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范仲淹墓

鎖定
范仲淹墓,又名範園,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地處萬安山南側,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及其部分子孫的墓園。 [2] 
范仲淹墓分前後兩部分,整體坐北向南,總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範純祐墓,中央設有範氏祠堂,內有殿房,殿中懸清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後為范仲淹次子範純仁、三子範純禮、四子範純粹及後代之墓 [3-6] 
2006年5月25日,范仲淹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范仲淹墓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
所處時代
宋代
佔地面積
23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00—18:30
編    號
6-0265-2-045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范仲淹墓歷史沿革

北宋皇祐年間,范仲淹墓始建 [7] 
明清時期,重修范仲淹墓 [7]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增建享堂3間。
2002年,伊川縣人民政府成立範仲淹墓文物管理所,重修范仲淹墓內享堂,興建有一座高13.7米的范仲淹雕像;撥款300萬元專項資金,修通有一條從彭婆東高屯村到范仲淹墓的旅遊專線公路,架設有一條從許營村到范仲淹墓的高壓專線,為范仲淹墓文物管理所打深水井一眼,解決了范仲淹墓園保護管理工作需要的交通、用電等問題。 [6] 

范仲淹墓建築格局

綜述
范仲淹墓分前後兩部分,整體坐北向南,總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前域有院落,神道正前方有一間青磚青瓦山門,神道兩側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馬、文武石像生等。前域中央設有範氏祠堂祭廟,饗堂內懸清代光緒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其中兩側范文正公神道碑碑額為宋仁宗親書“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為隸書,由宋代名臣、文學家歐陽修撰寫,范仲淹好友王洙書丹;祠堂後即范仲淹主墓、仲淹母秦國太夫人墓及仲淹長子範純佑墓。范仲淹墓後域前部為仲淹次子範純仁墓,其後有三子範純禮、四子範純粹墓及孫輩 [5-6] 
主墓
范仲淹墓主墓為錐狀土丘墓冢,封土高約2米,直徑約10米,墓前立有“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青石鑿成的石案、香爐等;墓冢前20米處的範氏祠堂西側有歐陽修親自撰文的范文正公神道碑,全稱“資政殿學士户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由王洙書寫,詳細記載了范仲淹一生事蹟;後代修葺墓園所立碑碣大多殘斷散落在墓側草叢中,墓旁原有祭祠一座,今尚存房屋數 [4]  [7]  [9] 

范仲淹墓文物遺存

范仲淹墓現存碑刻6通,最早為宋代所立,其餘多立於明清兩代,碑刻多為歌頌范仲淹生平事蹟及憂國為民的情懷;另出土有“范文正公墓誌銘”,為富弼撰文,記述了范仲淹一生業績 [4]  [7] 

范仲淹墓歷史文化

范仲淹墓相關人物

范仲淹石像 范仲淹石像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陝西彬州),後移居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5]  [8]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説。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宋夏戰爭爆發後,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宋夏議和起到促進作用。西北邊事稍寧後,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請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終年64歲。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後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後,相繼從祀於孔廟及歷代帝王廟 [8]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邊皆有成績,文學成就也較為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著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8] 

范仲淹墓軼事傳説

伊川縣當地流傳有賜葬的傳説,據傳范家墳地本是皇上選中的皇家墳地,卻被嫁給范仲淹四子的公主討要給了范家。一日,公主找到皇上,哭着撒嬌提意見:“你給我找的婆家太窮了,連塊墳地都沒有,這人死了可怎麼辦?”皇上知道這是女兒來巧要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就哈哈笑着把墳地賜給了范家。 [5] 
范仲淹像 范仲淹像

范仲淹墓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范仲淹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范仲淹墓旅遊信息

范仲淹墓地理位置

范仲淹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 [6] 

范仲淹墓開放時間

08:00—18:30

范仲淹墓交通線路

從伊川縣彭婆鎮出發,向南沿縣道行駛11千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