 

茅塞頓開成語寓意

山裏的小道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確實就會被瘋長的茅草和雜樹叢所堵塞,以此來比喻人的思維被堵塞非常精當。“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是要經常學習和修行以免心境被亂七八糟的雜念矇蔽和堵塞。人們應該經常讀書思考,就是為了保持內心的清潔,不被世俗的花花世界所迷惑。人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人生價值觀,這些都需要經常讀書與思考。 [4] 

茅塞頓開成語用法

茅塞頓開成文用法

“茅塞頓開”原義是一下子打開了堵塞心竅的茅草;比喻突然間思路暢通,明白了事情的奧妙,解開了心中的疑難。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狀語、定語;含褒義。常用於當面;多用於話語。常常跟“似”“般”一類詞結合成詞組。 [1]  [2] 

茅塞頓開運用示例

明·吳承恩西遊記》:“我身無力,我腹無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頓開。” [2]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因把水夫人先見,與古心避難來此,自己拜為親母,及聞其議論,心胸頓開茅塞,並長卿作伐,將湘靈、素娥雙嫁素臣之事,備細説知。” [2]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父親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循規蹈矩生活後,幻想的破滅以及現實對他的捉弄,使他茅塞頓開。” [2] 
劉心武《根植在生活的沃土中》:“一週後,宋寶琦經過耐心教育幡然悔悟,而謝惠敏讀了《牛蛇》也便茅塞頓開。” [2] 
程樹榛《大學時代》:“許多問題經教授一點撥,便有茅塞頓開之感,把教授的話連起來,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劉向明鎖得嚴嚴實實心扉。” [2] 

茅塞頓開成語辨析

茅塞頓開—如夢初醒
兩者都有恍然大悟的意思,區別在於:一是意義不同。“茅塞頓開”偏重在開啓心竅,“如夢初醒”偏重在覺醒感悟。二是用法不同。當表示明白事理、解決疑難時,宜用“茅塞頤開”;當表示從錯誤迷途中有所醒悟時,宜用“如夢初醒”。“茅塞頓開”常修飾“之感”,“如夢初醒”一般不這麼用。三是語體色彩不同。“茅塞頤開”多用在書面語裏,“如夢初醒”在口語、書面語裏都常用。 [2] 
參考資料
  • 1.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624
  • 2.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學識篇 1[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87-90
  • 3.    吳邦成主編. 中華成語典故通 上[M]. 合肥:黃山書社, 2003.01:261-262
  • 4.    畢寶魁著;趙敏俐總主編.細讀孟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0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